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0|回覆: 0

莊子與齊文化(圖)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0-6-10 1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10367701748559.jpg
0 p. G: X6 B% m& X8 r  d

" h1 b, f& Q+ D$ C& x+ q4 J2 f5 `
) j" a6 Z/ {2 H    【莊子】一書號稱難讀,前後思想亦有牴牾之處,昔日將其放在宋、楚文化的背景下來研究,多不得確解。若把【莊子】一書置於齊文化的背景下來考察,則『其辭雖參差,而(音處,[詭]奇異。【莊子・德充符】:『彼且蘄以詭幻怪之名聞。』)詭可觀』,許多矛盾和不可解之處,可以煥然冰釋。由此可以證明,對於一個哲學家的思想,不應僅從哲學史的角度去分析,還要從更廣闊的文化史的角度去分析,這樣可能會別出義蘊。 0 n7 d' ~8 ?' K) F2 x# w( P
% w( t! m6 e$ H! k
    有關莊子本人和【莊子】一書的文化特色,學術界一般都注意到和宋、楚文化的關係,認為莊子是蒙人,而蒙初屬宋,後滅於楚,所以莊子的思想的楚文化薰陶和哺育的結果。這種觀點之所以被學術界普遍接受,自有其立論紮實、論證嚴密之處。但是,宋不僅被滅於楚,還被滅於齊、魏,【十道記】:『宋州,睢陽郡,理宋城縣。……周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之邑。後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濟陰、東平,楚得沛梁,即今州地。』蒙地在莊子的時代已不再屬宋,而是屬齊。此說並非假說,而是有其根據的。結合【莊子】一書,從其思想特色也能證明,莊子是齊國人,其思想來源於齊文化,最充分地體現了齊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對莊子標新立異的一種看法,今試論之,以就正於方家。 4 Y3 Q1 v/ P# I$ x! u3 s, r
% K" n* O8 g5 {6 G
    首先,從莊子的國別歸屬談起。莊子的故裏到底屬於戰國時哪一個國,一直是學術界長期糾纏不清的問題。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然而司馬遷沒說『蒙』在哪裏,【地理志】說蒙縣屬梁國,劉向【別錄】說莊子是宋之蒙人。【漢書・藝文志】說莊子是宋人。而【括地誌】認為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裏。冤句是秦時所置縣名,又作宛朐或宛句,治所在今山東曹縣西北。
& s  S9 ?: w1 Q0 T
& O3 x5 L/ e8 z    古晉郭象注莊,未提及莊子故裏。到唐代陸德明又重提此事,且在【經典釋文序錄】中說:『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為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齊楚嘗聘以為相,不應。時人皆尚遊說。』唐代成玄英則在【莊子序】中提出莊子『生宋國睢陽蒙縣,師長桑公子』。
4 q% N5 R, }( ]& _# V" [7 w- K2 s$ x# S5 F! N
    古籍中其他提及莊子為漆園吏的所在地者,尚有【一統志】,謂莊子墓在今東明縣東北之漆園城,【續述征記】說,古之漆園在中牟,今猶生漆樹也。梁王時,莊周為漆園吏,則斯地。『中牟』有兩用,一為地名,在河南鶴壁,一為縣名,即今河南中牟縣。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則說:『莊周,宋蒙人。不以禍福累心。為漆園吏。楚威王以千金幣迎周,不應,釣於濮水』(【河南道・宋州】人物條)。又說:『宋城縣本宋國蒙縣,以宋公及諸侯盟於蒙門而為縣名』,『小蒙故城在縣南十五裏。六國時楚有蒙縣,俗謂小蒙城,即莊周之本邑』(『宋城縣』條)。
5 n; }( T& A6 k/ O6 R4 h% g% v$ {! l; }& L& ^5 ?
    這樣,莊子就有了宋國人、梁國人和楚國人這三說,於是今人便有了莊子為山東曹縣人說、山東東明人說、河南商丘人說、河南安徽交界處說、安徽蒙城人說等。 而在唐代以前,有一種莊子是齊國人的說法,是至今學者們所未注意到的。 提及莊子活動之地的有【郡國志】,它說:曹州漆園城,莊周為吏處。曹州,據【十道志】說,濟陰郡,置在濟陰縣,【禹貢】豫州之域。周為曹國地,後屬宋,七國時屬齊。漢為濟陰郡,地在濟水之南,故以為名。【曹詩】曰:『薈兮蔚兮,南山朝。』按:濟陰郡漢所在今定陶縣西北,轄境相當今山東荷澤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區。這一條資料已提到漆園城在七國時屬齊。
; W: Y4 ^- v5 f: O0 Y
# |& o0 M5 n. c1 y" c4 T! a    還有最重要的一條資料,是陳朝釋智匠所編撰的一部樂書【古今樂錄】中明確說明的,今錄之如下: $ c4 L6 a3 W+ T- I

0 M. a2 D: v9 K5 K, R6 E    莊周者,齊人也。明篤學術,多所博達。進准見,方來卻睹未發。是時齊⊥鹺夢兵事,習用干戈。莊周儒士,不合於時。自以不用,行欲避亂,自隱於山嶽。後有達莊周於⊥酰遣使齎金百鎰以聘相位,周不就。使者曰:『金,至寶;相,尊官;何辭之為?』周曰:『君不見夫郊祀之牛,衣之以朱采,食之以禾粟,非不樂也。及其用時,鼎鑊在前,刀俎列後,當此之時,雖欲還就孤犢,寧可得乎?周所以飢不求食,渴不求飲者,便欲全身遠害耳。』於是重謝,使者不得已而去。後引聲歌曰: * {' a/ M. t4 }; \

. u: p& q% H7 l' n    天地之道,近在胸臆,呼q精神,以養九德。渴不求飲,飢不索食;避世俟道,志潔如玉。卿相之位,難可直當。岩岩之石,幽而清涼,枕塊寢處,樂在其央,寒涼回固,可以久長。 # M- N% ^6 D% O% g

, s; f# [! c. t    這條資料是治莊者從未引用過的,其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自然很難下定論,但這裏有幾條線索值得注意。其一,釋智匠為陳朝人,比陸德明(約550-630)、成玄英(唐初人)都要早,所說未必比陸、成二說更不可靠。
1 p' p. H3 D1 ^! T6 v, p
/ u  ~( s+ B" `; m# }+ u  O" e    其二,釋智匠說莊周儒士,不合於時,這可以得到印證,【莊子・說劍】:『今夫子(莊子)必儒服而見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
. {. s6 Y3 r" Z& x5 y0 e
$ l3 B/ T4 Z- ~% |6 y( F    其三,釋智匠所說莊子為齊⊥跛看重,欲聘以為相,陸德明雖說莊子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但李頤注說與齊愍王同時,齊愍王即齊⊥酢@鉅夢明餘干人,字惟貞,號及泉,博及典故,負才名。李頤注莊成果,為學界所推重。 * Q4 k; H* u2 n& |8 W2 v

5 C" }$ h8 R7 h' N3 l! Z; ]    其四,陸德明說齊、楚嘗聘以為相,不否認齊國曾聘以為相,而釋智匠則明確說齊⊥跗缸周以為相。
8 S- M( Q6 c" t, m1 s( e* {& I; [1 u7 ~; T6 o
    其五,釋智匠文中所記莊子與齊⊥跏拐叩畝曰埃與【史記】本傳所記文字雖有出入,但意思大致相同。亦與【莊子】中【秋水】、【列禦寇】所記內容相類。
% {7 ?# D0 S* z% O# X
% B  i) ]+ n$ |* U' a    從這幾方面來看,釋智匠說莊子為齊國人是非常有道理的。【古今樂錄】雖不是一部學術思想著作,而是一部樂書,但其記載有其科學性。陸德明的齊、楚嘗聘以為相,李頤的與齊愍王同時之說,更證明了釋智匠之說的可靠性。
4 u# O; @6 s. N, i
+ J8 S# ]% ~  }9 g' G6 S* r; d    也就是從此出發,我認為莊子是齊國人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而從【莊子】一書中豐富的齊文化內容更可以明白無誤地得出這一結論。 : a; @' q9 Y& l& Q+ f, v9 T$ r
0 e  G6 L' C  l" P0 j! R
    其次,再談莊子的齊文化淵源。【莊子】這部書從古至今,不知傾倒了多少人,迷住了多少人,更不知迷惑了多少人。『好文者資其辭,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濟其欲』(葉適:【水心文集】)。從學術思想上來看,由於今傳本【莊子】系晉人郭象編定,郭象所分成的內、外、雜三篇,使後人爭論不已,或以內篇為莊子本人著作,或以外雜篇為莊子本人著作,或以司馬遷看到的【莊子】為支點來確定,……其實,內、外、雜三篇所包括的三十三篇文章,應該說是一個嚴格而完整的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齊文化。【莊子】一書中所表現出的矛盾、不一致,只要放在齊文化的背景下來考察,便可以得到正確的解釋。
" v" [. h2 f; c" K' U6 k2 z- v& Z' n1 U/ N: O3 ~
    齊文化是包容非常豐富的沿海文化。【史記・貨殖列傳】說:『齊帶山海,膏壤千裏,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司馬遷曾感嘆齊地疆域之廣:『吾適齊,自泰山屬之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裏』,戰國時齊國的疆界是『南有泰山,東有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史記・齊太公世家】)。齊國的沿海經濟,在春秋時期就『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齊桓公得管仲輔助,『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史記・齊太公世家】)。這裏存有多種經濟類型:農耕、漁業、製鹽業、手工業、通輸業。到戰國時,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其首都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大都市:『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史記・蘇秦列傳】)。齊國採取『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的政策,工商業迅速發展,出產『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漢書・地理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