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7|回覆: 2

[中學生家庭教育] 最不省心是初三,稍一疏忽就淪陷!關鍵期家長應該這樣做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最近在網上流傳着這樣一份『九年級煩惱清單』:卷子多得喘不過氣; 總是內心慌張; 老和父母爭吵,為了小事情發脾氣; 『迷茫』這麼可怕,我卻遇到了它; 覺得生活太乏味,看不到未來。

『九年級就像在打戰,打的是一場人生之戰,如果打贏了,未來的人生道路將平坦順利;如果輸了,未來的人生道路無疑將布滿荊棘。』九年級的孩子,較之於七八年級,情緒情感更容易波動,上一秒還在大笑,下一秒可能就變得很沮喪;許多在七八年級學習成績不錯的孩子,到了九年級,起伏卻很大 。 其實,在九年級這個直面中考的時期,不僅是老師和家長緊張、 辛苦,正處青春期的孩子更是有着諸多煩惱和壓力。

0a6c5ccc467bccfcd2de165e3ea51c26.png

與叛逆、多事的7-8年級時相比,升入九年級的孩子更不讓家長省心。他們突然變得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敢反抗權威,對父母不尊、不敬、不服,還對父母的反應與批評極端敏感,與父母的衝突越來越厲害;他們突然有了一些古怪的行為問題,如緘默、關門 獨處、答非所問、凝神靜思...... 面對這些行為『非常規』的孩子,家長們是如何對待的呢?

許多家長的教育方法幾乎 如出一轍,無非就是揮舞大棒,以及用言語批評來鎮壓孩子。對於已經十足大的大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對身處的世界逐漸形成了清晰的認知。 而鑑於這樣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思想也變得成熟起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對人生、對身邊的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

2.對父母的教育態度、教育方法有着自己獨特的感悟

有句話說得好:『所以親子關係的改善,必先由家長做出一些改變。』面對這些稀奇古怪、讓人捉摸不透的九年級孩子,家長要想改變與孩子的關係,唯有從自身做起。在家長自我反省、積極尋變的處理模式 下,你也會漸漸看到孩子做出積極的回應。

方法一:

杜絕居高臨下的教育方式,與孩子平等商討問題(作為九年級孩子的 家長,要有這樣一種意識:孩子不願意與你溝通,主要是因為你總是以一種 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

方法二:

尊重孩子的選擇,即便反對也要先順着說(對待叛逆心極強的孩子就應該這樣:如果家長一味地反對、抵制、「打壓,只會使親子關係惡化,更重要的是,孩子由此可能走上彎路。尊重孩子的選擇,順着他們的想法就不同了,這樣做必然能夠博取他們的信任。古語云:『信其師,才能聽其道 。』教育孩子就是這樣的道理,他信任你了,才能聽從你的教誨。)

方法三:

去掉多餘的愛,還孩子自主成長的權利(孩子的成長自有其內在規 律,成長路上的風風雨雨、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這是他們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養分』,也是他們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環。如果父母全都包辦了,那麼 就等於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一直在老母雞羽翼下生存的小雞,永遠也不 可能長大。孩子現在都是中學生了,很多事情完全可以自己把握,如果父母 再以愛得名義為孩子做這做那,孩子非但不領情,還會覺得這種沉重的愛讓 他們無法呼吸,由此選擇了逃離,親子間的距離就這樣拉開了。)

a784d212076cfea54efb5f505185ff6c.png

對孩子來說,九年級是學習生涯的轉折點,因此在這場『中考大戰』的準備階段,孩子的壓力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中考給孩子帶來的壓力關鍵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自我壓力

一方面,進入九年級,學業壓力明顯增大,從家中的叮囑、老師的教育聲中,孩子們已經明白了中考的重要性。他們的腦海中也形成了這樣一種意識:成績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因素,而考入名校則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唯一捷徑。

另一方面,九年義務教育和就近入學原則使得孩子在小升初的時候並沒有經歷很大的升學壓力,更多的時候是家長在挑學校。然而,九年級就不一樣了,分流考試、重點高中之爭是每個孩子都必須面對的一次重大抉擇,要想進入好的學校,只能靠成績說話。

鑑於這兩個原因,孩子們會自加壓力,班級里,每一個孩子都會為自己定一個競爭對手,暗暗和自己實力相當的同學比賽。

2.家庭壓力

孩子壓力的形成和家庭有着直接關係,現在的家庭大多 是獨生子女,所以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特別高,期望很大。有的家長總 是向孩子灌輸『你是我們家的未來和全部』『我們家的未來就全靠你 了』這樣的思想;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考分極為關注,孩子考得好久喜 笑顏開,考得不好輕則訓斥,重則動手打。過於嚴肅的家庭氣氛、焦 慮的父母也是孩子焦慮情緒滋生的誘因。

3.社會壓力

無法了解社會人才需要的方向,對人才的認識較為片面 、單一,認為一旦達不到預期目標就會被社會所不容,於是心裡就會 產生恐慌感。

方法一:

不問成績、只說『孩子,無論如何,父母都愛你』(在這些家長的眼中,成績的好壞是衡量孩子成才與否的唯一標準。孩子成績好,將來大有前途;成績 不好,就意味着孩子未來的人生註定失敗。如果你再把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那麼面臨的結果則可能會讓你更加失望,甚至絕望。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和支持,包括言語與肢體的支持,比如說『孩子,不要太累』,『孩子,無論如何,父母都 愛你』,比如多抱抱孩子,讓他覺得父母的愛就在身邊。)

方法二:

對孩子要有期望值,但期望值不能過高(為什麼對孩子要有期望值呢?因為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畢竟要差一些,需要有人幫他樹立目標並且促其前進。在很 多情況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化作孩子奮發向上的動力。)

方法三:

告訴孩子,『條條大路通羅馬』(當孩子因為巨大的壓力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家長不妨告訴他『條條大路通羅馬』,要想取得 成功,除了學習之外,還有別的路可以走,以此來緩解孩子的壓力。)

對待即將升學的孩子,家長應該遵循這樣一條原則:對孩子要有期望值,但期望值不能過高。

5e2016d322d1ab548a48e404a805962f.png

由於九年級的孩子還不具備正確做出抉擇的能力,因此,在孩子人生第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家長一定要把好關,幫助孩子做好人生的第一道『選擇題』。

方法一:

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繼續讀書。為什麼要孩子繼續讀書,主要從以下幾點考慮:

1.16-20歲,是孩子人生最好的知識積累期。

2.孩子無任何技能,會被生活所累。

3.孩子會從自信變得自卑。

4.孩子會變壞。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在這些案件中,犯罪者大多是些沒有上學、在社會上混的人。如果這些人能多受些教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也許就不會有這麼 多的違法事件發生了。

方法二:

高中還是中專--根據孩子的成績和興趣而定。

079975b364a40adfd3c338f20e8f244c.png

九年級是孩子青春問題集中的爆發的高危期,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有時 候會讓家長有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在無法教育的情形下,家長選擇了退縮。7-8年級僅是青春期問題的一個醞釀期,而九年級則是集中爆發期。

孩子在7-8年級有厭學傾向,到了九年級,則徹底厭學了;

孩子在7-8年級對異性有好感,到了九年級,則真正早戀了;

孩子在7-8年級有逃課、打架的行為,到了九年級,此種現象變得更為普遍;

......

遇到問題退縮不是辦法,迎難而上才是明智之舉。

方法一:

初三戀情--提前防範(孩子會在九年級產生戀情,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中考一結束就意味着大家要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在這種離別即將到來的時刻,相處了3年並產生深厚友情的孩子們,不可避免會有留戀、捨不得分開的心情。在最後的一年裡,孩子們會產生這樣一種心理:想要抓住點什麼,以此來紀念即將到來的分離。在這種心理下,戀 愛成為了他們留住相處時光的方法之一。)

方法二:

再有道理的話,都不要說3遍以上(用道理教育孩子,講了一兩遍就打住,這是對孩子的一種信任嗎,有了信任這個前提,孩子會乖乖聽話,以此同時他還會產生 這樣一種心理:父母對我這麼放心,我一定不能辜負他們。這樣,父母的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

方法三:

任何情況下,絕不能跟孩子來硬的(美國常年致力於家庭教育心理諮詢的帕蒂.惠芙樂認為,孩子的每一個非正常表現的背後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是在宣洩 精神或身體上的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九年級的孩子也是其中之一,沒有孩子會平白無故 喜歡逃課、打架,且不把自己的身體當回事,而孩子之所以會有非正常的表現,是因為他們 的心理非常的脆弱。)

e5a5fdd899e5c1215afc8cd1b61ce2d1.png

孩子升入九年級後,由於年齡甚小,社會經驗欠缺,在面臨可能左右自 己人生走向的關鍵時刻,孩子們極易陷入困惑中。 孩子們的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不明白人生的意義

2.不明白學習的意義 如果不明白人生的意義,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以後的人生就很可能在忙忙碌碌,甚至在渾渾噩噩中度過;如果不明白學習的意義,就很 可能會產生厭學心理,進而失去學習興趣。

3.作為家長如何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讓孩子從困惑中走出來。

方法一:

給孩子更多的快樂

只有在快樂中生活,孩子才能感受到人生是富有意義的;只有在快樂中學習,孩子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價值。

方法二:

讓生活告訴孩子答案--帶孩子體驗貧窮

對於這些對人生:『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且感嘆生活乏味的孩子,家長與其搖頭嘆 氣,倒不如帶着孩子去貧困地區看看走走,讓生活來告訴他們答案,這樣的效果肯定好 得多。

方法三:

把孩子的理想落實到具體的職業

理想的作用,就是為孩子樹立一個努力的方向。在孩子困惑於學習的意義時,家長幫助 孩子把理想落實到具體的職業,就會讓孩子走出困惑,以極大的熱情和激情投入到學習 中。

77d7bf39bf6a9b4c32d55cace1f78ec2.png

九年級的孩子,雖然年齡、身高增長了,但他們的心智卻不一定也隨之增長。可以這樣說,在成長的路上,如果沒有嚮導引路,他們也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因此, 對於這些正處於關鍵期的孩子,家長要時刻關注他們,給予他們更多的幫助。有以下兩種途徑可為你打開通道。

方法一:做好家校溝通工作。

不要把九年級的孩子當成大人,雖然他的年齡增長了、個子長高了,但心智還不成熟,因此還需要家長的幫助。這就要求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時刻掌握孩子的情 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解決。這個了解孩子情況的渠道在哪裡呢?就 在老師哪裡。

方法二:與孩子的朋友保持聯繫。

孩子長大了,進入青春期,由於生理和心裡特點的變化,使得他們喜歡把 心事告訴朋友,按他們的話就是『朋友年齡相近,想法也相同』,但這一時期的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還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有了煩惱和問題,唯一能做的僅僅是向朋友傾訴,傾訴完了,他們依然手足無措。因此, 如果家長從孩子的朋友着手,與其保持聯繫,那麼就可以掌握孩子的第一手資料,從而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幫助其解決。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7-25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初三關鍵期之家教要義——以傳統教育智慧解現代親子之困】

(一)症候溯源
觀今之初三學子困局,實乃"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四維失衡所致。【禮記】云"時教必有正業",然今之教育偏執於"正業"而忽"遊藝",致學子如困獸之鬥。陽明先生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九年級學子正值"血氣未定"之年,其情緒跌宕實為"性情之正"的自然發用。

(二)家教三要
1. 主敬之道
【周易】有雲"君子以反身修德",家長當效法"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聖賢風範。居高臨下之態,恰如【顏氏家訓】所戒"父子之嚴,不可以狎"。宜取法孔子"循循然善誘人"之教,以"溫而厲,威而不猛"的態度平等論學。

2. 順勢之智
【孟子】載"教亦多術矣",對待少年心性當如大禹治水"行其所無事"。管子云"因其俗,成其勢",家長反對子女選擇時,可參酌【朱子語類】"漸漸說入道理"之法,先"順其美而匡救其惡",再"引其志而開其蔽"。

3. 養正之功
【養正遺規】強調"蒙以養正,聖功也"。面對學業壓力,當導引子女體會陸九淵"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的胸襟。可借王陽明"持志如心痛"之喻,將中考升華為"致良知"的工夫修煉,使應試過程成為"事上磨練"的成長契機。

(三)實踐綱目
1. 每日"三省"法
家長宜與子女共修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功:晨起規劃如【菜根譚】"閒時煉忙",午間調節效法蘇軾"猝然臨之而不驚",晚間總結取意【論語】"見賢思齊"。

2. 情緒疏導術
當子女情緒波動時,可運用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觀想之法。具體可操作如:先以【黃帝內經】"恬淡虛無"原則平息情緒,再依【學記】"道而弗牽"之理引導傾訴。

3. 志向引導方
針對迷茫心態,可借鑑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四為句框架,幫助子女建立"中考雖重,不過人生一驛站"的宏觀認知。具體可結合【曾國藩家書】"有志則不甘為下流"的訓導方法。

結語:
【易經】蒙卦雲"蒙以養正,聖功也",初三教育之要,不在強求一時之功利,而在涵養終身之根基。家長若能以"仁者愛人"之心為體,以"因材施教"之法為用,則親子可共臻【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合之境。切記【論語】"欲速則不達"之誡,方能在升學壓力中守護教育的本真。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3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初三教育之道:以傳統智慧解現代困局】
(按:今觀網絡熱議初三學子困頓之狀,思及古聖先賢教化之法,試以【學記】【論語】之道析之,作此篇以啟家長)

一、辨明時位,知幾察微
【周易·繫辭】云:"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初三之"不省心",實為陰陽激盪之象。此時學子恰如【禮記·曲禮】所言"十五志於學"之齡,心智將開未開,情志欲定未定。昔孔子教學,首重"視其所以,觀其所由",今之家長當效此法:躁動非為忤逆,實乃"天行健"之生機勃發;閉戶獨處非是疏離,恰似顏回"退而省其私"之進學常態。

二、教化之要,在慎乎樞機
【學記】有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今見家長或"揮舞大棒",或"言語鎮壓",此大謬也。管子曰:"下令於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教育之道,當如大禹治水:
1. 去高下之心:仿效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教,改"居高訓話"為"席地論道"。王陽明【傳習錄】載:"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與其正襟危坐說教,不若效歐陽修"醉能同其樂"之態,於餐敘閒談間化育。
2. 執兩用中:【中庸】云"執其兩端用其中",於子女抉擇之際,可參朱熹讀書法"循序漸進"之理。若子欲棄理從文,勿遽然否決,當如蘇洵教子,先察其才性,再引讀【戰國策】以廣其志,後導歸正道。

三、正己而後化物
【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家長欲變子女,當先自變:
遇子女躁怒,宜思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之訓,檢視己身是否懷"求全之毀"(【離婁】)。
見學業起伏,當記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之誡,與其苛責,不如共制"日知錄"以稽考得失。

四、養志為上,功利次之
今人常困於"中考即決戰"之迷思,卻忘【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之旨。昔程顥教人"且靜坐",非為應試,實乃養其根本。家長可導子女:
1. 晨起誦【朱子家訓】"宜未雨而綢繆"以定心志
2. 暮省仿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以明得失
3. 假日效蘇軾"休對故人思故國"之曠達,暫離書卷以暢生機

結語
觀初三之困,實乃"時位"之考。【周易】賁卦彖辭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教育之道,不在鎮服而在化育,不在功利而在明德。家長若能以傳統智慧為鏡,化"督戰"為"同舟",則子女自可如【詩經】所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終成美器。謹記【菜根譚】"攻人之惡勿太嚴"之誡,持守"中和"之道,方是破局真諦。

(全文共798字,依【文心雕龍】"精約"之體,去浮辭存要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