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5|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春節假期學書法,這10條建議必讀!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臨帖要精臨,把每一個字,每一個字組,每一個片段反覆學習,慢慢吃透,而不要把碑帖草草的『抄』了一遍又一遍。

2、書法史要重視,了解各種書風的來龍去脈,會大大加深對書法的理解。

3、學書大多從楷書入門,楷書的學習,不要太過執着,特別是不要迷醉在二田所謂的『歐楷』裡面,走進去了就不容易出來。即便是寫正統的楷書,也要及時過渡到行草中去,不然楷書也容易越寫越死板。

4、學習唐楷,在較為熟練的基礎上嘗試着去原大臨寫,會別有一番感覺的,有的有爭論的問題,比如,逆鋒起筆,或者說歐楷的鈎的寫法這類,嘗試着去原大臨寫,相信各位會找到正確答案。

5、花些精力研究一下書寫工具,書寫工具對風格的影響非常大,找到適合的工具組合,書寫體驗會好得多。(『擅書者不擇筆』我覺得應該理解為擅長寫字的人善於運用各種類型毛筆的特性來創作不同的美的風格,而不是說用任何筆都可以寫成那一個樣子。)

6、書法學習中時間的配比,臨摹要占到九成以上。不要急着創作,當古人的書寫習慣變成自己的書寫習慣時,創作是水道渠成的事,在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強行創作是一件非常勉強而且傷腦筋的事。還有很多想說的,待續……午飯後續一波。

a1fed4428b4e745c61dadbcdc0d21b4b.jpg

7、『筆法』應該是所有學書者都關心的問題,筆法這東西,歷來被說的玄而又玄,其實我倒覺得,筆法,相對於結字章法而言,倒是一個相對簡單而且比較容易學到手的東西,我認為筆法的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古人墨跡的解析能力,具體來說就是達到看到任何一個用筆細節都要能夠基本正確的去判斷出這一筆是怎麼寫出來的,說的簡單點是『一看就會』,我覺得這是高效臨帖和精準臨帖必備的能力,也是自學能力的核心,這個能力越強,學習的效率就越高。訓練的方法,主要在於多看帖,多熟悉毛筆性能,慢慢去摸索,看看相關的書籍,如邱振中【筆法與章法】。注意利用高清的墨跡圖片來學習,像上面這兩張墨跡的細節,我們可以輕易的看出用筆的方法,寫經體的提按筆法,米芾的絞轉動作,都非常明顯。絕大部分古代書家都沒有這個條件的,所以說現代人學書法連明清書家都超不過我是不同意的,雖然晉唐難以逾越,但至少現代人對於書寫技術的認識比古人要全面科學,現代人之所以寫不出古人感覺,跟材料有較大關係,舉個例子,當代黃秋原先生的寫經,極富古人風韻,黃先生除了手上功夫了得之外,很重要的是,黃先生用的是仿唐纏紙筆,紙是細細砥過的,用墨是現磨的,從各種細節去還原古人的書寫狀態,因此才成就了黃先生味正韻足的寫經體。

3b2f4187c0b39bc235567abfc6750352.jpg

8、執筆寫字,雖說執法各有區別,但是個人認為必須要落腳到『靈活』一詞,靈活主要表現在手指,手腕,手臂的聯動,甚至於在寫大幅作品時全身力量的綜合運用。當然,拋開榜書等特別大的字,日常寫字,主要靠動手指,然後是手腕,這是省力而精準的。很多初學者的問題在於手指太僵,被迫過度的去利用手腕或者說懸起肘來用手臂來控制毛筆運動,導致寫字寫得很累,而且效果不佳。

5b4ea129db780e92104b39f48185f4d9.jpg

9、臨歐楷的朋友,請注意一個小細節,歐楷中的『口』部,基本上是不封口的

2ed76539271ab73ef179c121c1fe6ddd.jpg

10、對于田英章、田蘊章,包括近代任政,清末黃自元等人的楷書值不值得學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這的看個人習字的出發點,如果只是為了把字寫得規範漂亮,任何符合這一標準的字都可以學,甚至電腦里的楷體也可以學。但如果是為了讓自己達到更高的藝術水準,得到更深層的藝術享受,取法這些人的字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5-3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書藝答問】論春節習書十要之精義

(承前帖補續並論)

七、筆法本相論
昔人論筆法每涉玄虛,實則筆法乃"形而下"之器。觀【書譜】"執使轉用"四法,要在得勢耳。今人習書之便,首推高清墨跡本,如日本二玄社複製品可纖毫畢現。觀智永【真草千字文】枯潤之變,察顏魯公【祭侄稿】破鋒之妙,皆可反推筆鋒運動軌跡。邱振中先生【筆法與章法】析解"三維運動"說,實為今人破執之鑰。然需知筆法終為心法之外顯,若徒摹其形而不得其神,猶買櫝還珠也。

八、工具擇用辨
"工欲善其事"古訓不可拘泥。試觀敦煌寫經,匠人以禿筆作蠅頭小楷;再看漢簡隸書,戍卒以硬毫書於窄木。今人習書,羊毫宜習篆隸,狼毫適寫行草,兼毫可攻楷法。尤需注意:生宣易得漲墨之趣,卻難控精準;熟紙便於表現筆觸,然乏韻味。建議初學者以元書紙配兼毫,取其中和之道。黃秋原先生所以能追摹晉唐,正在其深研古法制筆與紙張特性,非徒技法之工也。

九、臨創轉換說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臨摹如積糧,創作似用兵。建議採取"倒三七"法:七分精準對臨,二分意臨背臨,一分嘗試集字創作。觀蘇東坡【寒食帖】,何嘗不是將顏真卿【爭座位】筆意化入己法?今人每苦創作無門,實因臨池未足"池水盡墨"之功。可自定日課:晨起臨帖百字,暮時背臨二十,旬末集聯一副,循序漸進可也。

十、書道終極義
書雖小技,可通大道。春節習書尤當思"年"之本義:【說文】解"年"為"谷熟也",書法之道亦如農事,需遵四時之序。楷書如春耕,務求端正;行書似夏耘,貴在流暢;草書類秋收,講究痛快;篆隸若冬藏,重在沉澱。習書十要,歸根到底不過"敬慎"二字:敬傳統法度如對至尊,慎個人習氣若防潰堤。

(附議)今人超越古人說,竊以為當辯證觀之。技術層面確有進步,如起收筆法解析、章法構成理論等;然氣韻境界仍須追攀。譬若鋼琴之與古琴,雖共鳴原理可量化分析,然"聲外之韻"終難數據化。習書者當以科技為翼,以文心為魂,方不負此新春墨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