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819|回覆: 2

[醫藥臨床] 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燥咳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7-6-17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燥咳主要表現為乾咳不止,無痰或少痰,難以咳出,伴口乾咽痛、喉癢,舌紅少津等,嚴重者會聲音嘶啞,痰中帶血。患者平時多咽喉不利,不斷清嗓。燥咳日久,纏綿難愈,對其正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燥咳多見於西醫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性哮喘、支氣管擴張等。西醫多採用抗感染、止咳藥或中樞性鎮咳藥等進行治療,多無效。中醫對燥咳採用辨證論治,整體調養的方法,臨床療效令人滿意。導師謝文英在臨床上對燥咳的治療頗有心得,現舉案例一則。

馬某,女,43歲,中學英語老師,2014年10月23日初診。

主訴 咳嗽時輕時重五年余。多方求醫,均未見效。初診時見患者形體偏瘦,性情急躁,自述喉嚨干癢,乾咳劇烈,夜間尤甚,喉間有痰,咳吐不爽。口乾欲飲,微有盜汗。望診見舌質干紅,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 為素體陰虛,外感風寒,引發伏燥,水不制火,肺失宣降。證屬燥咳,治宜清熱養陰潤燥,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

方藥 北沙參20克,麥冬10克,玉竹10克,石斛6克,蘇葉10克,杏仁10克,枳殼10克,炙冬花6克,蟬蛻6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5克。每日1劑,共7劑。水煎成茶飲,每日1劑,早、晚分服。另囑其少言,忌辛辣油膩。

二診 咳嗽明顯減輕,痰易咳出,飲水漸少,觀其口唇較之前濡潤。此為燥熱已散,肺金得潤, 津液漸復。不用辛散,唯予甘潤,上方去桑葉、生甘草,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三診 乾咳已平, 咽喉舒爽,諸症皆消。囑其咳時多喝開水,日常可服用冰糖雪梨水進行食療。隨訪2年,未再復發。

分析 燥咳根據其病因,可分為外感、內傷兩大方面。明代張景岳提出:『咳嗽之要,只唯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

秋冬時節,我國北方因氣溫偏高,雨雪偏少,且燥為秋令之氣,時邪多由皮毛、口鼻進犯人體,進而犯肺,易發外感燥咳。另外,風、寒、濕諸邪均可侵犯人體,傷津化燥,故冷熱刺激、季節交接時燥咳反覆發作不愈。尤其在初秋因夏之餘熱尚存,多溫燥,深秋因冬之寒氣將近,多涼燥。燥咳發病還與個人有關,平素喜食辛辣,習慣熬夜之人,易傷體內陰液,或陰虛體質或久病傷陰,急性熱病耗陰,肺胃津虧,內有伏燥,一遇乾燥氣候,內外合邪,易使肺失宣降,引發燥咳。外感、內傷之間也可相互轉化,外感日久,或從寒化,或從熱化,可轉為內傷。因此,津液不足,肺失宣降是燥咳的主要病因病機。根據【內經】『燥者濡之』的原則,治療以甘潤為主,溫燥則清,涼燥則溫,內燥則養陰潤肺。由於咽喉為肺之門戶,臨床上根據情況酌加祛風利咽之品。又因燥易傷津,因此不論病之新久,均可加入適量的養陰生津藥。肝鬱之體易化熱,木火刑金,可配伍幾味疏肝藥物。

方用沙參、麥冬清熱養陰,潤肺止咳,【神農本草經】載其可『補中,益肺氣』,研究發現沙參對免疫系統有着積極影響;玉竹、石斛利咽潤燥、滋養肺陰;蘇葉、杏仁、蟬蛻散風除熱,利咽止咳,炙冬花療喉痹,醫咳逆、喘息;枳殼降肺氣,甘草補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養陰潤肺、清熱生津功效。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沙參麥冬湯能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

調護 囑咐患者少說話。因為『咽為肺之門戶』,門戶少開則氣陰少耗,氣陰足則津液得存,燥咳不易復發。注意避風寒,因為『肺和皮毛相表里』, 天氣變涼要注意用口罩防護,避免把冷空氣直接吸入肺部,同時做好保暖工作,避免感冒;最後要戒煙戒酒忌辛辣,防止聚濕生痰,上逆犯肺。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高杉 發表於 2025-5-6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燥咳之臨證闡微】

燥咳一證,首載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燥勝則干"之論,其病機核心在於肺失濡潤、宣降失常。謝文英導師此案,深契經典,辨證精當,方藥配伍尤見法度,堪為燥咳辨治之範本。今就本案理法方藥析論如下:

一、病機辨析
患者咳嗽五載,形體瘦削、舌紅少津、脈細數,顯系陰虛體質。【臨證指南醫案】云:"燥為乾澀不通之疾。"肺為嬌髒,主宣發肅降,今陰液虧虛,肺失濡養,復感外邪,燥熱內蘊,形成"金囚木旺"之局。喉癢乾咳、痰黏難咯,正是肺燥津傷之明證;盜汗乃陰不斂陽,虛熱迫津外泄所致。謝師斷為"水不制火,肺失宣降",實得【景岳全書】"內傷之咳,陰病也"之要旨。

二、方藥解析
沙參麥冬湯出自【溫病條辨】,原治"燥傷肺胃陰分"。本案化裁頗具匠心:
1. 養陰潤燥:以北沙參為君,甘寒養肺胃之陰;麥冬、玉竹、石斛共助滋陰之力,暗合"燥者濡之"(【素問·至真要大論】)之訓。
2. 宣肺達邪:蘇葉辛溫不燥,開宣肺氣;杏仁苦降,與枳殼同用,取"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髒氣法時論】)之意。
3. 佐使配伍:蟬蛻輕清透邪,五味子斂肺生津,炙冬花潤肺下氣,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甘潤為主,佐以微辛,恰如【醫門法律】所言:"治燥不同治火,最忌苦寒傷陰。"

三、治療次第
初診清熱養陰兼以宣散,二診燥熱既去則專事甘潤,三診以食療收功,層次分明。尤妙在囑患者"少言",蓋"言多傷氣,氣傷則津耗"(【脾胃論】),此醫囑實含"治未病"之智。

四、燥咳辨治綱領
張景岳分咳嗽為外感內傷二端,本案屬內傷挾外感之證。今人燥咳多見三種變局:
1. 溫燥:多見初秋,桑杏湯主之;
2. 涼燥:深秋為患,杏蘇散化裁;
3. 陰虛燥咳:如本案,沙參麥冬湯加減。

結語
治燥咳當遵"保津液為第一要義"(【溫熱論】)。謝師此案,既承仲景"存津液"之訓,又合葉桂"上燥治氣"之法,更參時令體質之變,可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學者當知:燥咳纏綿者,必察其本虛標實之機,不可見咳止咳,徒鎮其標而遺其本。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7-23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燥咳案析】
燥咳一證,首辨外感內傷。觀此案患者咳嗽五載,形體瘦削,舌干紅脈細數,顯系陰虛伏燥為本,外邪引動為標。謝師以沙參麥冬湯為底方加減,深得"治燥如羽,非輕不舉"之三昧,今試析其理法方藥如次。

一、病機闡微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燥勝則干",本案病機當參合三點:
1. 肺胃陰傷:患者職業用嗓耗氣,兼見口乾盜汗,乃金水不能相生之象;
2. 燥熱灼絡:乾咳夜甚、痰中帶血,此【醫門法律】所謂"燥極而亹亹有聲";
3. 氣機壅滯:痰黏難咯、脈兼數象,示燥熱膠結、肺失肅降。謝師斷為"水不制火",實本於【臨證指南醫案】"燥為火之餘氣"之論。

二、方藥精析
原方出自【溫病條辨】"燥傷肺胃陰分"條,本案化裁尤具匠心:
核心組合:沙參、麥冬、玉竹直補肺胃之陰,合石斛成"四潤"之勢,暗合葉桂"甘涼濡潤"法;
宣降相因:蘇葉辛而不烈解表郁,杏仁、枳殼一降一破,遵"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素問·髒氣法時論】);
佐使點睛:蟬蛻祛風利咽,五味子斂肺防燥藥傷正,炙冬花潤而不滯,盡顯"治上焦如羽"之旨。

三、辨治啟示
1. 分層論治:初診"清潤並行",二診"專事甘濡",三診"食療善後",體現吳瑭"治燥忌剛宜柔"的次第觀。
2. 體質調攝:患者"形瘦性急"屬木火體質,方中枳殼疏肝、五味斂陰,正是"治病求本"之體現。
3. 氣候關聯:秋燥致病有溫涼之辨,本案發於霜降前,故去桑葉防過散,較之喻昌"秋燥論"更顯圓活。

四、臨證發揮
燥咳纏綿者,可參以下變通:
痰中帶血加阿膠、白及;
喉癢甚者加木蝴蝶、僵蠶;
陰虛甚者酌加生地、玄參。
然須謹記【醫學心悟】"凡治燥病,不兼透表,反致痼結"之誡,本案蘇葉之用,正示人不可純潤滯邪。

結語:此案示範了"燥者濡之"與"下病上取"的經典思路,其辨體質、應天時、重胃氣的整體觀,尤值後學玩味。然今人用此方時,當審其是否確屬"無痰而嗆"(【醫宗金鑒】),方不致誤。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