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0|回覆: 2

[中醫理論] 【黃帝內經】北斗七星知識及其意義

[複製鏈接]
張登本孫理軍 發表於 2018-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在我國古人的眼裡,北斗星是與太陽、月亮同樣重要的天體,同樣與人類的各項活動息息相關, 也必然成為【黃帝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元素。

•【黃帝內經】中的十二辰知識,應用了古代天文學的概念,是在這一時代為了度量日月星辰的循行狀態而對特定時空區位劃分後計量的表達,是對時間空間區位的規定,有其特定的時間及方位內涵。

•以北斗星的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號運用,不僅紀曆方便,更可表明天體運行、季節遞嬗、氣候變化、地理方位,以及這些現象之間的相互呼應,為推論宇宙現象的根本邏輯。

北斗星一直被中國先民給予頗為深刻而廣泛地關注,因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也必然成為【黃帝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元素。北斗七星知識在所建構的相關知識中均有體現,諸如北斗七星與北斗曆法、與二十八宿、與十二地支、與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節律、與四季節律、與十二月節律、與日節律、與一晝夜的十二辰,以及與這些時間節律相關的人體生命節律等,其中的北斗曆法就是將一年按八個時間階段予以計量,從而就有了『八風發邪』『天有八紀』。因此,只有熟悉其中北斗以及北斗曆法知識,才能較順暢地讀懂【黃帝內經】相關的原文。

北斗星的含義

黃帝內經】將北斗星稱為『太乙』(或『太一』)(【靈樞·九宮八風】)。在我國古人的眼裡,北斗星是與太陽、月亮同樣重要的天體,同樣與人類的各項活動息息相關,所以當人們在談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繼承時,北斗星知識就成為繞不開的求索源頭,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和傳承同樣也是如此。

北斗七星從斗身上端開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就可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度的星星就是北極星。古人觀察發現,北極星的相對位置基本不移動,而斗綱始終指向北極星並以北極星為圓點作圓周運動,一晝夜循行一周,一個太陽回歸年循行一周。為了計量一晝夜的不同時辰、計量一年的不同時節階段,於是就在天球宇宙建構觀念和北斗七星的天文背景之下,就將十二地支(又稱十二辰)、十天干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進行等分,並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通過對斗綱指向時空區位的天象觀察,就可對相關節令月份予以計量。

十二辰的含義

黃帝內經】中的十二辰(【靈樞經】的【經別】【衛氣行】)知識,應用了古代天文學的概念,是在這一時代為了度量日月星辰的循行狀態而對特定時空區位劃分後計量的表達,是對時間空間區位的規定,因而有其特定的時間及方位之內涵。『辰』的本意是指日、月的交會點,即所謂『日月之匯是謂辰』(【左傳·昭公七年】)。

黃帝內經】中的十二辰就是把黃道(即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的路線)附近的一周天通過計量而予以十二等分,由東向西分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予以計量和表達。就空間區位而言,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時空區段,每一區段之間的間隔為三十度,分別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名稱表示,並且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由於十二支等分周天360度,每30度用其中的一個標記,北極星是北斗七星運行的中心點,此處對應的周天圓周也正是下一個太陽回歸年的起始點,而『子』是十二支的起始標記,於是就將『子』置於北天極所在位置處。以『子』標記此處有多重涵義:一是標記下一個太陽回歸年的起始時空區位;二是標記太陽回歸周期中太陽運行於南極的時間節點,也是北半球日影最長之時;三是用十二辰恰好能標記一個太陽回歸周期年的十二時段,基本與一個太陽回歸周期年有十二次月相變化周期相對應。這就是十二辰之所以為夏曆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沿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進行命名的理由。

十二辰標記周天十二宮

就方位言,以地球觀之,每天在同一時間已由東向西移動約近1度,以北極星為中心畫一圓周,並依子、丑、寅、卯……戌、亥等劃分為十二等宮,人們所見北斗七星約每30日,相當於一個月,移動一個地支區位,一年遍歷周天十二個空間區位(也稱為『宮』)。這就是『月建』,【漢書·律曆志】記載:『辰者,日月之會而建所指也。』就說明了辰,即十二辰,月建所指,也就是斗綱所指的時間區位發生的天文學背景。年復一年,循環不已,此即斗綱所建之天象。

十二支標記周年十二月

就時間而言,北斗星一年移動的十二個時間區位即十二個月,也用十二支標記,這一方法稱為『月建』。十二支標記十二個月,依序稱為建子月(十一月),建丑月(十二月),建寅月(正月)等。那麼十二月份是怎樣確定的呢?這個問題與太陽的周年視運動引起的北斗星轉動有關。因為北斗星圍繞北極星轉動,因次北斗星亦用來辨方向、定季節。古人根據初昏時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同樣,我們可以根據北斗星斗柄所指十二辰中的不同位置來確定十二月份。以日南至(即冬至)所在之朔望月的日月相會日(朔日),北鬥鬥柄指辰位為『子』位,為建子月,即周曆的正月;日月之會日的斗柄所指『丑』位,為建丑月,即陰曆的正月;日月之會日的斗柄所指『寅』,為建寅月,即夏曆的正月,這就是所謂『三正』。依此類推,日月之會日的斗柄所指十二辰中的那一支,就是建該支月,稱為『月建』(【黃帝內經】就應用是『正月建寅』)。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古人發現北斗星逐漸偏離原來的位置,於是改用赤道上直接定的十二支。

十二支標記晝夜晨昏十二時

就一日而言,每日從所處地球觀之,北斗七星繞行北極星隨時間亦由東向西進行圓周運動,每個時辰(即兩個小時)移動一個地支區位(也是周天30度),一天十二地支恰為一周,此即【內經】所說的『凡三十度而有奇』(【素問·六微旨大論】)。此即因斗建(所處月令)之不同,北斗七星於天球上位置,在不同月令雖同一時辰,亦有所差別。

古來以每日初昏後,斗杓所指之處即月建之方,故有『月月常加戌,時時建破軍』之說,意謂斗杓(破軍星)在戌時(19~21時)指着月建方位,因此,以戌時加於月建之上順行,數至所求之時辰,便知斗杓指何方,如正月建寅,運用掌訣以戌時加於寅宮之上順行,則斗杓在亥時指卯方,在子時指辰方,丑時指巳方,寅時指午方……如是以推之,自得各時辰所指之方,北斗星也用於夜間計時,每轉30度即為一個時辰。

由於夜半既是晝夜陰陽消長變化的終點,也是新的一天陰陽消長變化的開始,所以就將『子』這個十二地支之首放在這一時段,其他依次類推,十二支以間隔30度於周天排序的,等分一個太陽回歸年,每支恰恰對應着一年的十二個月,即所謂『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靈樞·衛氣行】)之意。所謂『日有十二辰』,就是漢代高誘在對【呂氏春秋·孟春紀】之『乃擇元辰』所注的那樣,『辰,十二辰,從子至亥也』。這就為【黃帝內經】中分析和計量人體氣血晝夜循行的規律奠定了時間依據。

十二支連接周天時空二維

空間、時間的二維建構,仍然是北斗七星將其所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區位聯繫在一起的。因為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向由十二支標記的空間區位時,恰恰也相對應着太陽回歸年相應的月份。所以古人在北斗星天文背景下,運用十二支標記相關的天球空間,同時也標記着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該空間的相應時間。

在地球觀察,以北天極為中樞劃分為子、丑、寅、卯等12宮的空間區位,北斗七星繞之而旋轉,其每月、每日、每時所現天象,如同時鐘之時針、分針、秒針各自的規律移轉,古人憑藉這一月日時運行規律性及循環周期,發明十天干十二地支紀曆,以現代科學觀之,實乃極高智慧之表現。

北斗星分別按年按日遍歷十二宮,所歷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與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以斗綱所建,春行寅、卯、辰宮,夏行巳、午、未宮,秋行申、酉、戌宮,冬行亥、子、丑宮;一日則晨行寅、卯、辰宮,午行巳、午、未宮,昏行申、酉、戌宮,夜行亥、子、丑宮。是以對照行度,春比之日東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行度已寓一年中氣候與一日中溫度之變化,同有寒暖燥濕的大小循環於其中,且又可明地理之方位所在。蓋晨行寅、卯、辰宮之際,正是日行天東,則東方配屬寅、卯、辰;午行巳、午、未宮之際,正是日行天南,則南方配屬巳、午、未;昏行申酉戌宮之際,日行天西,則西方配屬申、酉、戌;夜行亥、子、丑宮之際,日行天北,則北方配屬亥、子、丑,均為理所當然。

以北斗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號的運用,不僅指紀曆的方便,更可表天體的運行,季節的遞嬗,氣候的變化,地理的方位,而其間諸種現象的存在、運行、相互呼應,足為推論宇宙諸種現象的根本邏輯。【內經】中應用了十二支紀年(【素問·天元紀大論】之『子午之上,少陰主之』即是運用於紀年)、紀月(如【靈樞·陰陽系日月】之『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紀日(【靈樞·九針論】『其日戊寅、己丑』則是干支結合應用紀日)、紀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如『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靈樞·衛氣行】)等就是北斗星配合十二支的具體應用。(張登本 孫理軍 陝西中醫藥大學)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5-10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北斗七星在〖黃帝內經〗中的天文曆法內涵與生命科學價值】

北斗七星作為華夏文明最早被系統觀測的天體之一,其在天文曆法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直接塑造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的理論範式。本文將從天文觀測、曆法建構、醫學應用三個維度,解析北斗七星在中醫經典中的特殊意義。

一、北斗觀測的天文學基礎
【靈樞·九宮八風】所稱"太乙",實為北斗星象的哲學升華。天樞至瑤光七星的命名體系,蘊含着古人對天體運行規律的精確把握。其中"斗綱指極"的天象特徵(【春秋運斗樞】),構成古人建立時空坐標系的天然依據。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北斗繞極旋轉的日周期與年周期,恰與地球自轉、公轉形成精準對應,這種"天垂象"的規律性,為建立時間計量系統提供了客觀基礎。

二、曆法建構的時空模型
【素問·八正神明論】提出的"八紀"體系,實為北斗曆法的醫學轉化。古人將黃道平面按斗柄指向劃分為八個方位,形成"四立二分二至"的節氣系統。斗柄東指天下皆春的物候規律(【鶡冠子·環流】),正是"八風發邪"理論的天文源頭。十二辰的空間分配,本質是以北斗為指針,將周天劃分為十二個30度的時空區位,這種將空間方位時間化的智慧,構成了五運六氣理論的數理基礎。

三、醫學應用的生命節律
【內經】將北斗運行與人體生理密切關聯:其一,斗建十二月對應十二經脈氣血流注(【靈樞·經別】);其二,晝夜十二辰變化引申為營衛之氣運行周期(【靈樞·營衛生會】);其三,八節之氣化生為臟腑功能盛衰節律。這種"以天驗人"的思維模式,在【素問·寶命全形論】"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的論述中達到哲學高度。

要之,北斗七星在【黃帝內經】中既是時空量度的標尺,更是天人相應的媒介。其價值不僅在於提供曆法參照,更在於建立了一套"觀象授時-推曆紀候-察氣辨病"的完整認知體系。今日研習【內經】,尤當重視這些天文背景知識,方能真正理解"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深刻內涵。
清風 發表於 2025-5-15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帝內經】北斗七星知識及其意義闡微

北斗七星作為中國傳統天文學的核心要素,在【黃帝內經】理論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其知識體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天文曆法維度
北斗七星通過斗綱(天樞-天璇連線)指向北極的特性,形成獨特的時空坐標系統。【靈樞·九宮八風】記載的"太乙游宮"理論,實為北斗周年視運動規律的醫學轉化。古人觀測到斗柄方位與季節的對應關係:孟春指寅、孟夏指巳,此即【素問·八正神明論】"因天之序"的具體體現。所謂"八紀"(二分二至加四立)的時間劃分,正是基於北斗周年視運動形成的八方位空間投影。

二、醫學應用維度
【內經】將北斗運行規律與人體生理密切關聯:
1. 晝夜節律:【靈樞·衛氣行】所述"日行一舍"即北斗日周期在營衛運行理論中的應用
2. 月節律:二十八宿每宿13度,與女子月經周期形成對應
3. 年節律:【素問·診要經終論】"正月二月,天氣始方"等論述,實為北斗周年視運動的氣候演繹

三、哲學思維維度
北斗系統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核心思想:
1. 空間對應:七星配七竅(【靈樞·邪客】)、九宮配臟腑
2. 時間對應:八風應八節,形成"八正虛實"辨證體系
3. 運動對應:斗建移宮與經脈氣血流注相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內經】中的北斗知識並非簡單天文記錄,而是經過醫學轉化的理論模型。如【靈樞·五十營】將日行二十八宿與人體氣行五十周次相對應,形成"天周二十八宿,人氣行五十周"的特殊換算關係。這種將天文周期與生理節律建立非線性對應的思維方法,正是中醫理論精髓所在。

當代研習【內經】者,當明北斗知識實為理解"生氣通天"理論的關鍵鎖鑰。唯有把握這一天文醫學紐帶,方能真正領會【素問·寶命全形論】"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的深刻內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