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9|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讀書時偷的懶,要用一輩子來還! 激發了無數人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7-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人說努力的人生是苦半輩子,不努力的人生是苦一輩子。北宋詩人林逋說: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少能服老,老比安逸。

adaf6c968116a43a82667dcc3fbc204c.png

0a1fa38730138363640198158cba6c37.png

a29302660f3e30cece2b87d7e9d90fd2.jpg

眾生皆苦。老話說生活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苦是生命所不能避免的一味,叔本華說:『人生就是痛苦,我們可以把痛苦轉換成幸福』,努力就是轉化的過程,儘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感到更加辛苦。

苦,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人生就是一個『享受』痛苦和磨難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值得體會和擁有的。

人生本身就是一場與痛苦並存的旅行,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輕鬆,從生下來的那一天,我們就開始了人生的修行。

無論你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你都會面臨人生的各種難題。面對這些難題、困境,沒有人可以不流淚流汗就輕輕鬆鬆地跨過去。

經歷得越多,越容易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理——越怕吃苦,越有苦吃。那些心靈真正富足的人,其實都不怕吃苦。

人生總要吃苦,有了苦才能知道甜,有了苦才知道珍惜。

161d0dfdc406a2703a86048f069b67c3.png

b2c982b48d1d5c1a31d965a8fedbe44e.jpg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你現在不累,以後就會更累。你要知道,現在吃的苦,其實是以後享的福。

曾國藩曾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

孔子也曾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人眼光要放長遠,不能只貪一時的安逸,讓內心的懶惰控制你的生活。

努力的苦,是暫時的。現在不少孩子都吃不了苦,碰到一點挫折,一點困難就要放棄。

你問他為什麼不能堅持一下,吃點苦,他便振振有詞地回答你,努力太苦了,努力也是這樣過,不努力也是這樣過,為什麼不讓自己當下過得舒服一點呢?

人生有些苦註定要吃,今天不苦學,老來是要後悔,是要受苦的。年少時貪圖安逸,不想努力,少了精神的滋養,少了技能的支撐,明天就要忍受空虛與『貧窮』。

努力了,可能當時會感到痛苦,但當你買過這個坎,你會擁有一個內心更加豐滿,更有價值的自己。

付出的努力,受過的苦永遠不會白費,上天總會補給你,即使你當時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當有一天你陷入困境,你此時的努力便會顯現出來。

吃苦努力得到的是技能上的進步,思維上的開闊,心智上的成熟,這些對人生意義重大,一生都對你有益。

f5c6758aeee944777dd8bda2ca92bdd4.png

a5224de1a100c54145012c23f4bc9b2b.png

8414e59fbbc77ff9f55e6f7f820cfafd.jpg

傳說老子遇到一位年逾百歲的老翁,老翁得意地說:『我從年少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閒地輕鬆度日.我的同齡人辛苦一生卻早已作古。現在我是否可以嘲笑他們忙碌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的結果呢?』

老子拿了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選擇其一,您是要磚頭還是要石頭呢?』

老翁選擇了磚頭並指着石頭說:『這石頭沒棱沒角,要它何用?』

人總要有目標有夢想,夢想就是努力奮鬥才可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你賦予你做的事情以意義。

其實,人的本性都是懶惰的,都是追求安逸逃避痛苦的。我們總羨慕別人的成績、地位,進而抱怨世界不公,但一個貪圖安逸,沒有認真努力過的人,有什麼資格抱怨呢?

許多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舒適安逸的小窩,但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可能從安逸的氛圍中結出,沒有一種能力是在純粹的歡樂中產生。

能力都是在痛苦和挫折中培養出來的。當孩子習慣了安逸的生活之後,便會懼怕改變。當孩子不願受苦不願努力,懶惰的種子便在心裡滋生,人生也終將不會有太大的起色。

努力必然是辛苦的,是難受的,只有這樣你才能提高,才能進步,才能充實自己。

如果因為不能接受努力的苦,而不去努力,那麼必將被社會淘汰,人生後面的日子將過得很苦。

893802c7cd27c4917437d4c01c344a96.png

ad25dfbeb931e6b56d101df1b43566a9.jpg

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不努力的人生,當你凝眸回望,你會發現,最遺憾的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沒有去努力,沒有吃當時的苦。

年輕時苦,不叫苦;年老時苦,才叫苦。年輕不要怕吃苦,不要貪圖安逸享樂,不然等你老了,想努力了,卻發現時不我待,已經沒有力氣了。

年輕時主動吃努力奮鬥之苦,吃完這苦,才能嘗到生活的甜。不願吃努力奮鬥之苦,最後只能吃命運帶來的苦。

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一事無成,不是因為資質平庸,而是因為不夠努力。別在你垂垂老矣,兩手空空時,再痛心疾首地說『如果當時能吃一點苦,能再努力一點』。

在最能拼最能斗的年紀,吃苦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然而如今這樣的少年似乎越來越少。

雖然苦過之後不一定有甜,努力過之後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的人生希望更加渺茫,就像一潭死水。不努力的人生,一眼看得到頭,蒼白到連新的風景都沒有,那才是真正的苦。

努力的苦不是真正的苦,你覺得苦是因為你並未預見自己選擇得過且過後的人生後果。如果你把眼前努力的苦看做日後生活的甜,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麼難以下咽。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青春最厚重的底色是奮鬥,最可貴的精神是拼搏,別在最好的時光里選擇安逸,人生越懶,越安逸,你就越可能錯過美好的風景。

不想苦一輩子,就要苦一陣子。扛得住艱難,才能配得上夢想。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趁年輕,努力別怕苦,怕吃苦的人,往往是吃苦一輩子。

馬而 發表於 2025-4-27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勤苦與人生之境遇

古人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語雖簡,卻道盡人生至理。今觀世人常嘆『讀書時偷的懶,需用一生償還』,實與北宋林逋『少不勤苦,老必艱辛』之論遙相呼應。勤苦者,非僅為謀生之計,實乃修身立命之本。

一、苦為人生之常,勤為轉苦之鑰
叔本華謂人生本苦,然苦中可求樂,此『樂』非逸豫之樂,乃歷經磨礪後心性之升華。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道破苦痛與成就之因果。少年時畏難苟安,則壯歲必困於生計之艱;反之,若早年克己勤學,雖一時勞形,然心智日開,終得從容應對世事。曾國藩以『百病從懶生』為戒,正是洞察怠惰為人生潰敗之端。

二、安逸之害甚於勤苦
今有少年,以『努力與否皆同一生』自解,此乃未悟『遠慮近憂』之智。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貪一時之逸,必遺長久之患。譬如農事,春不播種,秋何以獲?少年怠學,則壯年無所憑依;青年畏勞,則暮年徒呼負負。王陽明【傳習錄】有云:『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避苦者,終被苦追;迎苦者,反能以苦礪心。

三、勤苦之功,終成福報
【菜根譚】曰:『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努力之『苦』,實為淬鍊之途。昔范仲淹劃粥斷齏,勤學不輟,終成濟世之才;司馬光以圓木為枕,警醒苦讀,終撰【資治通鑑】。彼輩皆以勤苦為階,終達人生至境。今人若畏難而退,則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

結語
人生如耕,勤者不匱。少年吃苦,若春種一粒;老來安樂,如秋收萬顆。願世人勿以眼前之安逸為得計,當效古賢『朝乾夕惕』之功,以勤治懶,以苦為師。如此,方不負此生,無愧天地。
黎仕 發表於 2025-5-14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勤苦與人生之境】

「少不勤苦,老必艱辛」八字,實乃貫穿古今的人生至理。北宋林逋此語非獨勸學,更暗合【周易】「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天道運行法則。觀歷代賢哲,莫不以勤苦為修身之本,以懶怠為敗德之端。曾國藩謂「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恰與【禮記】「敬業樂群」之訓相呼應,揭示人生成敗的關鍵樞機。

人生之苦味,固有生理之困厄,然更深層者,實為精神之磨礪。【孟子】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此苦非徒然承受,實為淬鍊心性的必由之路。王陽明龍場悟道,於瘴癘之地證得「心即理」;蘇軾黃州躬耕,在困頓中鑄就「人生如逆旅」的豁達。這些皆證明:苦痛實為開顯生命光華的砥石。

今人常惑於「即時滿足」之幻象,殊不知【尚書】早有「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警示。少年時規避勤苦,看似智慧,實則是以未來數十年的精神貧瘠為代價。孔子「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之教,正是點破此種短視的迷障。明代呂坤【呻吟語】云:「現在之福,積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將來之福,貽於子孫者,不可不培。」此中深意,尤當為當代青年三思。

真正的勤苦,非機械式的自我消耗,而是【大學】所言「格物致知」的實踐功夫。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宏願,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的治學,皆在證明:當勤苦與志向結合時,便能轉化出「樂亦在其中」的生命體驗。這種境界,遠非膚淺的享樂主義所能企及。

昔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范仲淹劃粥斷齏而心憂天下。這些典範告訴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從來不在逃避苦痛,而在以勤苦為舟筏,渡向精神的彼岸。少年時的勤學苦練,恰似【莊子】庖丁解牛之「道進乎技」,終將成就「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的自在境界。

【菜根譚】有言:「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短暫,與其老來嗟嘆「少壯不努力」,何如把握當下,以勤苦為階梯,攀登生命的高峰?須知今日每一分耕耘,都是為明日的精神沃土播種。此中真諦,願與諸君共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戌時| 2025/5/18/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