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1|回覆: 2

[醫藥臨床] 痰瘀同治可止悸

[複製鏈接]
+
沈寧 發表於 2018-4-1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心悸即心中劇烈跳動,驚慌不安,並伴有脈搏參差不齊。分為驚悸和怔忡兩大類,類似於西醫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纖顫、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快慢綜合徵等。沈紹功認為止悸治法有治標治本之別。

治標抓痰瘀

因悸發之標與痰濁閉竅和瘀血阻絡關係最密,故而抓住祛痰化瘀法,最宜投十味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其主藥有人參(西洋參)、竹茹、枳殼、茯苓、陳皮、石菖蒲、鬱金、川芎、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全瓜蔞、薤白、柴胡、海蛤殼、水蛭粉、三七粉等,也可靜滴複方丹參針或川芎嗪針。

治本重陰陽

快速型心悸以陰血不足為主,治重滋陰養心,投交泰丸合杞菊地黃湯,其主藥有黃連、肉桂、枸杞子、野菊花、生地、當歸、首烏、麥冬、琥珀粉等,也可靜滴生脈針、參麥針;慢速型心悸以陽氣不振為主,治重溫陽寧心,投參附湯合陽和湯,其主藥有參類、附片、鹿角霜、桂枝、生龍牡、仙靈脾等,也可靜滴參附針。

3個輔佐措施

伍清心利尿,增強止悸之力。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常常移腸,故宜伍以導赤散、石韋散、小薊飲子諸方化裁,主藥有竹葉、石韋、葶藶子、澤瀉、車前草、連翹、白花蛇舌草、冬瓜皮子、玉米須、蘆根、桑白皮、豬苓等。

伍寧心安神,增加止悸之力。心藏神明,驚悸者常致心神不寧,神不守舍而兼失眠,怵惕健忘,故宜伍以天王補心丹、硃砂安神丸、柏子養心丸、酸棗仁湯諸方化裁,主藥有炒棗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歡皮、靈磁石、炙遠志、生龍牡、五味子等。

伍散劑長服,鞏固療效。西洋參粉、三七粉、琥珀粉、冬蟲夏草、黃連、肉桂、丹參、苦參、當歸、羌活、川芎、石韋。根據病症偏重,調適劑量,共研細末,裝入膠囊,1天3次,每次2克,常服安全,可收鞏固止悸療效的目的。

驗案

岳某,女,29歲。患心肌炎6年,以頻發室早就診。刻診:頻發心悸、胸悶氣短,牽及左腋,夜間更甚,入睡困難,眠後易醒,食納欠佳、呃逆連連,大便乾燥。舌尖紅,質暗紅,苔黃膩,脈細弦。血壓130/80毫米汞柱,心率66~84次/分,心律不齊,頻發早搏,10次/分。

辨證:患者陣發心悸、胸悶氣短、舌暗紅、苔黃膩,系痰濁中阻,胸陽不展之像;痰阻絡脈、氣機不通,則左腋隱痛;大便乾燥,系痰濁化熱、熱結腸道之徵;痰熱阻遏氣血、擾於心神,故見眠差。病位在心,證屬痰瘀中阻、氣機不利。

診斷:心悸(痰瘀互結,心脈失養證)。

治法:祛痰化瘀,活血通脈。

處方:溫膽湯化裁(【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竹茹10克,枳殼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石菖蒲10克,鬱金10克,川芎10克,丹參30克,生牡蠣30克,公英10克,劉寄奴10克,生梔子10克,草決明30克,珍珠母30克,仙鶴草10克,澤蘭10克,雞血藤10克。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服用2周後,心律變整,偶有早搏胸痛,心悸胸悶減輕,食納轉佳,呃逆減少,苔薄黃。痰濕之證已化,心氣不足之證顯現,故改為益氣養陰、活血通脈法:處方如下:太子參10克,苦參10克,丹參30克,生地10克,黃精10克,石菖蒲10克,鬱金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生梔子10克,劉寄奴10克,珍珠母30克,肉桂3克,黃連10克,夜交藤30克,石韋10克,制大黃10克,車前草30克,野菊花10克,生牡蠣30克。服用30服,早搏消失。

後因工作緊張,偶感胸悶心悸、頭暈失眠,時發早搏,上方加天麻、炒棗仁養血安神、清利頭目,胸悶時加全瓜蔞、蘇木,清熱祛痰溫通心脈;失眠、便溏時加黃連、肉桂交通心腎,引火歸元;咽痛時加射干、馬勃解毒利咽,再服3月。胸痛胸悶、心悸氣短消失,夜寐香甜,早搏未發作,腋下隱痛解除,未覺心悸氣短,病情穩定,無不適之證。

心肌炎當屬中醫心悸範疇。本案素體稟賦不足,思慮過度導致心絡受損,故發心痹。患者初為本虛標實之證,急則治其標,當以祛痰化瘀、疏通心脈為先。以溫膽湯理氣祛痰,健脾和胃;仙鶴草補益心氣,扶正祛邪。候邪實已去,當補虛溫通為主,三參飲(黨參、丹參、苦參)為上海沈氏女科治療心律不齊常用方劑,其中太子參易黨參,以益氣生津;苦參清火利濕,控制心律失常,但藥量不能過大,防其傷胃;虛久必瘀,故以活血化瘀之丹參改善瘀血狀態,增加血脈運行;制大黃瀉熱活血,苦寒反佐,防其溫燥太過;射干、馬勃解毒,治咽聖藥;蘇木疏通心脈;黃精、仙鶴草補益心氣;蒲公英為治療胃酸胃脹的要藥;劉寄奴活血止痛;車前草通利小便,減輕心臟負荷,緩解心悸,同時注意心臟病患者低鹽飲食,少食多餐。(沈寧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
於口 發表於 2025-4-1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痰瘀同治寧心神 標本兼顧止悸論】

心悸之證,總屬心神失養、邪擾心宮所致。沈紹功先生"痰瘀同治"之法,誠為治標之要訣。蓋痰濁蒙竅則心神不寧,瘀血阻絡則心脈失暢,二者相兼為患,尤多見舌暗苔膩、脈結代滑之候。十味溫膽湯豁痰開竅,佐血府逐瘀湯化瘀通絡,更以水蛭、三七等蟲類藥搜剔絡瘀,實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葉天士語)之三昧。

治本之道,當察陰陽消長。快悸者多因水不濟火,黃連、肉桂取交泰之義,佐以生地、麥冬滋水涵木;慢悸者常系陽微陰弦,參附湯振奮心陽,尤妙在鹿角霜通督脈、仙靈脾啟少火,暗合"離照當空,陰霾自散"(【臨證指南】)之旨。

輔佐之法尤見匠心:導赤散輩清心利尿,既給邪以出路,又防"壯火食氣";寧神諸品非獨鎮攝,實寓"精神內守"之【內經】訓。然臨證須知,悸證虛多實少,化痰逐瘀需中病即止,養心安神當持之以恆。

今人治悸,或偏執活血而忽略痰濁,或專事補益而罔顧通陽。沈氏之法,標本有序,攻補得宜,誠為後世津梁。學者當於"通""養"二字細加揣摩,方得止悸真諦。
+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6-3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痰瘀同治心悸證治發微——兼論沈氏溫膽湯化裁心法】

心悸一證,古稱"心下鼓",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沈紹功先生提出"治標抓痰瘀,治本重陰陽"之旨,實得【內經】"心主血脈"之奧義。余臨證四十載,深覺痰瘀互結實為心悸發作之關鍵病機,試析如下:

一、痰瘀同治的理論根基
【金匱要略】首言"陽微陰弦"胸痹機制,已暗含痰瘀致悸之理。【證治準繩】更明言:"悸之為病,是痰飲之所為也。"蓋心主血脈,若痰濁壅塞脈道,血行澀滯成瘀,二者膠結,使心失所養而作悸。現代醫學所見心律失常之異常電信號傳導,正與中醫"痰瘀阻絡"理論相契合。

二、方藥運用精要
1. 治標之法:十味溫膽湯合血府逐瘀湯之妙,在於枳殼、陳皮理氣化痰,配川芎、丹參活血而不傷正。尤當注意:
痰熱甚者加黃連、瓜蔞實
瘀血重者酌加水蛭、地龍
兼氣陰兩虛者以西洋參易人參

2. 治本之策:快速型心悸用交泰丸,取黃連降火、肉桂引火歸元,暗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慢速型投參附湯,參類補氣、附子溫陽,深得"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三昧。

三、輔佐三法新詮
1. 清心利尿法非單純利水,實取"導赤下行"之理。余每加琥珀、蓮子心,既利水道,又安神明。
2. 寧心安神當分虛實:實證用生龍牡、磁石重鎮;虛證取棗仁、柏子仁濡養。
3. 散劑配製要點:苦參抗心律失常之效已得現代證實,然其苦寒之性需以羌活辛溫佐制,此乃"去性存用"之妙。

四、驗案評析
觀岳某案,沈氏以溫膽湯化裁甚為得當。若余臨證,或加丹參飲(丹參、檀香、砂仁)增強活血理氣之效;大便乾結明顯者,暫加大黃炭通腑而不傷正。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方中石菖蒲所含β-細辛醚能調節心肌細胞自律性,此正為"化痰開竅"止悸的現代詮釋。

結語:治悸如理亂絲,痰瘀同治猶解結之法。然臨證須把握三點:一辨痰瘀孰輕孰重,二察陰陽偏頗,三顧護心氣根本。沈氏之法承古創新,驗之臨床,確有桴鼓之效。學者當於"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葉天士語)中細參痰瘀致悸之微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