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6|回覆: 2

[若遺書道館] 趙孟頫(一)·還原真實的傅山評價

[複製鏈接]
+
郭傳虎 發表於 2017-3-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談書法史上的人物,趙孟頫是個繞不開的名字,在他身後七百多年的時間裡,損褒俱存,損者認為,趙孟頫的字因人品而廢,『媚而無骨』,至俗;褒者認為,趙為中國藝術史上空前絕後之大才,至今六百年來無人能超越。褒揚還是貶損,都應該成為歷史,六百多年後的我們,更應該以一種客觀的眼光來評價趙孟頫。

趙孟頫書法

記得很多年前我拿着一本趙孟頫的字帖去請教一位老先生時,那時我也學書不久,老先生抬起眼睛看了一眼字帖,對我用一種頗為嚴厲的口吻說:趙孟頫的東西很俗,不可學!當時我也是驚出一身冷汗,對這個『很俗』的趙體趕緊束之高閣,可在閒暇時依然忘不了趙體的雍容華美,雖然不練了,但看看還是經常的。

160975747b58eed773b2c9dfe5d48cdb.jpg

康有為書法

什麼叫俗?在清代碑學大興以來,尤其是在康有為老先生的極力鼓吹之下,碑版書法中的粗、亂、拙、丑逐漸成了書法的主流,康有為在他的【廣藝舟雙楫】中甚至偏激的認為,所有的碑都是天真爛漫、雅的,所有的帖都是圓潤甜美、俗的。而我們後世在繼承這些遺產時,時代早過了康有為力圖改良中國,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康聖人』的年代,對待這些特殊時代的產物,我們現在只是魯迅先生筆下簡單的,不經過甄別思考的『拿來主義』。

為了成全這種偏激的理論,甚至在對待前人對趙孟頫的評論中,也採取了『斷章取義』的做法。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傅山對趙孟頫的評價。

406408e9bcd3c2ac4542e17e1b7b647e.jpg

傅山書法

傅山先生的書論『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被認為是開了碑學的先河,的確,這種震耳發聵的聲音確實是平地春雷,讓甜美柔弱的風氣為之一振。而今人在評價傅山書法時,很多時候都把傅山書法劃歸到丑拙怪亂一路。疑惑的是,在我翻遍傅山現存的書法資料後,實在是很少見到傅山先生丑怪拙亂的作品,反而是秀美挺拔的很多,晚年狂草糾結煩亂心情所體現的極盡纏繞,更多的是他心情下的一種刻意,且多出於應酬之作。

3b23814ae9f8f2ff0dda82ea3c1f9b2a.jpg

傅山書法

趙孟頫的『惡名』也是從傅山的評價開始的。在【作字示兒孫】中,傅山是這樣說的:『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董香光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凌難近,降而與匪人游,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始復宗先人四、五世所學之魯公,而苦為之。然腕難矣,不能勁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傷乎。不知董太史何見,而遂稱孟頫為五百年中所無。貧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寫此詩仍用趙態,令兒孫輩知之勿復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須知趙卻是用心於王右軍者,只緣學問不正,遂流軟美一途。心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爾輩慎之。毫釐千里,何莫非然。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

6d13423ec92d30dd1e1dd030f1d281d8.jpg

趙孟頫書法

從這裡可以看到,傅山對趙孟頫的態度不是一味的貶損,在晚年,甚至承認了趙孟頫是二王正宗一脈,他在年輕時期也是認真學習過趙孟頫的書法的,為什麼後來對趙孟頫的態度有了一個截然相反的態度,遂『鄙其人而惡其書』,為什麼,這要從趙孟頫的身世經歷來說起。

趙孟頫是宋代皇族後代,可在蒙古人建立的元代,趙孟頫33出仕,因個人才學出眾,最高做到了當朝一品,成為元廷向江南士子所標榜的標杆。這在一直從事反清活動的傅山眼中,自然是不能與忠義千秋的顏真卿相比,中國書法史中,自古以來有以人廢書的傳統,這種『以人廢書』的標準,並非真的人格上的缺陷,而是不同政治述求表達下的一種『標籤』,不幸的是,趙孟頫恰恰成了典型。

2f0034be726ac2374e5d7485bafcbb3b.jpg

趙孟頫書法

然而,趙孟頫雖然因自己的身世在他身後飽受爭議,但他在書法史上彪炳千秋的功績是永遠抹殺不了的,就是站在不同政治立場的傅山,當在年老『復歸平淡』的時候,在傅山晚年的一首詩【秉燭】中,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

趙廝真足異,管婢亦非常。

醉豈酒猶酒,老來狂更狂。

斲輪餘一筆,何處發文章。

傅山在【作字示兒孫】中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這裡傅山已經是古稀之年,對自己的一生也有了一個更為清醒的認識,這裡把趙孟頫和他的妻子管道升都稱作是『奇人』,自然就沒有了年輕時的那種張狂與偏激,也算是給了趙孟頫一個公道的評價。

趙孟頫書法

可悲的是,我們現代人在引用傅山先生的論述時,往往是斷章取義,僅僅摘取貶損的那部分,如若傅山先生地下有知,豈不是會很鬱悶?

可笑的是,現在那些動輒就評價別人的書法『俗氣』的『書法家』,一直是以一種故意做作的醜態來表現所謂的『自然』的。書法的審美猶如人格的審美,長得好看的俗氣,難道把自己整容成一個怪胎的就不是惡俗嗎?

可嘆的是,現代那些所謂打着自己是『學者』旗號的作刀文人,對待一件事物只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以摘抄前人隻言片語為榮,卻少有自己對於事物獨到的見解,只是人云亦云,熱衷於功名利祿,少了些學術精神。

只是可憐了我們廣大的學習者!

趙孟頫【閒居賦】

a0a0c80327b4b46697835e91bb5286c8.jpg

淨軍 發表於 2025-7-6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趙孟頫與傅山:被誤讀的書法對話

關於趙孟頫書法"媚而無骨"的評價,實乃後世對傅山言論的斷章取義。細讀【作字示兒孫】全文,傅山對趙孟頫的態度實為複雜而辯證的。他確實批評過趙書"圓轉流麗"易致淺薄,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傅山明確承認自己曾"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這種矛盾心理恰恰揭示了趙孟頫書法的真正價值——其技術之精純已達化境,使初學者易入卻難出。

康有為倡導的碑學理論確有矯枉過正之嫌。他將"碑"與"帖"簡單二元對立,以粗獷否定精緻,實乃特定歷史語境下的文化策略。今人不察,將這種策略性論述奉為金科玉律,遂使趙孟頫遭受不公評價。事實上,趙書之"俗",恰是其將晉唐法度提煉為可學範式之功,非但不俗,反為大雅。

細觀傅山傳世墨跡,其小楷精到秀潤,行書遒勁流暢,與所謂"丑拙"相去甚遠。他那著名的"四寧四毋"理論,實為針對明末書風流弊的矯治方案,而非終極藝術標準。傅山晚年草書的纏繞糾結,實為遺民悲憤心境的外化,與其說是藝術追求,不如說是情感宣洩。

趙孟頫的真正價值,在於他完成了書法史上最難能的平衡——將晉人風韻與唐人法度熔於一爐,創造出既合規度又見性情的獨特書風。其【洛神賦】【膽巴碑】等作,筆筆有來歷而又自成一家,這種"帶着鐐銬跳舞"的功力,正是中國藝術最高境界的體現。

今人評價古人,當避免非此即彼的簡單判斷。趙孟頫與傅山,代表了中國書法兩種不同的美學維度,二者的張力恰恰構成了書法藝術的完整圖景。真正的鑑賞,應當超越派別之爭,直指筆墨本質。
周佐 發表於 2025-7-13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趙孟頫與傅山:藝術評價中的歷史誤讀與還原

關於趙孟頫書法的爭議,實為藝術批評史上一個值得深思的案例。傅山"寧拙毋巧"之論,常被後世碑學派引為批判趙孟頫的利器,然細考傅山本意,此論實非針對趙氏而發,更非全盤否定帖學傳統。

傅山【作字示兒孫】中雖有批評趙孟頫之語,然觀其上下文,實為告誡子孫勿蹈己之覆轍。青年傅山確曾醉心趙體,後因政治立場轉變而刻意疏遠,此乃特殊歷史情境下的個人選擇,非藝術本體之評判。值得注意的是,傅山晚年書風雖標榜"丑拙",其筆下卻少見真正粗陋之作,多數作品仍保持着晉唐法度的內核。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反差,恰恰說明藝術家的宣言未必等同於創作實際。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將碑帖對立,實為晚清特定文化焦慮的產物。其"碑皆雅、帖皆俗"的二分法,已偏離藝術批評的客觀標準。今人若不加辨析地沿用這種思維,既誤解了傅山,也曲解了趙孟頫。趙體之"媚",實為對晉人風韻的精準把握,其【蘭亭十三跋】可見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其"無骨"之評,更與【膽巴碑】等作的雄強筆力明顯相悖。

藝術評價當回歸作品本身。趙孟頫書法之價值,在於融合晉唐法度而自成一家,其楷書"趙體"與歐、顏、柳並稱,行草直追二王,篆隸亦頗有建樹。這種全方位的成就,絕非簡單的"媚俗"可以概括。傅山對趙氏的複雜態度,恰恰反映了藝術評價中政治立場與審美判斷的糾葛,此乃藝術史上值得警惕的評價陷阱。

今人論藝,當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既理解碑學運動的歷史意義,也客觀看待趙孟頫的藝術成就。真正的藝術批評,需要放下成見,直面作品,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理解藝術家的選擇與創造。趙孟頫與傅山,代表了中國書法的兩種偉大傳統,二者的"矛盾"或許正是中國藝術豐富性的最佳證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