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9|回覆: 2

[訓詁學] 【每日一字】藝·藝高人膽大

[複製鏈接]
中央紀委監察部 發表於 2017-11-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bd0d75d34b5321ad627fadb7f09e399.jpg
a6c71c3b5e9a1d00272c991fb637971f.png

  老舍在其小說【鼓書藝人】中曾描寫主人公方寶慶:『他是個走江湖賣藝的,大半生帶着全家走南闖北。』所謂賣藝,是指在街頭或娛樂場所表演雜技、武術、曲藝等掙錢,藝是這些賣藝者所擁有的技能。方寶慶就是靠着一面大鼓,一副鼓板,一把三弦,在茶館裡唱大鼓、說評書吃飯。

d8a9b9637e47315db6655c2803eaf8d1.png

  甲骨文中的藝字,字體的形狀好像一個跪着的人雙手捧着禾苗或者樹苗種植的樣子,【說文解字】言『種也』,種植正是其本義。說文小篆從坴從丮,坴是土,丮是拿着東西種,字形有所變化,但字義不曾改變。隸變後寫作埶,後又在其上加上『艹』,變成了藝,如今簡化為藝。

9c680e8be83368bc92461a0f0ae61dd3.png

  藝的本義為種植。典籍記載,后稷教導百姓種植莊稼,栽培五穀,穀物成熟了,便可以養育百姓:『教民稼牆,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可見種植是一門本領、技能,后稷所教的正是這項技能。由此,藝便從種植之義引申到了才能、技能、技術之義。俗語說『藝高人膽大』,一個人如果有真本事,身懷高超技能,始能勇往無畏。

67ed57d0a72153b2dfb83ff2c9687915.png

  在古代,教育學生主要有六種科目,即禮樂射御書數,稱之為六藝。事實上,在原始社會末期,六藝的教育就有所萌芽,商朝時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到了西周時期,則形成了以六藝為核心的教學內容。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等等,教導的是政治倫理規範;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課,禮樂是六藝的核心。射指射箭技術,御指駕車的技術,射、御都是軍事訓練課。書指識字、作文,數指算數,書、數則是作為基礎文化課進行的學習。在六藝之下培育的人才,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是文武兼備之士。

83f95c95c501796bb532623546eb7716.jpg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的就有七十二人。這與孔子的教育理念有關。在孔子看來,君子之於學也,應當『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前三項都好理解:要有高遠的志向,要有道德作為立身之本,要有仁的內心修養。而最後一項『游於藝』,即是說遊憩於六藝之中。不興其藝,不能樂學,通過游於藝,可以擴大知識面,得到更為廣博的學問,在有松有弛之中完成個人的修養。

5250deb89ac2857192d12ec8140f3014.jpg

  古人又稱【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為六藝:【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這六藝同樣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學習。

82617a5d5606810a72783084c95029f0.jpg

  由技藝生發開去,藝又有了藝術之義。中國的藝術,源遠流長。八千多年前出現的那些岩畫、彩陶、玉器,孕育着中國藝術的萌芽,發展到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藝術性。建築、雕塑、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如此種種,構成了中國古代藝術,也成就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繁華。而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更是賦予了中國古代藝術生命。

c5299a79964b065f8b913eae16022419.jpg

  中國的藝術,講究氣韻生動,充滿一種對生命的描摹,有着生生不息、澄澈明淨的生命內涵,和於天地,應於萬物,化裁出天地萬物之心,也包含自身對宇宙、對人生真境界的追求。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從遠古的彩陶上,看到了遠古先民的驚人想象力;從夏商周的青銅器上,看到了自由與奔放;還有秦漢的大氣,魏晉的風骨,隋唐的輝煌,宋元的情趣……那些或精美或狂野的『藝術』,帶給我們心靈最深的感觸,是人類饋贈給自己的最美的禮物。(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11bc8a535dbb03d125c2a869575ef178.jpg
易梔 發表於 2025-4-26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釋"藝":從稼穡之本到六藝之道的文化嬗變

"藝"字甲骨文作跪跽捧苗之形,誠如【說文】"種也"之訓,其本義確指農耕種植。【詩經·大雅·生民】載后稷"蓺之荏菽",正用此古義。值得注意的是,青銅器銘文中"藝"多從"丮"(雙手執持)從"木",金文"埶"字更強化了人工培育的意象,這種字形演變暗合【周禮】"園圃毓草木"的職官制度,折射出先民對自然改造的文明自覺。

由農耕技藝引申為才能技藝,實為華夏文明特有的思維範式。【尚書·金縢】"能多材多藝"已見端倪,至【論語】"游於藝"則完成哲學升華。此處"藝"特指周代貴族教育的六藝體系,其內涵遠非單純技術範疇:禮樂為價值核心,射御屬實踐能力,書數乃認知基礎。鄭玄注【周禮】謂"五禮六樂為藝",揭示其本質是"道術相濟"的人格培養體系。

"藝高人膽大"之諺,實暗含傳統技藝觀的辯證思維。【莊子·達生】載庖丁解牛"技進乎道",韓愈【師說】言"術業有專攻",皆強調專業精熟帶來的精神超越。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更系統記載十八門類技藝,其序言"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正是對"藝"之社會價值的肯定。

今觀"藝"字演變:從甲骨文的具象勞作,到金文的制度符號,再至簡帛文獻的精神載體,恰似一部縮微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其字義由"種植"而"技藝"終至"藝術"的拓展,正印證了【文心雕龍】"原始以表末"的文化生長邏輯。當代簡化字"藝"從艹從乙,雖失古形卻存神韻——乙者,春草破土之象,恰合藝術創造的生命力本質。

(全文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7-9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藝":從農耕文明到六藝精神的文脈傳承】

"藝"字初文作"埶",甲骨文象人屈膝捧苗之形,許慎【說文解字】訓為"種也",此解深得古意。段玉裁注云:"周時六藝字蓋亦作埶,儒者之於禮樂射御書數,猶農者之樹藝也。"揭示出農耕文明與人文教化之間的深刻隱喻。本文擬從文字源流、語義演變、文化內涵三途,抉發"藝"字所承載的華夏文明精義。

一、字源考辨:從農耕技藝到人文修養
甲骨文"藝"字作跪跽植禾狀,金文增"土"部強化耕作本義。戰國楚簡中已見從"艸"從"坴"之"藝",反映先民對植物生長規律的掌握。【詩經·唐風】"不能藝稷黍"、【孟子·滕文公】"樹藝五穀",皆用本義。值得注意的是,西周金文中"藝"已出現技能引申義,如大盂鼎"敏朝夕入諫,享奔走,畏天畏"之"畏"(通"藝"),顯示早期文字中物質生產與精神能力的同構關係。

二、語義演進:技能體系與價值升華
"藝"的語義發展呈現三級跳脫:其一為具體農事,【齊民要術】稱"種植之技";其二泛指百工之技,【考工記】列"六工"皆屬藝能;其三升華為六藝體系,【周禮·保氏】鄭玄註:"五禮六樂之等,皆實用之藝。"【論語】"游於藝"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並稱,完成由技入道的哲學提升。程頤釋為"藝者,所以養德性而實其體也",恰說明技藝修習最終指向人格完善。

三、文化精神:道器之間的中庸智慧
六藝體系體現"通才教育"思想:禮樂為文教之本,【樂記】"樂者天地之和";射御屬武備之實,【禮記】"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書數乃治事之基,【漢書】謂"書計為治民之本"。這種文武兼備、道器合一的培養模式,與【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深度契合。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六藝之教,使人各得其性之所近。"正是這種包容性,使得"藝高人膽大"不僅指技能自信,更蘊含"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

結語:
"藝"字演變史實為華夏文明發展史的微縮景觀。從甲骨文的農耕智慧,到六藝的人文體系,再至今日"藝術""工藝"等複合概念,其內核始終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實踐理性。老舍筆下鼓書藝人的生存技藝,與后稷教稼的文明初創,在"藝"字的文化長河中形成跨越三千年的呼應。明乎此,方能真正理解【大學】"格物致知"與【莊子】"道進乎技"的深層關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未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