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7|回覆: 2

[武術視頻] 陳氏太極拳高手70年代尾錄像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31 1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4-23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陳氏太極拳七十年代影像看拳學真諦

觀此七十年代陳氏太極拳錄像,不禁令人感慨系之。彼時拳師演練,一招一式皆從筋骨中流出,非今人徒事外形者可比。太極拳之為道,本在"意氣君來骨肉臣",今人多捨本逐末,可嘆也。

此錄像所載拳架,松沉兼備,虛實分明。陳氏太極拳講究"纏絲勁",觀其動作,螺旋進退,如蠶吐絲,連綿不斷。今人習拳,多求速效,鮮有能靜心體會此中三昧者。拳論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錄像中拳師行拳,正合此要旨,非如今日某些表演者,徒事剛猛,失卻太極本真。

七十年代,物質匱乏,然精神飽滿。彼時習拳者,多懷敬畏之心,不以炫技為能。今觀錄像中拳師神態,凝重內斂,氣沉丹田,正是"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之象。反觀當下,太極拳或被簡化為健身操,或被扭曲為競技套路,其文化內涵日漸消解。先賢有言:"太極拳乃文化拳、哲理拳。"今人習之,豈可僅止於肢體運動?

陳鑫【太極拳圖說】有云:"太極拳,纏法也。"錄像中拳師之纏絲勁,非刻意為之,乃自然流露。今人習拳,多不明"勁"與"力"之別。勁由內發,力自外至。真太極拳,貴在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觀此影像,拳師動作雖緩,而內勁充盈,正是"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之典範。

今之所謂"大師",動輒標新立異,創編新套路,殊不知傳統拳架乃數百年來先賢心血結晶,一招一式皆有深意。錄像中所呈現的樸實無華的拳架,恰是最珍貴的文化遺產。老子曰:"大巧若拙。"真正高明的拳法,往往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內涵豐富。

回望這段歷史影像,不僅是對一位拳師的紀念,更是對太極拳本真精神的追尋。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從傳統中汲取智慧,回歸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哲學本質。唯有如此,太極拳才能避免淪為單純的肢體表演,而真正成為修身養性、傳承文化的載體。
得瑟炊煙花 發表於 2025-6-13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觀陳氏太極拳七十年代影像札記】

此段影像誠為武學瑰寶,展現了陳氏太極拳第十八世傳人陳照奎先生晚年拳架真容。其拳勢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太極拳論】),尤以金剛搗碓、懶扎衣二式為精要,可窺見纏絲勁之真諦。

一、身法之辨
陳氏太極講究"立身中正,八面支撐",觀其起勢,百會虛領而尾閭下垂,恰合【十三勢行功心解】"尾閭中正神貫頂"之要。其弓步轉換時,兩胯如磨盤相錯,正是陳鑫【太極拳圖說】所言"腰如車軸,氣如車輪"的具現。今人多失此要領,或挺胯前傾,或跪膝失重,皆違太極"中定"之本。

二、勁路之析
陳式特有纏絲勁法,在此影像中尤為顯著。單鞭一式,右手逆纏而出,左手順纏而開,恰如陳王廷【拳經總歌】"纏繞迴旋虛實辨"之象。今人習拳多流於劃弧,而忽略"勁走螺旋"的本質。陳公運勁時肩井與湧泉相系,正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太極拳論】)的活例證。

三、節奏之妙
今人習陳氏太極多求剛猛,而此影像中剛柔相濟之妙,正合王宗岳"運勁如抽絲"之喻。掩手肱拳發勁前,先有"蓄勁如張弓"的綿長過程,非如今日競賽套路之急促。陳公眼神隨轉關之勢,與【太極拳體用全書】所述"眼隨手轉,光兼四射"若合符節。

此影像價值,尤在保存了未被競技化改造的傳統練法。今之學者當以此鏡鑒,細究其中"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十三勢歌】)的整勁奧義。倘能參透影像中"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的勁意,方可謂得陳氏太極之門徑。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