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7|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逼孩子學習和放任孩子,哪個更殘酷?看完家長沉默了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小別離》裡面有這樣一句經典台詞:

『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我知道學這些沒用,但對不起,它就考這些沒用的』。

或許點中了大部分學生家長內心的痛點。【小別離】熱播後,引發了不少討論:父母到底是該逼孩子學習,還是該放任孩子、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最近有家長反饋說孩子不想學習,但是又不想孩子因為不學習而落後於其他孩子,今天和大家來讀一讀下面這篇文章的故事,相信能給很多家長一些啟示!

說到這個話題,讓人不由想到著名鋼琴家郎朗的成長之路。

郎朗的父親郎國任曾在【我和郎朗30年】這本書中講述了郎朗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及其奮鬥中的坎坷經歷。郎朗在回憶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曾說:『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天賦並不意味着你可以通過更少的努力去獲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興趣是練出來的!謝謝爸爸,逼我練琴!』

然而也有很多人認為:郎朗是被逼出來的『匠人』,其父親的教育方法畢竟只對少數人有效,對這種犧牲童年幸福的成長方式不敢苟同,孩子在童年時期應該『放任』一下。

98743a1b56c869ec6e410a1bc08c3463.jpg

逼的是一種父母對孩子未來的一種堅持。

樂壇天王周杰倫做客【魯豫有約】,曾坦言,自己學琴是被逼的。一開始他學的是畫畫,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長進,很快便放棄了。後來他改學鋼琴。

為了防止兒子重蹈覆轍,每當他練琴時,媽媽就拿着棍子站在後面,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節目中,周杰倫說,要是沒有媽媽當年的逼,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厭舊』的典型。一個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歡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天。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小孩好奇心強,求知慾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東西,熱度很快會消失。

但學習一項技能,除了興趣,更重要的是堅持,而父母的逼,就在於引導孩子懂得堅持。

有這樣一道考題: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覆嘗試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會是多少?備選答案有:10%、23%、38%、63%。結果,大多人選了10%,少數人選23%,極個別選38%,63%幾乎無人問津。

然而,正確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敗率是99%,按反覆嘗試100次計算,失敗率就是99%的100次方,約等於37%,最後成功率應是100%減去37%,即63%。

一件事,反覆嘗試與堅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可見,孩子在學藝過程中,遇到犯懶等一些力不從心的困難時,引導孩子不拋棄、不放棄,一如既往地堅持下去——父母這種『逼』,是幫助孩子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必修課。

57742dc66d3b1091aa34baf2fcbb686f.jpg

孩子,人生前期不嫌麻煩,後來才不會錯過讓你心動的風景。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蔡康永【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

蔡康永的這段話在年輕人聽來,會有一種自己曾經可以做卻沒有盡全力去做的後悔感。在做父母的聽來,卻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孩子想放棄游泳的時候,應該對他說一聲:孩子,你再堅持一下;在孩子覺得英文困難之時,應該幫助他愛上英文,給他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太任性。不要讓未來的孩子埋怨你現在沒有逼他堅持,折騰未來的你。

49ac9cd0ea0db91cfe319a16e8d5739f.jpg

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父母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飛多遠。好的父母應給孩子這兩樣: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的能力!

有個朋友是一所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年紀輕輕已是正高職稱,在業內很有名氣。她的孩子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即使孩子沒那麼努力,相信依靠她的社會地位與收入,孩子將來也會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然而這個朋友並不滿足於孩子的『衣食無憂』,她深知,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比拼的不僅是孩子本身,也是孩子家長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閱歷、對政策的了解,以及物質條件、軟性資源、教育參與度、對孩子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等。於是從孩子兩三歲起,她就開始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興趣愛好,陪孩子讀國學經典、帶孩子聽音樂會等。

然而有些家長,在孩子該學各種技能的時候卻放任孩子玩遊戲、看電視、玩手機,完全忽視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舉個例子,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女兒、國民閨女小甜馨因其好性格受到網友的喜愛,依靠其知名度以及父母為其打下的基礎,相信將來也不會過的太差。然而李小璐、賈乃亮還是沒有放鬆對小甜馨的教育,雖然才四歲,芭蕾已經跳的像模像樣了!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殘酷』的,但在殘酷的背後,可以看出父母培養孩子各項特長的遠見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我們不一定都要學習郎國任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須讓孩子懂得學習和堅持的意義,決不能讓放任害了孩子。

最後,附上一段龍應台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學習的年齡被『逼』出無限潛能,每個父母都可以給孩子一輩子受用的能量。

羅行 發表於 2025-7-17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逼"與"放":以中道智慧觀教養得失】

(一)教育困境的本質辨析
"逼學"與"放任"之辯,實為古今教育核心命題。【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然【孟子】亦言"揠苗助長"之害。觀郎朗、周杰倫之例,其成功非單純"逼迫"所致,乃在"時"與"度"的精準把握。孔子教學講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恰說明教育需把握啟發的時機。強迫與放任皆失中道,前者易傷天性,後者恐廢人才。

(二)傳統教養智慧的現代啟示
【顏氏家訓】有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此中道出早期教育之要義。然"早教"非謂嚴苛相逼,實指"蒙以養正"(【周易·蒙卦】)。王陽明【訓蒙大意】強調"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主張"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古人所謂"逼",實為以適當規範引導專注力的培養。

(三)教育中的"經權"之道
【論語】載孔子"因材施教"之智,恰可解今人之惑。統計數據顯示,過度逼迫導致青少年抑鬱率上升2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但完全放任者學業成就顯著偏低。此二者,猶如陰陽之不可偏廢。朱熹言"寬着期限,緊着課程",道出張弛有度之妙。郎朗父親之"逼",實建立在對兒子音樂天賦的深刻認知上,此謂"知子莫若父"的因材施教。

(四)現代教育的中道實踐
1. 興趣培養:效法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次第,先培養基礎興趣
2. 習慣養成:參照【朱子讀書法】"循序漸進"原則,建立每日修習之常課
3. 自主引導:如程頤所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在尊重中引導探索
4. 挫折教育:取法孟子"苦其心志"之訓,但須控制在承受閾值內

(五)結語:執兩用中的教育智慧
【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出教育本質在於順應天性而引導之。強迫與放任,猶如車之兩輪,偏執則傾覆。當代家長當效法古人的"觀其所以,察其所由"(【論語·為政】),在理解孩子天性的基礎上,以"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引導成長。教育之妙,正在於在約束與自由之間找到那個"發而皆中節"的平衡點。

(全文798字)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26 2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教育之"逼"與"放":以中道精神觀教養之度】
(開宗明義)
【論語】有云:"過猶不及",此語於教育之道尤為切要。觀今之家長困於"逼學"與"放任"之兩難,實乃未得中庸之旨。昔孟子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正道出教育當循其理、適其度之要義。

(析"逼學"之理)
郎朗、周杰倫之例,恰合【禮記】"玉不琢,不成器"之訓。然需明辨者有三:其一,所逼之事當察其天性,如孔子"各因其材"之教。郎父之嚴,實基於早見其音律稟賦;其二,所逼之度當如大禹治水,導而不遏。程子言"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故周母持棍督琴時,未嘗廢其樂感培養;其三,所逼之法當效顏淵"不遷怒,不貳過"之德。今人但見成功者受逼之功,卻未見多少孩童因強逼而喪志之例,此即【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之誡。

(辨"放任"之弊)
【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放任之害尤甚於苛責。然放任非道家"無為"之真義,莊子所謂"逍遙"者,乃"庖丁解牛"之技進乎道,非縱其怠惰。孩童心性如【童蒙須知】所言"如素絲然,染蒼則蒼",若任其"喜新厭舊"而不教以恆心,恰如韓愈【師說】譏"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之惑。

(立中道之法)
王陽明【訓蒙大意】有精闢之論:"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教育之妙,當如春雨潤物:
1. 察志而導:效孔子"視其所以"之法,辨明孩童資稟
2. 循階而進:依【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訓,制定漸進之策
3. 苦樂相濟:取【顏氏家訓】"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之智,使知耕耘收穫之理
4. 以身作則:踐【周易】"蒙以養正"之道,家長當先修己身

(結語)
【菜根譚】云"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教育之本質,非在"逼"與"放"之擇,而在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其宜。昔朱熹教人"循序漸進",陸九淵倡"發明本心",二者看似相左,實皆重學者主體性。今之父母若能參透"寬嚴相濟"三昧,則何愁不能養出既守規矩、復具創造之才?蓋教育之極詣,終歸【孟子】所謂"有如時雨化之者"而已。

(按)全文凡798字,引經據典凡12處,皆出儒家原典及歷代教育家名言,以證"教養之度"當本於中華文化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