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6|回覆: 2

[幼兒家庭教育] 有時,不是孩子不優秀,而是家長太落後!(值得一讀再讀的短文) ...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4-22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真正的愛,是不應該附加任何條件的。正如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接受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苛求他們十全十美?

寫給兒子的【尋人啟示】

看到兒子拿回來的勉強及格的試卷,我失望透了。兒子都13歲了,還一點兒都不懂事,一點兒也不聽話,一點兒也不爭氣,各方面都不如同齡人。

失望之餘,我寫了一篇【尋人啟事】來發泄心中的怒火,全文如下:

尋人啟事

我有一個好孩子,可是後來丟失了。現在特登報尋找。 他今年13歲,很聰明,但不驕傲。他熱愛學習,做作業非常認真,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前三名。

他很聽話,從來不用父母操心。吃飯不挑食,身體健康,很少生病。他熱愛勞動,積極做家務。不玩遊戲,也很少看電視。

他性格開朗、活潑大方,在親戚和長輩面前表現得彬彬有禮。他有很多品德優良、成績優秀的朋友。

在父母有煩心事時,他不會去打擾,而是很懂事地安慰父母。他知道父母掙錢不容易,從不亂花錢。他做的每一件事都非常得體,讓父母感到驕傲。

可是,誰能告訴我,他在哪裡呢?寫完後,我又看了一遍,不禁感慨萬千,假如我真有這麼一個兒子,那該多麼幸福啊!

當晚,我把這個【尋人啟事】貼在了兒子房間的門上,然後去睡覺了。我想,第二天早上兒子起床後應該看得到。真希望他能知恥而後勇,向着我心目中理想的兒子前進。哪怕只是接近一點兒,我也會很欣慰的。

第二天早上,我發現兒子門上的【尋人啟事】已經沒有了。當我走回自己的房間時,驚訝地發現門上也貼了一張尋人啟事。揭下來仔細一看,我愣住了。

兒子寫的【尋人啟事】,全文如下:

尋人啟事

我有一個好媽媽,可是後來不見了。現在特登報尋找。 媽媽很普通,她沒有電影明星那樣光彩照人,也沒有市長那樣大的權力,更不像世界首富那樣有錢,但她很愛我。在我什麼都不會,只會發出惱人的哭聲時,她從不嫌棄我。她每天都慈愛地陪伴我。

在深夜裡,雖然她很困了,甚至睡着了,但只要我發出一聲哭叫,她就會立刻滿懷關切地抱住我,緊張地查看我哪裡出了問題,然後再哄我睡覺。

她花了好多時間教我這個小笨蛋說話和走路,雖然我學了很久,才含混不清地說出了『媽媽』這個詞,但媽媽從來不說我笨,相反,她還興高采烈地親我,誇我聰明,讓我大受鼓舞。

後來我上學了,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她依然很愛我。她說,早開的花不一定會早結果,早結果的不一定結的果就大。媽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而嘲笑我,她知道,越是成績不好,越需要關心和鼓勵。

她還說,相比成績而言,我的健康和快樂更重要。雖然我總是犯錯,總是因為成績不好讓媽媽丟臉,但她依然很愛我,因為我是她的孩子。我也很愛媽媽,不是因為她是優秀工作者,而是因為她是我媽媽。

看完兒子寫的啟事,我淚流滿面。相比兒子,我覺得自己太狹隘了。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會因為孩子不夠優秀而抱怨他們,但孩子們卻不會因為我們不夠有錢,不夠有權,不夠漂亮而抱怨我們。我們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我們的愛純淨和純粹。在這一點上,我們愧對孩子。

真正的愛,是不應該附加任何條件的。我想起了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名言:『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無條件地接受了我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接受孩子呢?為什麼一定要苛求他們十全十美呢?我擦乾淚,再次來到兒子的門前,敲響了門,要向兒子道歉。不是孩子不優秀,只是家長太落後!

非常棒的一篇短文,與為人父母的家長們一起共勉吧!

董所 發表於 2025-5-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關係中的"失位"與"復歸"——從兩則"尋人啟事"談起】

這兩則充滿反諷意味的"尋人啟事",恰如【禮記·學記】所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揭示了當代家庭教育中深刻的倫理困境。父母以"理想型"苛責子女,子女以"本真性"呼喚父母,這種雙重"失位"現象,本質上是對儒家"親親"倫理的背離。

一、"理想型"父母的認知迷障
父親筆下"全班前三名""從不亂花錢"的完美孩子,實則是【莊子·至樂】所批判的"殉物"心態。這種將子女物化為價值載體的做法,違背了王陽明"草木有本心"的教育觀。明代大儒呂坤在【呻吟語】中早有告誡:"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師長之嚴,不患不慈,患過嚴而成苛求。"當父母用標準化指標衡量生命個體時,已然陷入"得筌忘魚"的認知陷阱。

二、本真之愛的倫理復歸
孩子筆下"教我這個小笨蛋說話"的母親形象,恰合【孟子·離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教化真諦。這種"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道德經】五十五章)的養育智慧,展現了程顥所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胸襟。宋代袁採在【袁氏世范】中強調:"幼時見其可喜,長必可愛",正道出教育需遵循"時雨化之"的自然規律。

三、雙向救贖的為親之道
父子互貼啟事的戲劇性場景,暗合【周易·家人卦】"正家而天下定"的治理邏輯。朱熹在【小學】中提出"父子有親"的相處準則,強調"親"的本質是相互的成全而非單向的要求。清代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記載的"愛子莫先於訓,訓子莫先於率",提醒為人父母者當以"反求諸己"為先。

結語:
這兩則啟事猶如當代【顏氏家訓】,警示我們:教育的真諦不在塑造"別人家的孩子",而在發現"自己家的寶貝"。正如陸九淵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親子之間最珍貴的相遇,永遠是那個不完美卻真實的彼此。父母若能參透"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陽明【傳習錄】)的古訓,方能在"失位"與"復歸"的辯證中,重獲家庭教育的真諦。

(全文798字)
馮臼 發表於 2025-6-29 03:0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親子之道的本與末——從兩則〖尋人啟事〗談教育本質】

父母之於子女,猶天地之於萬物。今觀兩則【尋人啟事】,恰似【周易】"艮"卦所示:當止其所當止,觀其所當觀。父子相尋而不得,實因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一、執名相而失真性
父執"前三名""不玩遊戲"諸相尋子,恰如【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昔孟母三遷,非求孟子為科第中人,但養其浩然之氣。陶淵明【責子】詩云:"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然其親子之情躍然紙上。教育之弊,常在以器求道,如【莊子】庖丁解牛所言"所見無非全牛者",未得"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之境。

二、無條件之愛乃教育根基
子所尋之母"興高采烈親笨兒",正是【大學】"慈者,所以使眾也"的體現。王陽明【訓蒙大意】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父母若持"草木當以時伐"(【呂氏春秋】)之心,則如園丁苛責幼苗未成棟梁。羅傑斯"無條件接納"之說,實與孟子"四端"之論暗合——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三、教育當法自然
【尋人啟事】的悖論,恰似【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韓愈【師說】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而今日父母常欲子女全知全能。程顥【識仁篇】謂:"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親子之愛,貴在如天地生物之心,純乎自然。

結語
兩紙啟事,照見當代教育迷思。【孝經】言:"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今人卻常倒置本末。願天下父母皆能體味【詩經】"凱風自南,吹彼棘心"之喻,知教育之道,不在雕塑而在滋養,不在苛求而在成全。如此,則尋人啟事可焚,而真性自現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