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3|回覆: 2

[思維啟發] 傳統文化的新『打開方式』

[複製鏈接]
光明日報 發表於 2017-9-10 2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06_004

20170906_004

『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武漢大學展出。此次展出利用高保真數字技術,再現了敦煌藝術的神韻。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0170906_005

20170906_005

舞蹈劇【肥唐瘦宋】在北京演出。該劇以舞蹈語言為媒介,展示了中國傳統古典美學觀及詩詞中的唐宋文化。李偉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20170906_006

20170906_006

校園古典詩詞吟唱劇【思美人】劇照。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打開』傳統文化的新方式】 

    一批90後藝術生近日將【琵琶行】改編成流行歌曲,在Bilibili視頻彈幕網站火了。這首5分半鐘的歌曲,將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詩全編進去了,而且沒有堆砌之感,旋律親切、朗朗上口,副歌部分還用了戲劇唱腔。僅上傳兩天,該視頻就收穫1300多條彈幕,2萬多次點擊。網友紛紛點讚『終於找到了背古詩的正確姿勢』。然而,這首歌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助益中學生背誦古詩詞,它也為傳統文化開啟了一種新的『打開方式』。

壹 古風 將現代與古典統一起來

古風本來是一種詩體,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作為網絡文化的古風,則代表了一種隨着網絡發展而崛起的新的文化。古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調,結合中國傳統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等,形成帶有中國古典風味的音樂、文學、繪畫等藝術形式。

音樂視頻【琵琶行】是古風音樂作品,其創作者『墨明棋妙』則是知名的古風音樂社團。在網絡上,活躍着很多類似的古風音樂社團,它們致力於融合古典與現代詩詞的文字精華,創作富有現代氣息又不失古典韻味的音樂作品。

在年輕人中頗受歡迎的cosplay(角色扮演)中,古風也是題材之一。恰逢畢業季,一些畢業生選擇古風服飾拍攝畢業照,留下不一樣的校園回憶。實際上,cosplay已經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文化產業細分市場,在青少年中是一種聲勢頗大的亞文化。『cosplay文化與搖滾樂、朋克、粉絲文化一樣,都是青少年群體表現自我的渠道。』蘇州大學教授馬中紅認為,在尊重青少年文化選擇的同時,也應進一步加強引導,通過這種青少年喜愛的形式,更好增進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貳 吟唱詩社 人與文化的水乳交融

由南山詩社表演的大型校園古典詩詞吟唱劇【思美人】近期在北京師範大學亮相。【思美人】是在線下傳播傳統文化的一個新探索。

成立十年的南山詩社,一直致力於古典詩詞吟唱。南山詩社指導老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介紹,用吟唱劇的方式來展現古典詩詞魅力,是在傳統吟唱表演方式基礎上的大膽創新。早在兩年前,南山詩社就推出了國內首部古典詩詞吟唱劇【詩酒李白】。

這種以吟唱為核心,集民族器樂、東方古典舞、歷史事實等於一體的舞台藝術,受到青年人的喜歡。

『在南山詩社成立之初,傳統文化還沒有現在這麼熱。南山詩社就是一批熱愛古典詩詞的青年學生自發組織的,在老師的指導下,逐漸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得力平台。』康震說。很多詩社的學生,畢業後到學校和其他文化單位,也把詩社的吟唱傳統帶了過去,成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星星之火,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傳承傳統文化,要有與時俱進的方式,更要靠人與文化的水乳交融。』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趙士林認為,南山詩社這樣的文化傳承機制很好,『每個人在創造、傳承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深深打上傳統文化的烙印,文化要素已融入傳承者的深層潛意識中。』

叄 新媒體紀錄片 讓傳統文化傳播具有互聯網特質

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最近在網絡熱播,片中的蜀錦傳承人賀斌也因此成了『網紅』。他講述的蜀錦故事、展示的蜀錦絕活,成為眾多網友熱議的話題。

在網絡等媒介傳播日益發達的當下,用紀錄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越來越多影視從業者的自覺選擇。講述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國】,訴說中草藥文化的【本草中國】,展現少林武術魅力的【功夫少林】,聚焦漢文化與當下生活關係的【我從漢朝來】,反映文物修復師故事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從各個角度生動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收穫了眾多網友的點讚。

在拍攝製作中自覺遵循新媒體傳播規律,是這些紀錄片的顯著特點。【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葉君表示:『我們是背着唐詩宋詞長大的,但用着手機、坐着地鐵。我們希望用現代眼光去看傳統,用現代人眼光去看故宮。』拍攝團隊深諳這一特點,片中通過許多小故事來表達團隊想要傳遞的價值觀念。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的熱播可以看出,互聯網時代,青年群體對精神領域的需求沒有減少,仍然渴望了解傳統文化。』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劉潔說。劉潔認為,新媒體紀錄片並非單純將互聯網當作播出的平台,在製作過程中必須使其具備互聯網特質,時間短、節奏快、線條清晰、淺顯易懂,內容更具交互性,符合互聯網用戶碎片化的接受習慣。

肆 自媒體 以貼近現實生活的方式講述傳統文化

『文傳榜·2016』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系列徵集發布大會日前在天津召開,大會揭曉了2016年度網絡『十大國學微視頻』『十大國學音樂』『十大國學文字作品』『十大國學公號』『十大國學網站/頻道』『十大創新團隊』六項榜單以及優秀組織獎。

入選『十大國學公號』的『章黃國學』,是由北師大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師生創辦的,公號通過幽默故事和趣味漫畫、動畫,讓讀者進入古代生活場景。『章黃國學』主編孟琢說:『把傳統文化知識與當代社會緊密聯繫,才能深入人心。』

將傳統文化知識以貼近現實生活的方式講述出來,是『章黃國學』文章的一大特色。近期公號發表的一篇文章,將【牡丹亭】與動畫電影【你的名字】相比較,認為二者在深層結構上有一致性。將傳統文學經典與當下流行文化放在一起,歸納其中的文化人類學的普遍命題,對讀者很有吸引力。

與『章黃國學』一樣,很多致力於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公號,堅持用新形式講述傳統文化的魅力,都取得了可喜的傳播效果。

古風音樂、新媒體紀錄片、吟唱詩社、傳統文化自媒體……隨着媒介技術和傳播形態的不斷演化,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還會出現更多、更有影響力傳播力的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打開方式』會越來越豐富。

(作者:本報記者 郭超)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6-21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古典之韻,今世之形:論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

敦煌壁畫經數字技術煥發新生,【肥唐瘦宋】以舞蹈演繹唐宋美學,【琵琶行】被譜成流行歌曲走紅網絡——這些現象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文化命題: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絕非簡單的復古模仿,而是一場充滿智慧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不是對古典的褻瀆,恰恰相反,它是對傳統文化最深沉的敬意與最富生命力的延續。

古風文化的興起,體現了當代青年對傳統美學的創造性詮釋。"墨明棋妙"音樂社團將【琵琶行】譜寫成現代歌曲,不是對白居易原作的簡化,而是通過旋律與節奏的再造,讓千年詩心在當代聽眾的耳畔重新跳動。這種創作遵循了"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藝術法則,在保持詩歌意境完整的前提下,賦予了它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古風cosplay同樣如此,當畢業生身着漢服拍攝畢業照時,他們不是在扮演古人,而是在表達自身與傳統的一種情感聯結。

吟唱詩社的實踐則展現了傳統文化傳承中"體知"的重要性。在【思美人】等吟唱劇中,表演者不是機械地背誦詩句,而是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肢體的舒展收放,將自身完全浸入詩詞的情感世界。這種傳承方式暗合古代"詩樂舞一體"的藝術傳統,使傳承者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在身體力行的藝術實踐中達成與傳統的水乳交融。正如孔子所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來都是全身心的投入。

數字技術為傳統文化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活力。敦煌壁畫的高保真數字化展示,突破了時空限制,讓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走進高校,實現了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的轉變。這種技術應用不是對傳統藝術本真的背離,而是通過精確複製與創新展示,讓更多人得以領略其精髓。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數字時代,技術正成為傳統文化傳播最有力的"器"。

當代文化創新的根本在於把握傳統精神而非拘泥於形式。【肥唐瘦宋】以現代舞蹈語言詮釋古典詩詞意境,正是把握了唐宋美學中"神韻"這一核心要素。古人論畫講求"氣韻生動",論詩推崇"不着一字,盡得風流",這種對藝術本質的追求,遠比表面的形似更為重要。當代創作者若能參透傳統的這種精神內核,便能在各種現代形式中自由表達而不失其本真。

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是一場永無止境的創造性旅程。從【詩經】的"賦比興"到唐詩的格律創新,從宋詞的詞牌新填到元曲的俗雅融合,中國文化歷來具有自我更新的強大能力。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將傳統供奉在神龕中頂禮膜拜,而是以開放的胸襟和創造的勇氣,讓古典智慧與現代生活對話。唯有如此,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活"在當下,而非僅作為博物館中的陳列品。當年輕人在B站彈幕中討論【琵琶行】時,當高校學子在敦煌壁畫前流連忘返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當代形態,更是一個古老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7-1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傳統之新命:論當代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

敦煌壁畫以數字技術重現光華,古詩詞經流行旋律煥發新聲,【肥唐瘦宋】以肢體語言詮釋古典美學——此三者,皆可謂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新命"。孔子曰:"溫故而知新",今人於傳統,非徒"溫故"而已,更在"知新"之創造。此中深意,值得吾人三思。

古風文化之興,實為傳統審美與現代技術之完美媾和。墨明棋妙社團改編【琵琶行】,使白樂天六百言長詩,化作五分鐘流行樂章,非但不損原詩神韻,反令"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之境,藉由現代旋律更易入當代青年之心。此非"以今變古",實乃"以古化今"。恰如王靜安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傳統之生命力,正在其能隨時代而變,歷久彌新。古風cosplay之流行,亦同此理——漢服非戲服,乃文化自信之外顯,青年人以身體承載傳統,此乃最生動之文化傳承。

數字技術於文化傳承之功,尤不可沒。敦煌壁畫巡展以高保真數字技術再現佛國世界,使千里之外學子得窺千年藝術神韻。此技術之用,非徒保存而已,更使"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成為可能。古人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今之技術,正為道器相融之典範。數字敦煌既存壁畫之"形",復傳藝術之"神",使不可移動之文化遺產,化為可傳播之文化基因。

吟唱詩社與舞蹈劇場之實踐,則展現"體知"傳統之重要。【思美人】以聲傳情,【肥唐瘦宋】以身載道,皆突破文字局限,使傳統文化成為可感可觸之身體記憶。此暗合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之教,強調文化傳承需調動全副身心。古人讀書有"吟詠"之法,今人效之,非為復古,實因體認到:唯有當文化融入血脈,方得真正傳承。

然創新傳承,須守其本。陳寅恪先生倡"了解之同情",吾輩於傳統,既不可泥古不化,亦不可妄加穿鑿。觀今之佳作,無論數字敦煌抑或古風音樂,其成功皆在於把握傳統精髓而後創新形式。若失卻"詩言志,歌永言"之本,縱旋律再美,終成無根之木;若不解"吳帶當風"之神,縱像素再高,難傳藝術之魂。

傳統如長江大河,非一潭死水。今日種種"新打開方式",實為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必要轉型。梁啓超先生曾言:"惟進取也故日新",傳統文化之生命力,正繫於其能與每個時代對話之能力。吾輩幸逢數字時代,更當以創造之力,使五千年文明如"不盡長江滾滾來",滋養當代,流向未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