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14|回覆: 0

[訓詁學] 豐字的起源與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鏈接]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1-27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豐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

豐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

簡化字的『豐』是由兩個意思不同的字歸併而成的

簡化字的『豐』是由兩個意思不同的字歸併而成的

『豐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出自王充【論衡】,意謂豐盛的花草里落葉多,茂密的森林裡枯枝多,揭示了新陳代謝的必然規律。

草木豐茂的『豐』

草木豐茂的『豐』

簡化字的『豐』是由兩個意思不同的字歸併而成的——一個是草木豐茂的『豐』,見【說文·生部】:『豐,艸盛豐豐也。從生,上下達也。』甲骨文、金文字形像草木生長繁茂狀,引申為容貌豐滿美好,例如:『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詩·鄭風·豐】)。另一個是物質豐(豐)富的『豐』,見【說文·豐部】:『豐,豆之豐滿者也。從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 甲骨文字形像『豆(盛食器,也是祭祀的禮器)』中盛物豐滿的樣子,意味着農業收成好,故引申為豐盛、豐收。【詩·周頌·豐年】中有:『豐年多黍多稌。』稌(tú)指稻穀,意思是農作物豐收,收了很多小米和稻穀。

【說文·生部】:『豐,艸盛豐豐也。從生,上下達也。』

【說文·生部】:『豐,艸盛豐豐也。從生,上下達也。』

由本義,豐引申出事物數量盛多的意思,例如:『故禮豐不足以效愛,而誠心可以懷遠。』(【淮南子·齊俗訓】)由此又可以引申為大,如【列子·楊朱】中有『豐屋美服』之語,今天我們也還常說豐碑、豐功偉績。豐碑本指的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傑作或偉大的功績;豐功偉績中的豐和偉同義,都是大的意思,指巨大的功勞和業績。

甲骨文、金文字形像草木生長繁茂狀,引申為容貌豐滿美好

甲骨文、金文字形像草木生長繁茂狀,引申為容貌豐滿美好

每到秋季,江南的稻穀熟了,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點頭』;華北的蘋果紅了,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丫;江河湖裡魚鮮蟹肥,在漁船中蹦跳,劈啪作響……天南地北大豐收,這或許是秋天最美的地方。一個豐字,描述了收穫最美好的狀態和結果。自古以來,人們就祈盼豐收、期待豐收,甚至把對豐收的渴望寄托在對『農耕五祖』的膜拜里:伏羲『養六畜』,神農氏選『五穀』,黃帝率領子民選擇適宜耕種的土地,嫘祖養蠶製衣,大禹治理水患,鞏固農業生產的根基……人們把國家稱為『江山社稷』,江山是以地勢地貌代指國家版圖,而社、稷分別指土地神和穀物神。在以農為本的農耕社會,對國家最重要的事莫過於讓人民吃飽穿暖,農作物是否豐收與國家能否穩定息息相關——社稷由此成為一個國家的根本。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慶豐收的傳統,從遠古先民的『祭年』慶典,到歷代帝王親耕的『籍田禮』,千百年間,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慶祝豐收,祈盼豐收。在古詩詞中,對豐收的禮讚更是被反覆吟誦,千古流傳。辛棄疾在【西江月】中寫道:『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田野里稻花飄香,青蛙歡騰,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喜悅,好不熱鬧;王維在【田家》裡寫道:『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詩中有畫』的王維,僅用寥寥數語,就描繪了一幅豐收時節花紅果綠、歲月靜好的心安景象。

物質豐(豐)富的『豐』

物質豐(豐)富的『豐』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中華民族的性格在期待豐收與為了豐收而付出辛勤努力的過程中被塑造。【擊壤歌】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先秦人民順應天時的智慧與自強不息的品性,在日日夜夜與天地的博弈中磨礪;李紳在【憫農】中寫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吃苦耐勞的堅毅與感恩之心,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里;毛澤東在【七律·到韶山】中吟:『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收穫的背後總有需要付出的代價,豐收的含義里還蘊藏着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的豪邁……豐收寫在大地上,也寫在了農民的笑臉上。豐收的季節,是一年中最值得驕傲的季節。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是對一年辛勞的慰藉,更流露出自豪與底氣——豐收是奮鬥出來的,以汗水當肥,以思想為種,飢餓就會被深深埋於地下。

【說文·豐部】:『豐,豆之豐滿者也。從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 ... ...

【說文·豐部】:『豐,豆之豐滿者也。從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  ... ...

豐收之美,來自於勞動者們汗水的澆灌,也來自於大自然風調雨順的配合與饋贈,它是你來我往的無聲交匯,更是人類與上蒼互相尊重的默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6-18 14:24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豐":論農耕文明的字源嬗變與文化意蘊】

"豐"字之演變,實為華夏農耕文明之縮影。許慎【說文】分列"豐""豐"二體,恰似文明進程中兩條並行的根系:一者生發於草木榮枯之象,一者肇端於禮器充盈之態。甲骨文"豐"作"豐",乃草木破土、枝葉舒張之象,【詩經】"有漼者淵,蔦蘿施之"正是此意;而"豐"字初文作"豊",上象祭器陳玉之形,下從"豆"示禮器,商周青銅器銘文常見"豐"字,皆與祭祀豐收相關。

考其字理,"豐"從生部,取【周易】"生生之謂易"的哲學,描摹草木由萌櫱至蕃秀的全過程。王充【論衡】"豐草多落英"之喻,實暗合【黃帝內經】"生長化收藏"的循環觀。而"豐"字從禮器出發,【周禮】載"凡祭祀,共其籩豆豐實",其字形演變自商代"壴"(鼓形)與"豆"的組合,至西周金文漸定型為"豐",折射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文明進階。

二字歸併非簡化之草率,實有深層文化邏輯。觀【尚書·洪範】"五福"首列"壽",次即"富"(古文作"畐",與"豐"同源),可見物質豐足乃精神豐贍之基。漢代【淮南子】"禮豐不足以效愛"的辯證,恰說明"豐"已從具體物象升華為價值尺度。今之"豐碑""丰采"諸詞,皆承【左傳】"豐殖九藪"的拓展義,由具體而抽象,自物質達精神。

秋收之景最得"豐"字三昧。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正是"豐"字本義的鮮活註腳。而"社稷"二字作為國家代稱,【白虎通義】釋"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道出"豐"字承載的文明密碼——土地與作物的共生,物質與精神的互濟。

今人書寫"豐"字,須知其點畫間凝結着先民"春祈秋報"的虔誠,橫豎中貫穿着"敬天惜物"的智慧。從甲骨文的具象到小篆的規整,從【詩經】的比興到現代漢語的複合詞,"豐"字的嬗變恰如嘉禾抽穗,在文明的沃土上持續生長,生生不息。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11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豐":農耕文明的字脈與精神圖騰】

"豐"字之演變,實為華夏農耕文明的精神密碼。甲骨文"豐"(豐)作"𡴀",象草木豐茂之形,上下枝葉通達,乃【說文】"艸盛豐豐"之直觀呈現。金文承此形,而"豐"字則另成一系,甲骨文作"𧯽",象豆器中穀物滿溢之狀,二者本義各有所指,卻在漢字簡化中完成形義融合,此中深意,足堪玩味。

一、草木之豐與禮器之豐
【詩經】"子之丰兮"與"豐年多黍多稌"二例,恰成"豐"字雙源之絕佳註腳。前者取象草木,引申為容貌豐美;後者取象禮器,昭示五穀豐登。值得注意的是,"豐"字從"壴"(鼓形)從"豆",段玉裁註:"豐者,豆之豐滿者也",暗示祭祀時以鼓樂薦牲之禮。此二字在商周青銅銘文中涇渭分明:農事卜辭用"豐",祭祀銘文用"豐",正合"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禮制傳統。

二、哲學意涵的層累
王充"豐草多落英"之論,實暗合【周易】"豐卦"彖傳"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的辯證思維。漢代【淮南子】"禮豐不足以效愛"更將物質之豐升華為精神維度,此與孔子"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形成思想呼應。至【列子】"豐屋美服",則完成從自然豐茂到人文鼎盛的語義拓展,這種詞義演變軌跡,恰是華夏文明從物質積累到精神建構的微觀縮影。

三、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
"豐"字承載的不僅是字形嬗變,更是先民對土地的永恆眷戀。新石器時代磁山遺址的窖藏粟谷,殷墟甲骨"受年""求禾"的占卜記錄,乃至【周禮】"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的救災制度,皆可視為"豐"字的文化註腳。尤其"社稷"一詞的構成,鄭玄注【孝經】云:"社,土地之主也;稷,五穀之長也",揭示出"豐"字實為連接土地崇拜與政權合法性的精神紐帶。

今觀"豐"字,其形已簡,其義愈豐。從半坡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到現代漢字中的文化基因,這個承載着春種秋收集體記憶的文字,依然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表述中煥發新生。字裡乾坤大,農耕文明的智慧密碼,正藏在這"一畫開天"的筆墨春秋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