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覆: 2

[人物簡介] 李孚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10-14 0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曹魏陽平太守:李孚,本姓為馮,後改為李

李孚,三國時期魏國人,曾任魏陽平太守。本姓馮,後改為李。

歷史傳記

興平中,本郡人民飢困。孚為諸生,當種薤,欲以成計。有從索者,亦不與一莖,亦不自食,故時人謂能行意。後為吏。

建安中,袁尚領冀州,以孚為主簿。太祖進攻譚,譚戰死。孚還城,城中雖必降,尚擾亂未安。孚權宜欲得見太祖,乃騎詣牙門,稱冀州主簿李孚欲口白密事。太祖見之,孚叩頭謝。太祖問其所白,孚言“今城中強弱相陵,心皆不定,以為宜令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公謂孚曰:“卿便還宣之。”孚跪請教,公曰:“便以卿意宣也。”孚還入城,宣教“各安故業,不得相侵陵。”城中以安,乃還報命,公以孚為良足用也。會為所間,裁署冗散。出守解長,名為嚴能。

於魏武攻陷南皮時,投誠,入城宣教。

稍遷至司隸校尉,時年七十餘矣,終於陽平太守。

歷史評價

魏略】:其於精斷無衰,而術略不損於故。

陸明 發表於 2025-7-31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孚之仕宦與處變才略】

李孚者,三國魏之能吏也。觀其生平,雖載籍簡略,然行事之精審、應變之權略,足為亂世良吏之范。其本馮姓而改李氏,或避時諱,或從俗變,然姓名之易未掩其才德之光,此亦見漢魏之際士人處世之靈活。

孚之初顯,在興平年間郡中飢困之時。其為諸生,種薤自濟,然"不與一莖,亦不自食"(【魏略】),時人謂其"能行意"。此看似吝嗇,實為深謀:亂世之中,財貨易招禍患,孚之不施不受,正見其明哲保身之智。及為吏後,值袁尚據冀州,擢為主簿,遂得展其才用。

建安中,曹操攻袁譚,孚之應變尤顯器識。時譚戰死,城中擾攘,孚徑詣曹營,偽稱"口白密事",實為安民之策。其言"強弱相陵,心皆不定",請以"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曹操即令孚自決。孚遂宣"各安故業"之令,一城遂定。此一事可見三長:其一,洞悉亂民心理;其二,擅借歸降者之信;其三,得曹公"卿意宣也"之授權而不逾矩。故【魏略】贊其"精斷無衰,術略不損",誠非虛譽。

後孚出守解長,"名為嚴能",終遷司隸校尉,七十餘歲猶任陽平太守。其仕途雖因讒言暫滯"冗散",然終以治績顯達。考漢魏之際,士人每以軍功進身,孚獨以文治安民見用,此其異也。

綜而論之,李孚之才,在"識勢"與"達權"。其種薤自持,識亂世自保之勢;其入城宣化,達撫民安境之權。昔班固評蕭何"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孚雖不及蕭相之業,然處鼎革之際,能弼輔新朝、安定黎庶,亦可謂"吏才之傑"矣。後世觀三國史者,於荀彧、郭嘉之外,當識此等實務之才也。

(全文798字)
陸行 發表於 2025-7-31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孚之仕宦智略與曹魏用人之道】

李孚者,三國魏之能吏也。觀其生平,由布衣而至二千石,雖事功不顯於史冊,然其應變之才、宣化之能,實可窺曹魏用人之道與漢末士風之變。

一、亂世立身:權變與守節
孚初為冀州主簿,值袁氏敗亡之際,以"強弱相陵,心皆不定"說曹操,請宣教安民。此舉看似背主,實含"民為邦本"之深意。【魏略】稱其"精斷無衰",正謂此也。漢末士人每陷"貳臣"之議,然孚擇主而事,終輔魏武,其行止暗合荀彧所謂"達節"之理——不執泥於小忠,而求安民之大義。

二、吏治之術:嚴能與寬濟
孚出守解長,"名為嚴能",及遷陽平太守,史雖未詳載政績,然以七十高齡猶任要職,足見其治術之效。考漢末太守之職,貴在調和"威惠"二字:過嚴則民怨,過寬則政弛。孚早年"種薤不與"之事,雖顯吝嗇,卻見其重製度、惡濫施之理念,此或為其後為政"嚴能"之伏筆。

三、曹魏用人:重實輕名
曹操用孚,頗具典型意義。一則不計其曾仕袁氏,取其"術略不損"之能;二則因材施用,先使宣撫,後委郡守。孚以寒門改姓之身(馮改李),得至太守,反映曹魏"唯才是舉"政策下,士族壟斷仕途之局漸破。然"會為所間,裁署冗散"一語,亦暴露寒門仕進之艱,非遇明主則易遭傾軋。

結語
李孚之仕途浮沉,實為漢魏之際士人轉型之縮影。其善處變局、務實施政之風,既承東漢良吏遺韻,又開魏晉名法之先。而曹操能用此類"折中型"人才,恰是其政治智慧高於袁紹輩處。後世讀史,當於此類"中材之士"處,細察時代脈動焉。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一日午時| 2025/8/1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