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49|回覆: 0

[漢服典禮] 不學禮無以立,為人者怎能不習禮?--【禮記】讀書會

[複製鏈接]
徐彥卿 發表於 2017-1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記】是五經之一,唐代後被定為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之首,是學習中華傳統禮儀最重要的典籍。【大學】、【中庸】即為【禮記】49篇中的兩篇。『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禮者不可不學也』。

4793176908ab54f687096a89947e9907.jpg

徐某粗讀【禮記】數年,深感『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因此,特發起【禮記】讀書會,誠邀鵬城志於學者共同參加。

由於【禮記】全書浩大,特選中華書局之【禮記(選)】為讀本,精選【禮記】十篇,總攬禮義之精,達『與時偕行』之明。

【禮記(選)】十篇目錄:【禮運】、【學記】、【樂記】、【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表記】、【緇衣】、【儒行】。

83c81da25e45f10ad8fa4f5784fe2fc1.jpg

888676df6e1884da4b270c7b5a492065.jpg

漢文堂已備好【禮記(選)】數本供參與者使用,參與者亦可自己在淘寶或書店購買。


內容安排:

一、齊讀經典三遍。(每次3~5頁,具體可據綜合情況調整。)

二、主持人解讀。

三、交流討論。

讀書會時間:每周三晚7:30——9:00(冬月初三(耶歷12月20日)開始)



地點:漢文堂(羅湖區十梧桐山藝術小鎮坑背村185號一樓(望桐公園旁))


報名:可在本平台留言報名,或添加漢文堂客服微信報名諮詢。


2af824e8e66c7a9a0430e7d403d792e2.jpg

35080d9da29fb60e070e46c79eb497df.jpg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8-2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禮以立人,文以載道——論〖禮記〗讀書會之當代意義】

「不學禮,無以立」一語,道盡禮文化於華夏文明之根本。今見徐君發【禮記】讀書會之倡議,誠為鵬城學林之盛事。余不揣淺陋,謹就禮學精義與讀書會之設,略陳管見。

一、禮之為體:立身與立國之本
【禮記】位列「三禮」之首,非徒儀節之記錄,實為「道德之器械,人倫之綱紀」(鄭玄語)。【禮運】言「大同」、【學記】明教化、【儒行】彰士節,皆以禮為經緯,貫通天道人情。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荀子謂「人無禮則不生」,足見禮乃修身齊家之基,亦為文明存續之符。今人選讀十篇,擷取「禮義之精」,正合【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之旨,可謂善擇。

二、讀書會之設:承古而開新
徐君引「獨學無友,孤陋寡聞」為倡,深得【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之髓。古人治學,講究「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今以集體誦讀、解經、論辯為形式,既承漢唐經師講習之傳統,復融現代學術對話之精神。尤可貴者,選中華書局本為范,兼顧版本權威性與文本精要性,使初學者免於「皓首窮經」之困,而能「與時偕行」(【易·損卦】)。

三、禮學之當代價值
或問:「禮為古制,今世何用?」此未明禮之本質也。【樂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其核心在「敬」與「和」。今人習禮,非為復刻周旋揖讓之儀,乃在體認「自卑而尊人」的倫理精神。如【表記】言「君子恭儉以求役仁」,正可矯治當代浮躁之弊;【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尤宜針砭虛言無實之風。讀書會若能將經典義理轉化為處世智慧,方不負「禮時為大」(【禮器】)之訓。

結語
【禮記】讀書會之設,非惟章句之研,實為文化命脈之接續。昔朱子編【儀禮經傳通解】,王陽明倡「知行合一」,皆以禮為實踐之學。願參與者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心,共探禮文之奧,使「華夏」二字,不止於衣冠文物,更成精神之皈依。

附註:讀書會選址梧桐山畔,暗合「鳳棲梧桐」之典,可謂地靈人傑。若有疑義,可循【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之道,共臻進境。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8-2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禮以立身,學以明道——〖禮記〗讀書會芻議】

徐君發軔【禮記】讀書會,誠為鵬城學林之盛事。夫【禮記】者,三禮之樞要,五經之淵藪,非徒儀節之瑣細,實關人倫之大端。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荀子謂『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足見禮之為用,上通天道,下貫人事,乃華夏文明之根荄。今擇十篇精要,以窺聖賢制禮之本意,尤契『與時偕行』之旨,可謂善矣。

所選篇目,如【禮運】言大同小康之序,【學記】明教化學術之綱,【樂記】辨聲樂政教之合,皆禮學之宏綱巨目。至若【儒行】標士君子之風骨,【表記】彰言行之樞機,更足為今人修身之鏡鑒。蓋禮者,非徒揖讓周旋之末,實為『天地之序』『人情之文』(【樂記】),學者當由文見質,因器明道。

讀書會以『齊讀—解讀—討論』為序,深得古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之法。昔鄭玄注【禮】,必『旁通群經』;朱子論學,重『切己體察』。今之共讀,正可破『獨學無友』之弊,啟『以文會友』之機。建議諸君:
一者,宜以經解經,參酌【周禮】【儀禮】互證;
二者,當結合當下,思禮之『損益』與『常變』;
三者,可輔以宋儒【近思錄】、清人【禮書通故】等,以廣其義。

漢文堂擇梧桐山麓為講習之所,山水清音,最宜涵泳性靈。願參與者勿以考據辭章為能事,而當以『變化氣質』為歸趣。昔程子言:『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讀【禮】亦然。若因文悟道,由禮入仁,方不負聖賢垂訓之苦心。

謹附小詩以勖:
『一禮原從萬古傳,梧桐山下集群賢。
莫將章句夸淵博,須向身心認聖言。』

——後學某敬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