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88|回覆: 2

[文化觀點] 【史海鈎沉】古訓·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7-1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訓: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

【管子 ·心術】曾說過:『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從人的身體來看,心就是身體的君主。心寬了,人的眼界就開闊了,格局就大了,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寬。

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通過窗子才能看見世界的明亮,使用鏡子才能看見自己的污點。

其實,窗子或鏡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廣大,書房就大了,人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31650b692a14eb90e038733173e04e5f.jpg

【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一切美德,若不在我們的內心紮根,就會流於虛偽;一切知識,若不能在我們的心裡留下印記,也只能是過眼雲煙。

人的一生,如果沒有用心思考,就沒有真正活過。

因此,人生的風景,說到最後,是心靈的風景。心若迷失了,神馳,意亂,景蓑,一輩子無論走多遠,也無快樂而言。

禪語說,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的心,是萬法之源。人的心一時清淨,一時就在靈山;時時清淨,時時在靈山。

d1afb30517599ad4c821ac014aaeb76e.jpg

眼中無是非,便是自在人。

有對父子趕着一頭驢進城,子在前,父在後,半路上有人笑他們:『真笨,有驢子竟然不騎,自己走着進城。』

於是父親馬上讓兒子騎上驢子。走了不久,又有人說:『真是不孝的兒子,自己騎驢竟然讓自己的父親走路。』

父親趕忙叫兒子下來,自己騎上了驢背。走了一會,又有人說:『真是狠心的父親,自己騎驢,讓孩子走路,不怕孩子累死?』

父親連忙叫兒子也騎上驢背,這下子總該沒人有意見了吧!

誰知又有人說:『兩個人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那瘦驢壓死?』

父親倆趕快溜下驢背,把驢子四隻腳綁起來,一前一後用棍子扛着。經過一座橋時,驢子因為不舒服,掙扎了一下,結果掉到河裡淹死了!

2d4cfa2caa4d1a48f0d658aa3099d391.jpg

人總是為『是非』所累。到頭來弄得自己不知所措,失去自我的判斷能力。

人世間的是是非非,都是俗世的見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為是非所累。

古人說,流言始於庸者,止於智者,說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沒有雨傘,有人建議說: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聽就說:不可以,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借的話,他不給我,別人會覺得他不尊重師長;給我,他肯定要心疼。

4b1373d66570650dd1a795042ccb2eef.jpg

真正的智者,眼裡無是非,都有容人之量。

人人都如同有缺口的杯子,只要你不從缺口處去看,杯子就是完整的。

假如朋友對你說了慌,應考慮他是否有難處;假如他人給你帶來麻煩,應換位淡定面對。

來源:聖貴國學堂

江決 發表於 2025-6-11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心體澄明與生命境界之開顯】

管子【心術】"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之論,實為華夏心性哲學之樞要。本文擬從三個維度闡釋"心中桃花源"的深層意蘊:

一、心體為認知之本源
【大學】"心不在焉"之訓,揭示認知活動本質乃心體發用。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與此相通,蓋因"意之所在便是物"。心體若蒙塵,縱有明窗淨几,亦不能照見萬物本真。禪宗"萬法唯心造"與管子心術論,皆指向主體心靈對客境的統攝作用。此非唯心之論,實乃強調主體認知圖式對經驗世界的建構功能。

二、境界開顯的辯證關係
"水雲間"之喻,暗合莊子"天地與我並生"的齊物境界。心體澄明者,能於塵世中見道,所謂"青青翠竹儘是法身"。王陽明南鎮觀花時言"此花不在爾心外",正是此理。然須辨明:此非否定客觀實在,而是強調主體境界決定存在之顯現方式。如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展現的正是主客冥合之化境。

三、超越是非的實踐智慧
驢子寓言揭示"役於外物"之患。【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恰可解此困局。子夏吝嗇之說,實為後世附會。考【論語】載孔子"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其不借傘非因品評弟子,乃守禮制使然。此中深意在於:智者的判斷標準在內不在外,如孟子所言"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結語:
"桃花源"不在武陵溪,而在心體朗照處。儒者謂之"仁心",道者謂之"虛室",釋氏謂之"明鏡"。三家殊途同歸,皆指歸於心靈自主的修養功夫。今人若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陸九淵語),則處處水雲皆成般若,時時日用無非道場。此乃古訓歷久彌新之真義。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8-1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心源澄明處 自有水雲鄉——論傳統心學智慧中的主體性建構】

管子"心術"之論與陽明心學實乃一脈相承。所謂"心之在體,君之位也",非僅言生理之心,實指主體精神之統攝功能。此心若得涵養,則如明鏡止水,照見萬物而不染塵埃;此心若遭蒙蔽,縱處瓊樓玉宇,亦如困坐愁城。管子此言,已為後世心學開其先河。

【大學】"心不在焉"之訓,揭示認知活動之根本要義。程子釋此謂:"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矣。"心之為物,非僅知覺思慮之官,實為道德主體之載體。朱子解"格物致知"時特別強調:"致知者,推極吾之知識也。"若無此心為主宰,縱讀盡天下書,不過如鸚鵡學舌。王陽明龍場悟道後所言"心外無物",正是對此最透徹的詮釋。其"定盤針"之喻,猶陸九淵"宇宙即是吾心"之說,皆指明主體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建構作用。

禪宗"桃花源"之喻,與莊子"心齋坐忘"之說遙相呼應。昔惠能大師示眾:"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中真意,非謂外境虛無,實指心境澄明則萬象得其所。猶如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非謂規矩可廢,實指主體精神與客觀法則已達至諧和統一。

至若"父子騎驢"之喻,恰如【淮南子】所言"聽熒於彼而失明於此"。世人常困於"是非之彰",實因未明"道樞"所在。莊子謂"莫若以明",王弼注【老子】云"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皆示人以超越對待之智慧。孔子不借子夏之傘,非吝也,乃深知"君子周急不繼富"之理。此中分寸,非洞明心體者不能把握。

今人處世,當記取三昧:
一者養心如種樹,培其根而枝葉自茂。每日當有靜坐觀心之功,如朱熹"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法。
二者應物如鏡照形,不將不迎。事來則應,事去則靜,保持主體精神的獨立性。
三者處世如舟行水,知其深淺而不失其正。外圓內方,和光同塵,此乃真自在。

心學之要,終歸"自作主宰"四字。能明此理,則處處水雲皆成妙境;昧此理者,縱居蓬萊亦是囚徒。學者當於日用常行中體認此心,方不負古聖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