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7|回覆: 2

[人物簡介] 橋蕤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12 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袁術部下大將:橋蕤,在袁術開拓地盤時立下了一定的戰功

橋蕤(qiáoruí)(?—197年),袁術麾下大將,為袁術開拓地盤立下了一定戰功,後被曹操軍擊破身亡。

人物生平

公元193年,袁術被曹操擊敗,來到淮南,殺死揚州刺史陳溫,授命橋蕤為大將。

公元194年,朝廷派馬日磾來到淮南,傳詔遷袁術為左將軍,並任命依附袁術的孫策為懷義校尉。孫策年紀輕輕,卻為袁術攻下了廬江。橋蕤從心底里佩服孫策。

同年12月,曹操進攻袁術,被擊退。袁術於是和橋蕤領軍進攻蘄陽,基本攻克。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聯姻割據在徐州的軍閥呂布,呂布不僅不答應,還殺死了使者。袁術便派張勳、橋蕤及不久前來歸降的韓暹、楊奉等人共七部人馬進攻呂布。呂布軍謀士陳珪策反了韓暹、楊奉,袁術軍大亂,於是被擊潰。

同年曹操進攻稱帝的袁術,袁術令橋蕤等人防守蘄陽一帶,橋蕤抵擋不住,兵敗身亡。

演義概況

袁術麾下之將。曹操進攻袁術時,擔任迎擊軍的先鋒。在壽春與曹操軍大戰,被夏侯惇殺死。據正史記載,他曾經被袁術任命為大將軍。

袁術大將。天子拜孫策懷義校尉,橋蕤、張勳皆傾心敬焉。後袁術遣其將張勳、橋蕤攻呂布,大敗而還。曹操征袁術,術留張勳、橋蕤於蘄陽,以拒曹操。操將于禁從圍橋蕤於苦,橋蕤等四將,張勳退走。

演義】中橋蕤未袁術伐呂布七軍第二路大將軍,橋蕤居左,橋蕤一軍取小沛。後曹操討袁術,橋蕤在壽春與曹操軍大戰,被夏侯惇所殺。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5-2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袁術麾下大將橋蕤之歷史定位與軍事得失】

橋蕤作為東漢末年袁術集團之重要將領,其生平雖載於史冊卻語焉不詳,今據【三國志】【後漢書】及裴注所引史料,試作考辨。

一、仕宦歷程考
橋蕤之崛起與袁術經略淮南密切相關。初平四年(193年)袁術敗走陳留後,以"四世三公"之資竊據揚州,此時橋蕤始見史載。【三國志·袁術傳】裴注引【英雄記】載其受命為大將,實為袁術構建軍事體系之關鍵。考漢代軍制,"大將"非常設官職,袁術此舉既顯僭越,亦見倚重。建安元年(196年)袁術稱帝時,橋蕤位列"七路伐呂"統帥之一,足證其地位僅次於張勳。

二、軍事作為析
其軍事活動可分三期:初期(194年)協同孫策攻略廬江,雖史未明載其戰功,然【江表傳】稱"蕤等皆敬服策",可知其具容人之量;中期(195年)與曹操爭奪蘄陽,展現戰術能力;末期(197年)則顯露戰略局限。征呂布之役,【三國志·呂布傳】詳載陳珪離間韓暹、楊奉事,橋蕤作為主將未能制衡降將,致全軍潰敗。最後拒曹之戰,【魏書】稱"蕤等據蘄陽,禁急攻之",于禁僅率偏師即破其防,可見其防禦部署之失。

三、歷史評價辨
【演義】虛構夏侯惇斬橋蕤情節,實為藝術加工。考【資治通鑑】卷六十二,橋蕤確係兵敗身亡,然非單挑而死。其悲劇性在於:身為傳統武人,既不能如孫策審時度勢,又不及張勳善保殘部,終成袁術稱帝鬧劇之犧牲品。陳壽評袁術"奢淫放肆",橋蕤等將實為這種政治短視的連帶受害者。

要之,橋蕤乃東漢末世典型之"勢衰名將",其興衰恰映照出漢末割據政權中職業軍人的普遍困境:雖具實戰之才,卻乏戰略眼光,終難逃時代洪流。研究者當跳出"尊曹貶術"之傳統史觀,客觀審視此類次級將領在歷史轉型期的作用與局限。

(全文798字)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7-21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袁術帳下大將橋蕤之歷史定位與軍事得失】

橋蕤者,東漢末淮南名將,袁術帳下肱股之臣。觀其生平,雖史載簡略,然細究【三國志】【後漢書】及裴注所引諸史料,猶可窺見其人在漢魏之際的特殊歷史價值。

一、將才特質與事功考辨
橋蕤之崛起,正值初平四年(193年)袁術據淮南之際。彼時術新敗於曹操,急須培植嫡系,而橋蕤以"大將"身份受命(【三國志·袁術傳】裴注引【英雄記】),足見其早得信任。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取廬江時,橋蕤能"傾心敬焉"(【江表傳】),展現其超越派系之將帥器度。次年與張勳共克蘄陽之役,更顯其戰術素養——此戰【資治通鑑】特筆記載,可見非尋常小勝。

二、戰略困境與敗亡必然
建安二年(197年)的兩次關鍵戰役,實為橋蕤軍事生涯的轉折點。征呂布之役,七路大軍因韓暹、楊奉倒戈而潰,此非戰之罪,實乃袁術稱帝失道所致。至曹操親征時,橋蕤困守蘄陽,【魏書】載其"拒守苦縣"而歿,這種"大將臨危受命"的結局,恰折射出淮南集團人才凋敝的深層危機。陳壽評袁術"奢淫放肆",而橋蕤始終效忠,其悲劇性尤甚於同時期張勳等人。

三、歷史書寫差異辨正
【三國演義】將橋蕤之死移置壽春戰場,且虛構夏侯惇斬將情節,此乃小說家"尊曹"筆法。考【于禁傳】"圍橋蕤於苦"的原始記載,可知真實戰況更為複雜。裴松之注引【吳書】稱袁術曾"以蕤為大將軍",雖未見他書佐證,但結合建安年間割據政權自署官職的慣例,此說或有所本。

要之,橋蕤作為漢末二流將領的代表,其價值正在於典型性:他既具備亂世武將的基本素質,又難以突破時代局限。其軍事成敗,實繫於袁術集團的整體興衰,此中關節,尤值得治史者深思。昔王夫之【讀通鑑論】謂"術之亡,亡於自帝",而橋蕤之死,恰為此論添一註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