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9|回覆: 2

[文化觀點] 光明論壇·溫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

[複製鏈接]
吳漫 發表於 2017-9-5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出自淮南王劉安【淮南子】中的【主術訓】:『聖人舉事也,豈能拂道理之數,詭自然之性,以曲為直,以屈為伸哉?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是以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大意是說治理國家需要順天應人,聚合天地萬物的力量,則無往不勝,無事不成。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以『積力』和『眾智』號召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思想影響深遠。

【主術訓】是【淮南子】講述齊俗治國道理的重要篇章。主,指君主;術,是治國之術。篇中的『道理之數』是指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自然之性』是指世界萬物的自然屬性。【主術訓】以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根本,用『道』『勢』或『理』說明治國之術中量才取用、人盡其才、齊心協力的道理:『不因道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達矣』;類似的表述還有『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世無廢道』『人有困窮,而理無不通』等。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雖然遠遠不夠,但是,貴在能夠認識客觀規律的存在,進而把握規律,因順自然,循理而舉,以不變應萬變。

『積力』和『眾智』強調的是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做事順應客觀規律,尊重事物特性,發揮其優勢,匯聚各方力量,則事業可得成功。唐代貞觀初年,李世民敕令編輯【群書治要】,要求『務乎政術,存乎勸戒』,專門選錄了【主術訓】『積力之所舉』這一句作為治國箴言。一個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積聚眾人的力量卻可以將有限擴大為無限。【主術訓】說:『任人之才,難以至治』『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古人憑藉歷史經驗對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揚雄在【法言】中分析了漢王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的原因:『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用來批駁項羽『天之亡我』的抱怨。劉邦的勝利在於善於採納眾人的建議,眾人的建議凝聚了群體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是取勝的關鍵。司馬遷特意將漢初重臣劉敬、叔孫通等人的傳記合寫,感慨地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資治通鑑】也專門記載吐谷渾阿柴令諸子折箭的故事,教誨世人:『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因資而用』是憑藉『積力』,運用『眾智』取得成功的關鍵,又體現出一種遵循客觀規律、開放的人才觀。『資』者,資質,指一個人的特長或能力。天下無棄材,然而『以斧劗毛,以刃抵木,皆失其宜矣』,所以【淮南子】主張『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所宜』。漢末曹操為了延攬人才,下令『唯才是舉』,說:『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可謂深明量才取用的意義。朱子說:『人各有所長,能取其長,皆可用也。』康熙特意告誡官員:『世間全才未易得』,『棄短取長始能盡人之材』。人得其宜,才盡其用,取長補短而不求全責備,這種人才觀念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財富。古人關於『因資而用』的思想還包含『士不兼官』的內容,強調職事明確,專心一力,易於勝任。

先秦諸子關於群體的力量認識深刻,例如【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流』,【管子】:『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等等,論說者甚眾。【淮南子】承接諸子餘風而歸於道家,立足於歷史的智慧和漢初的社會特點,對『道法自然』的思想進行了充實和發展,其說理連類喻義,內容博大而有條貫;它講述獨力難舉、共同擔當、遵循規律、大有作為的思想,為世人提供了豐富的哲理思考。

(作者:吳漫,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6-20 01:04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積力眾智"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當代啟示

【主術訓】所載"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一語,實為黃老治國之術的精華所在。劉安以道家"因循為用"思想為樞軸,將"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轉化為具體的治國方略。其要義有三:一則強調順應"道理之數"的客觀規律性,二則突出"因其資而用之"的實踐方法論,三則彰顯集體智慧的超越性價值。這種思想傳統在漢唐治國實踐中得到充分驗證,今日觀之,尤具現代意義。

考【主術訓】之"積力"說,實源於先秦"和同之辨"的哲學思辨。【國語·鄭語】載史伯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已見集體智慧之端倪。劉安在此基礎上,以"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的命題,將道家"無為"思想轉化為積極的政治實踐論。這種轉化具有革命性意義——它既保留了"道法自然"的本體論根基,又突破了消極無為的認識局限,形成"積極順應"的治理智慧。唐太宗敕編【群書治要】特錄此語,正是洞察其"無為而無不為"的辯證價值。

從思想史維度看,"眾智"理念在漢代政治實踐中已形成完整體系。揚雄【法言】"漢屈群策"之說,揭示出劉邦集團勝利的深層邏輯。司馬遷"千金之裘"的著名比喻,更將集體智慧提升至文明發展規律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主術訓】特別強調"不因道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達"的警示,這與儒家"君子不器"的主張形成互補,共同構成中國傳統治理智慧的雙重維度。

當今世界面臨的治理困境,某種程度上正是"專己之能"思維模式的現代映射。某些國家固守單邊主義,恰如【主術訓】所斥"以曲為直,以屈為伸"的悖理之舉。習近平主席援引此典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為傳統治理智慧的創造性轉化。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文明衝突論沉渣泛起的當下,"積力眾智"思想提供了破解困境的文化密碼:它既是對西方個人主義極端化的糾偏,也是對東方集體智慧的現代詮釋。

【文心雕龍】有言:"采故實於前代,觀通變於當今。"【主術訓】的現代啟示在於:真正的治理智慧,在於認識"世無廢道"的永恆規律,把握"理無不通"的實踐邏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傳統"和合"思想與當代全球治理需求相結合的產物。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之際,重溫"積力眾智"的古訓,不僅是對文化基因的激活,更是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東方智慧的有益嘗試。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7-29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積力眾智"論與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之芻議

習主席援引【淮南子·主術訓】"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之語,實為貫通古今的治國智慧。考【主術訓】本義,乃以道家"因資而用"的哲學為根基,強調治國者當循"道理之數"、順"自然之性"。此中"積力"非簡單力量疊加,而是"乘眾人之智"的系統整合;"眾智"亦非意見雜陳,乃"因其資而用之"的有機協同。漢代劉安編纂此書時,正是融會黃老之學與儒家治術的典範。

細究文本,"積力眾智"說蘊含三重維度:其一為認識論維度,"不因道之數,則窮不達"揭示必須把握客觀規律;其二為方法論維度,"任人之才,難以至治"強調人才配置的系統性;其三為價值論維度,"世無廢道"體現對多元智慧的尊重。唐代魏徵編【群書治要】特錄此句,恰因其契合"貞觀之治"集思廣益的治國實踐。司馬遷"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的比喻,更將這種智慧升華為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

在當代國際治理語境中,此古訓煥發新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對"積力眾智"的創造性轉化:經濟全球化猶如"道理之數",各國發展訴求恰似"自然之性"。習主席的闡釋,將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轉化為"共同擔當"的實踐哲學,使兩千年前的治國箴言升華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觀諸"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為"眾智所為"的現代演繹;抗疫國際合作中的物資調配,正是"積力所舉"的當代表達。

回望歷史,從劉邦"漢屈群策"戰勝項羽,到今日全球氣候治理的艱難推進,印證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唯有超越"專己之能"的局限,方能在"理無不通"中開創新局。這既是中華文明"和合"智慧的延續,更是對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深刻啟示。當代治國者若能深味此中三昧,必能在百年變局中尋得破解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