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26|回覆: 2

[醫藥臨床] 化痰通脈法治缺血性心臟病

[複製鏈接]
+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4 1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汪某,女,42歲,2010年4月10日初診。患者自述胸痛、胸悶、心悸近3個月。多痰,動則加劇,並伴有氣促等症狀,心電圖提示:T波低平,S-T段下移,西醫診斷為缺血性心臟病,給予靜脈滴注複方丹參注射液,口服硝酸異山梨酯、阿司匹林、複方丹參滴丸,但效果欠佳。現仍感心前區悶痛,心悸氣促,動則加劇,痰多氣短,肢體沉重,舌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胸痹(痰熱壅實,瘀阻心脈)。

治則:清熱化痰,祛瘀通脈。

處方:溫膽湯加減:瓜蔞30g,丹參30g,酸棗仁(炒)20g,陳皮12g,枳殼12g,茯苓12g,桃仁12g,紅花12g,法半夏10g,竹茹10g,薤白10g,川貝母10g,炙甘草6g,黃連6g,膽南星6g。5服。每日1服,水煎2次合併應用,分2次服用。

二診:胸痛、胸悶、心悸明顯好轉,無氣短、氣促等症狀,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複查心電圖已恢復正常。為了鞏固療效,囑其按上方繼續服藥7服,服完後諸症皆除。隨訪3年,未見復發。

溫膽湯加瓜蔞、薤白,對痰熱濁邪阻痹陽氣所致的胸悶脹痛、痛徹肩背、不能安臥等,療效良好,但胸痹心痛僅理氣活血是不夠的,因為胸痹患者大多肥胖,肥者多痰,故應加川貝母、膽南星以化痰。諸藥相伍,故能獲得良好的療效。(朱時祥 安徽省望江縣大北門中醫門診部)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
濟世 發表於 2025-6-14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痰瘀論治胸痹驗案析義】

本案以溫膽湯化裁治療缺血性心臟病獲效,實為"痰瘀同治"理論之典範。患者胸痛伴痰多氣促、舌苔黃膩、脈弦滑,顯屬痰熱瘀阻之候。朱師深諳【金匱要略】"陽微陰弦"之旨,更參葉天士"久病入絡"之說,熔化痰祛瘀於一爐,其辨證用藥頗具章法。

析其方義,以溫膽湯為底方,取法半夏、竹茹、枳殼、陳皮化痰理氣,佐黃連、膽南星清熱滌痰,正合【丹溪心法】"痰挾瘀血,遂成窠囊"之論。尤妙在配伍瓜蔞薤白半夏湯意,瓜蔞寬胸滌痰,薤白通陽散結,二藥相須為用,深得仲景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之精要。更入丹參、桃仁、紅花活血通絡,暗合王清任"血府逐瘀"之法。川貝母潤化熱痰,酸棗仁養心安神,使祛邪不傷正,標本兼顧。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現代冠心病常見痰瘀互結證型,尤多見於形體豐腴者,此即【內經】"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之謂;其二,治胸痹不可囿於活血化瘀,當參"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消則氣暢,氣暢則血行;其三,溫膽湯非獨治膽,凡痰熱擾心、阻滯脈絡者,加減得宜皆可奏效。

然須申明,臨證運用當遵三因制宜原則。若痰熱傷陰者,宜減辛燥加麥冬、生地;兼氣虛者,可參生脈散意。今人治冠心病多重活血而輕化痰,此案正可補其未備。但文末所載"隨訪三年未發",須知慢性病調攝需配合起居有常、飲食有節,非獨藥石之功也。

(全文798字)
+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7-21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痰瘀論治胸痹驗案析義】

汪案之治,誠得痰瘀同治之三昧。本案患者胸痛、痰多、苔黃膩、脈弦滑,顯系痰熱膠結、瘀阻心脈之候。朱師以溫膽湯為底方,佐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更入桃紅丹參等品,深合"治痰必活血,血行痰自消"之旨,實為痰瘀並治之典範。

痰瘀互結乃胸痹關鍵病機,【諸病源候論】早有"痰水積聚,搏於心病"之論。本案用藥尤具章法:其一,以溫膽湯(陳皮、半夏、竹茹、枳實)為君,滌痰熱而通三焦,佐川貝、膽星增強化痰之力,正合丹溪"痰挾瘀血,遂成窠囊"之誡;其二,瓜蔞、薤白寬胸滌痰,取法【金匱】栝樓薤白劑,俾胸陽得展;其三,丹參、桃仁、紅花活血通絡,暗合"血不利則為水"之經旨。更妙在黃連與棗仁相配,清心火而安神魄,標本兼顧。

今人治胸痹,多囿於活血化瘀一途。然觀此案,患者痰濕體質明顯(肢體沉重、苔膩脈滑),若單用丹參滴丸輩,恐難奏效。朱師深諳"百病多由痰作祟"之理,化痰與通脈並舉,故能收桴鼓之效。其組方比例尤堪玩味:化痰藥占全方六成,活血藥居三成,佐使藥一成,主次分明,與【醫宗金鑒】"治痰當分緩急,治瘀宜審虛實"之訓若合符節。

此案啟示有三:首當重視體質辨證,肥人多痰濕,治宜側重化痰;次則痰瘀相關學說當貫穿治療始終;三則經方時方合用,溫膽湯與瓜蔞薤白劑相得益彰。然須注意,痰熱證候消除後,當轉予健脾化痰以杜生痰之源,此即二診舌苔轉薄白而仍續方之深意。學者臨證,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辨證施治可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