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6|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窮人與富人家的孩子,差距越拉越大!原因很深刻,很多人沒有意識到 ...

[複製鏈接]
+
學霸 發表於 2017-10-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說,『你要更早地懂事,只有通過努力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不會一輩子都做風吹日曬、看天吃飯的農民。』然而,事實是怎麼樣呢?

事實卻是無論窮人家的孩子多麼的懂事,多麼的努力。

但是當窮人家的孩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考上大學,走出家門,與富人家的孩子走到一起時,他們發現與富人家的孩子相比,自己琴棋書畫樣樣都不會、英語聽不明白說不流利、交際能力差……

他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所謂的『早當家』。等到大學畢業,出到社會還要面對種種的不公平競爭。他們沒有任何可以從上一輩繼承的資源財產,卻要肩負上一輩鯉魚躍跳龍門的期盼。

差距在父母那一代已經拉開

不管是暑假還是寒假,富人家的孩子有機會去見識更多的世界。父母平時也有時間和精力,也更有意識去陪孩子,並且投入更多的資源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所以,你會發現,只是一個假期而已,孩子們之間的差距就形成了。如果這樣的假期累加起來,孩子們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富爸爸富媽媽們普遍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他們為孩子打聽老師、教練、隊友的情況。貧窮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夥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往往就錯失了培養孩子突出才能的機會。

  

富爸爸富媽媽喜歡對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問清楚來龍去脈。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頂嘴,能和別人談判,還能質疑成年人。

貧困家庭的父母則相反,他們常會向一些權威人士讓步,他們總是顯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來。

富爸爸富媽媽的教育方式稱為『協同培養』,其目的是積極地『培養並評估一個孩子的才能、觀念和技能』。窮人們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長』的策略。

富人家的孩子早就開始領會到了『權利』的意義。而窮困家庭的小孩『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謹的』。他們不知道怎樣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說為了達到目的,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定製自我』。

父母怎麼做,才可以帶着孩子逆襲?

做一個好榜樣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就不是一個好榜樣,他們做事情的時候經常會半途而廢,或者會淺嘗輒止、敷衍了事等等。這樣的心態和行為會帶出來什麼樣的孩子?

如果你每天早上堅持六點鐘起床跑步、你每天堅持減肥、你每天堅持看一本書、你每天堅持寫一篇日記、你每天誦讀一篇經典……你每天都給孩子做這樣的示範,會是怎樣的結果?

父母很多時候會說,工作忙、沒時間等等,教育孩子的事情你都這樣給自己找藉口,孩子的學習也就會像你一樣。也是一堆的藉口,而那些理由看起來又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你的堅持和示範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會因此發生改變的。再者,你的學習經驗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一言一行,從而也會改變你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內容,最終推動孩子的成長。

有一技之長

其次,父母必須掌握到『一技之長』。你的一技之長一定能夠實現養家糊口的目的,而且,這一技之長一定是你比別人強的地方,是你自己感覺到驕傲的一個技能。

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做大老闆、大領導,或者干一些偉大的事情出來。但你可以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到最好,把工作做到最認真吧。

我們去看看那些成功者,他們一定具備某些過人之處的。比如特別的認真,特別的勤奮,或者是特別能溝通等等,這些特質會推動他們把事業做得更好一些。

再回頭看看那些平庸者,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是表現平庸的、馬馬虎虎的。還有就是,這些人都特別喜歡抱怨的,而不是積極進取的。

營造好環境

我的第三個觀點就是環境,想辦法創造一個對的環境,不管是居住、學校,還是其他方面,想辦法讓環境去促進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比如說,有的父母喜歡打牌,孩子放學的時候,直接去小區的棋牌室找父母,或者就在棋牌室裡面看大人打牌。這樣的事情堅持三五年,會是怎樣的後果?

放假、過節的時候,你帶孩子去的地方是科技館、圖書館,還是其他別的地方?因為每一個地方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父母的生活習慣和交際圈會對孩子產生足夠深刻的影響,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學會控制好那些可以做選擇的事情。

大多數時候,不是孩子沒有學好,而是父母沒有做好!總結下來,就是做父母的想要改變孩子的命運,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你自己。

讓你自己成為一個工作上的佼佼者,想辦法讓孩子見識到更大的世界。唯有如此,你才有機會帶給孩子更有價值的影響!

窮人家的孩子不要怕吃苦

出身寒門的人,他們不善言談,交際能力差,自信心不足。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和深入骨子裡的深深的自卑感。

如果他們內心夠強大,夠樂觀,少年時候的窮苦經歷,就會成為他們人生的淨勝財富。而如果他們沒法承受住社會的壓力,最終失敗的可能性會更大。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放棄。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都是用來奮鬥的麼?

就如劉媛媛所說:『當我們遭遇失敗的時候,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歸咎到出生上去,更不能抱怨為什麼自己的父母不如別人的父母,因為家境不好並沒有斬斷一個人他成功的所有的可能。』

『……你現在能做的就是單槍匹馬地在這個社會上殺出一條路來。……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個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窮人的孩子難逆襲,但是,再難我們也要上,因為你根本就無路可退。我們常把人生比作馬拉松。可是,我們知道,沒有哪一個馬拉松選手贏在起跑線了,就可以贏得最終的冠軍。

我們的人生不僅僅有起點,還有非常漫長的一個可以讓你出去廝殺奮鬥的過程。

我們的馬拉松賽道上也不僅僅只有一條賽道,你完全可以闖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人生道路。請記住,能夠決定你人生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無論你是窮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的孩子。

+
松禪 發表於 2025-5-9 11: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道傳承與子息培養之道——貧富子息差異之根源與破解】

(一)貧富子息差異之本源
【周易·繫辭】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貧富子息之差異,實乃三代積累之顯象。富家子弟之優勢,非獨金錢之累積,更在於"詩書傳家"的文化資本傳承。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二)教育方式之根本差異
富家所謂"協同培養",實暗合【禮記·學記】"教學相長"之古訓。其家長深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之道,此孔子所謂"循循善誘"者也。而貧家"自然成長"之說,恰如【顏氏家訓】所戒:"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三)破解之道三要義
1. 身教重於言傳
【論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長當效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以"格物致知"的態度踐行日常。晨起誦讀、勤學不輟,非為做戲,實乃"誠於中,形於外"的自然流露。

2. 因材施教
【學記】云:"君子之教,喻也。"當效法孔子"各因其材"之教法。貧家雖無資財延聘名師,然可效法歐陽修"畫荻教子"之智,善用身邊資源。如利用圖書館、網絡公開課等"當代荻草",培養子女自學之能。

3. 培養心志
孟子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當教導子女領悟"一簞食,一瓢飲"的顏回之樂。王陽明曰:"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貧家子女特有的堅韌品格,實為最珍貴的"心性資本"。

(四)結語
【菜根譚】有言:"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卿相。"貧富差距雖客觀存在,然"道德傳家,十代以上"的古訓啟示我們:真正的傳家寶不在銀行賬戶,而在精神氣象。家長若能以"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自勵,以"忠厚傳家久"的理念持家,則寒門亦可出貴子,此所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者也。
+
yanqzh 發表於 2025-7-9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道傳承與子弟培養之古今異同】

當代社會階層流動之困,實為家學傳承斷裂之症。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然今觀之,富室子弟所得非止物質之豐,更在精神教養之系統傳承。此中差異,非獨財力使然,實乃門第教育理念有根本之別。

一、教養模式之異同
古之世家大族,必嚴"詩禮傳家"之訓。今之富室教育暗合此道,其"協同培養"之法,實為【顏氏家訓】"早教晚成"之現代表述。富家父母如良師,每日與子弟論辯經史,恰似東坡父子"夜雨對床"之遺風。而貧戶所謂"自然成長",實為【禮記】所戒"不教不學,舍業而嬉"之弊。漢代王充【論衡】早言:"人才早成,亦有晚就",然晚就者需加倍之功,此即寒門子弟困局所在。

二、才藝養成之機理
琴棋書畫非玩物之技,實為【周禮】"六藝"教化的現世傳承。富室子弟遊歷四方,暗合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教。司馬遷二十壯遊,終成【史記】;李白仗劍去國,乃得奇文。今之寒門囿於方寸,如坐井觀天,縱有聰慧,終難突破認知疆界。陸游示兒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正謂此也。

三、立身之道傳承
富室教子爭辯質疑,此乃【論語】"當仁不讓於師"之真義。而貧戶訓子恭順服從,不期然落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之窠臼。曾國藩家書百餘通,篇篇皆示子弟以立身之道;張英【聰訓齋語】日日訓誡,方成桐城張氏滿門俊彥。家教之效,可見一斑。

四、逆襲之正道
寒門欲破此局,當效法古人"一簞食一瓢飲"而篤志向學。歐陽修"畫荻教子",范仲淹斷齏畫粥,皆示人以困而彌堅之道。父母每日晨起讀經,便是【朱子家訓】"黎明即起"之實踐;持恆向學,即是程門立雪精神之傳承。司馬光云:"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今當補曰:積學養於日常之間。

結語:
家道興衰,不在財之厚薄,而在教之有無。顏之推謂:"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今之父母,無論貧富,皆當思"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之古訓。教養之道,貴在日日不輟,代代相承,方能使子弟如楠木之生,初雖遲滯,終成棟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