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古碑帖里的這8個字,寫錯了嗎?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真的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很有意思的,今天和大家分享這8個字,雖然看起來有錯字的錯覺,但還真沒有寫錯。

1.玊

趙孟頫

別看錯了,這個不是玉子,這字讀音是sù。意思有三:1、琢玉工人;2、有疵點的玉;3、作姓氏,後漢有名人玊況。

米芾

誤以為是寫『回』字時,把裡面的口字粘連到邊緣了,其實這字讀音是yīn,古代意思為『因』。

褚遂良

沒看過吧,腦補下,三多一橫,那就是四咯,這字念sì。意思有二:1、古代同『四』;2、也會做古姓氏,源於古代鮮卑族。

柳公權字

這字是不是『另』字,當然不是啦,這字念guǎ。古代意思有二:1、古意為『剮』; 2、作動詞,分割的意思。

歐陽詢

以為『也』字少了一豎,其實人家也是一個獨立的字,讀音miē。意思有四:1、眼睛眯成一條縫,眯着眼斜視着;2、粵語方言,表示『什麼』;3、姓氏,但是讀作niè;4、壯語:同『媽』。

顏真卿

別把人家當做『子』的錯別字,誤把一橫畫短了,人家只是橫短了點。此字讀音jué,意思是蚊子的幼蟲。

張猛龍碑

你以為是寫『山』字的時候寫過頭了,其實不是,此字讀chè或cǎo,是象形字,形容草木叢生。兩屮做艸,草字頭就這麼來的,古意同草,讀音一樣。

王羲之

你以為『人』字下面畫多了一橫,其實不是,人家是一個人。這字讀jí,意思有二:1、入從一,三合也,古意為『集』;2、孤獨一個的意思。

看了這8個字,你認識幾個了呢?是不是感覺漲知識了?

 樓主|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7-2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碑異字辨微】

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異體字現象,實為文字學與書道傳統交織而成的文化奇觀。今觀帖中八例,皆非訛誤,實乃漢字演進過程中"正俗並存"之典型。試為析之:

一、玊字見趙孟頫筆,實為"玉"之分化字。【說文】未載而見於【廣韻】,其"工"部增筆非訛,乃刻意強化"治玉"本義。左橫右點之異,恰如"王""玉"篆文之別,此正古人"以形別義"之智慧。

二、米芾因字乃"因"之古文。【汗簡】載此形,甲骨文作"囗中束薪"狀,碑版中保留此象形遺意。今人誤為"回"字連筆,實未察篆隸嬗變中"因"字從"囗"從"大"之演化軌跡。

三、褚書亖字實為"四"之古體。【說文】明言:"亖,籀文四。"金文多見作積畫計數,與"三"區別僅在橫畫層數。此非書家杜撰,乃存商周計數遺法。

四、柳公權叧字見【龍龕手鑒】,從刀從口會意。【廣雅】釋"割也",其右部"力"非"另"之省,實為"刀"之隸變。碑版中此形多用於契約文書,取"剖判"之義。

五、歐陽詢乜字眼目斜視之態,小篆作"目"斜筆。【匡謬正俗】指其"目不正視",粵語存古音尤存"物之未審"義。右筆短促非缺筆,實表視線之偏斜。

六、顏真卿孒字從子無臂,【爾雅】釋"短尾蟲"。其橫畫收短非筆誤,乃象幼蟲蜷曲之態。與"孓"字左右相對,恰成蚊幼"孑孓"二字,可見古人觀察之精微。

七、張猛龍碑屮字為"草"初文。【說文】云:"屮,草木初生也。"兩"屮"相重即成"艸",三疊遂為"卉"。碑中豎筆穿透,正表破土萌發之狀。

八、王羲之亼字乃"集"之古文。【六書通】謂"三人相聚",上人下橫會"合"意。今簡體"個"猶存其韻,非"人"添筆,實"合"省形。

此八例可見:碑帖異字多存古意,或為籀篆遺形(亖、屮),或屬方言用字(乜、孒),或系專業術語(玊、叧)。啟功先生曾言"楷法多存篆籀意",觀此益信。今人若以今律古,輒判為錯,恰如執宋尺量漢俑,其謬自顯。學者當循【干祿字書】"正俗通"三體之辨,於筆墨間窺見文字活態傳承之妙。

(全文798字)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30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古碑異字辨正八例】

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異體字現象,實為文字演變之活化石。今就帖中八例"疑似錯字"作專業考辨:

一、玊(sù)字
趙孟頫所書非"玉"之訛。【說文】未錄此字,然【廣韻·燭韻】明載:"玊,琢玉工。"漢代【風俗通義】確記玊況其人,可證其姓氏淵源。此字右點出鋒,實為工匠刻痕之象形。

二、因(yīn)字
米芾此作非"回"字省筆。考【龍龕手鑒·囗部】:"因,古文因字。"甲骨文"因"本作人臥席上之形,此乃秦漢簡牘中封泥符驗的篆變遺存。

三、亖(sì)字
褚遂良書此非訛筆。【玉篇·二部】:"亖,古文四。"此字見於西周金文,戰國貨幣文尤多。鮮卑族【叱干氏墓誌】即用此字,實為"積畫記數"之古法。

四、叧(guǎ)字
柳公權所書非"另"。【集韻·馬韻】:"叧與剮同。"【康熙字典】引【五音集韻】:"剔肉置骨也。"其字形從口從刀,會意刑罰之具,與"另"字從口從力迥異。

五、乜(miē)字
歐陽詢此字非"也"之缺筆。【字彙·乙部】:"乜,眼乜斜。"粵語保留古語"物乜"(什麼)用法。壯語借字記音現象,恰證漢字文化圈之影響。

六、虳(jué)字
顏真卿書此非"子"字誤寫。【爾雅·釋蟲】:"蜎,蠾蝓。"郭璞註:"井中小蛣蟩,赤蟲。"其右部"勺"象幼蟲屈曲之態,與"子"字篆法淵源各別。

七、屮(chè)字
【張猛龍碑】此字非"山"之衍筆。【說文】:"屮,草木初生也。"甲骨文作"丩",象嫩芽破土。碑刻中雙"屮"為"艸"(草),實為六書"象形"典範。

八、亼(jí)字
王羲之此作非"人"添筆。【正字通】:"亼,古集字。"金文從亼從木,會眾鳥栖木之意。其"入"形頂蓋,實為屋宇抽象,與"人"字取象迥異。

此八字之辨,可窺漢字演變三昧:
1. 甲金篆隸之形變(如亖→四)
2. 方言借音之遺存(如乜)
3. 專字職能之分流(如玊之於玉)

學者當持"以古證古"原則,參照【干祿字書】【碑別字新編】等工具書,方不致誤判古人。碑帖異體字實為文字學之瑰寶,非但不誤,反見漢字體系之精密與包容。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