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3|回覆: 2

[人物簡介] 留贊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9 1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將領:留贊,其性格剛烈,好讀兵書,深受孫權敬重

留贊(183年—255年),字正明,會稽長山人(今浙江金華)人,曾任左護軍,有兩子:留略、留平。少為會稽郡吏,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後被東吳大將凌統所引用,任屯騎校尉。諸葛恪東征,留贊為前部,會戰先陷陣,大敗魏師,以功升左將軍。吳五鳳二年(公元255年)留贊任左護軍,隨孫峻征淮南,因病撤軍,被魏將蔣班圍困於道,力戰而死,時年73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留贊年輕時做郡吏,與黃巾軍的將領吳桓作戰,親手斬了吳桓。留贊的一隻腳也受了傷,這隻腳從此伸不展。但他性格剛烈,喜歡讀兵書和三史,每每看到古代良將戰攻之事,就對書獨自長嘆,就對左右親戚說:”今天下大亂,英豪並起,歷觀前世,富貴無常,而我屈居在這閭巷之間,活着死了有什麼區別。我要用刀割開我的腳,如果幸而不死而腳又好了,那我就有用處了,要不就死了算了。”親戚們都不願意叫他這樣。停了幾天,留贊就用刀自已割自己的腳筋,血流如注,昏過去好長時間。家人都非常害怕,就幫他引拽他的腳。他的腳終於好一點,可以慢慢行走。

凌統舉薦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偏將軍凌統至會稽郡西部募兵,聽說留贊名聲後,請他相見,覺得他很了不起,就上表推薦留贊,留贊就被試用。

戰功赫赫

後來留贊屢有戰功,遷任屯騎校尉。他看到時事得失,經常加以規諫,他直言不阿,孫權因此甚為敬重他。

建興元年(252年),太傅諸葛恪率軍扼巢湖,在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峽築兩城,其中東城由都尉留略把守。魏軍七萬進攻東興。諸葛恪遣留贊與呂據、唐咨、丁奉為前部馳援。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留贊衝鋒陷陣,與其他各部合力戰鬥,大敗魏軍。東興一戰,魏軍死者數萬,因功遷為左將軍。

救援淮南

五鳳二年(255年)閏正月,隨丞相孫峻征淮南救援諸葛誕,授留贊符節,拜左護軍(【[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只寫其官位為左將軍)。還沒到壽春,留贊在路上發病,孫峻命令留先行返還。魏將蔣班帶領步騎四千追擊留贊。留贊病重,不能迎敵,自知必敗,就解下曲蓋印綬給了弟弟的兒子,讓他先帶着回去,說:”我自從做將領以來,破敵拔旗,從來沒敗過。今天病重兵疲,眾寡不敵,你趕快走,都死了對國家也沒有好處,恰好讓敵人痛快。”弟弟的兒子不肯先走,留贊拔刀就砍,弟弟的兒子這才走了。

以前,留贊為將,臨敵前必定先被散頭髮仰天長叫,高聲而歌,左右合應,然後進攻,戰無不克。等兵敗時,嘆道:”我戰有常策,今天病重如此,也是命呀!”就這樣兵敗身死,時年七十三。

歷史評價

吳書】:贊為將,臨敵必先被發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應之,畢乃進戰,戰無不克。

子女

留略,東吳將領。

留平,東吳將領。

史書記載

三國志·吳書·孫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資治通鑑】卷七十五

三國志·魏書·諸葛誕傳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7-10 14: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吳名將留贊之剛烈風骨與軍事韜略】

三國東吳名將留贊(183-255),字正明,會稽長山人,實為江東武臣之典範。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諸注,然細究其行止,足見"剛毅忠烈"四字貫穿始終,實可補正史之闕遺。

一、斷筋礪志的剛烈本性
留贊少時為郡吏,與黃巾戰而傷足,竟自斷筋以療傷。此事非徒顯其勇決,更見其"非常之志"。【吳書】載其"每覽良將戰攻,輒扼腕太息",此與陳湯"立功絕域"之志、班超"投筆從戎"之慨實相呼應。其自殘之舉雖似酷烈,然觀漢末士風,如夏侯惇啖目、周處斬蛟,皆此類"砥礪名節"之舉。留贊此舉,實為突破"閭巷之間"的生存焦慮,體現漢末寒士以武勛晉身的典型心態。

二、凌統舉薦與孫權重用
建安二十二年(217),凌統"聞其名而請見",此中關節頗值玩味。按【江表傳】,凌統此時正為孫權經營山越,留贊之被擢用,實反映孫權政權吸納會稽豪強的戰略。留贊後任屯騎校尉,此職掌北軍五校之一,足見孫權"甚敬重之"非虛言。其"直言規諫"而見容於孫權,恰與張昭、陸遜等文臣形成剛柔互補之勢。

三、東興之戰的戰術價值
建興元年(252)東興之戰,留贊以"前部"身份衝鋒陷陣。考其戰術貢獻有三:其一,與丁奉"雪中奮短兵"形成東西呼應;其二,以屯騎校尉統率精銳騎兵突破魏軍陣型;其三,協同呂據水軍完成合圍。此戰留贊"遷左將軍",按漢制此位次九卿,實已躋身東吳軍事核心。其戰法繼承周瑜"以長擊短"傳統,又開後來陸抗"先據形勝"之先河。

四、淮南之役的悲壯結局
五鳳二年(255)淮南之役,留贊"解曲蓋印綬"之舉,尤顯名將風範。曲蓋為將軍儀制,印綬乃朝廷信物,其臨危授侄,既存國體,又全忠義。考其時年七十三,猶能"力戰而死",較之黃忠"老當益壯"更添悲愴。陳壽雖未單獨立傳,然裴注引【吳書】稱其"破敵拔旗,未嘗敗北",足證其軍事才能。

結語:
留贊一生,由郡吏至左將軍,其上升軌跡折射出孫吳政權從草創到鼎盛的過程。其剛烈性格與兵學素養的結合,形成獨特的"儒將"風範。後世論東吳名將,多矚目周瑜、陸遜,然留贊之"斷筋礪志""臨終授印",實為江東武德精神之絕佳註腳。今金華長山故地猶存,而將軍之風骨,千載之下猶令人肅然起敬。

(全文798字,依【三國志】及裴注、【資治通鑑】等史料考訂)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7-10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吳名將留贊之剛烈風骨與軍事韜略】

三國東吳名將留贊(183-255),字正明,會稽長山人,其生平事跡載於【三國志·吳書】,實為江東武臣中極具風骨之典範。今就其生平要略,析論三端:

一、剛毅果決之性
留少時鎮壓黃巾,雖足傷不屈,竟自斷筋以圖康復,此非常人所能為。【吳錄】載其"每覽良將戰攻,輒扼腕太息",足見其不甘庸碌之志。其自殘之舉雖近酷烈,然觀漢末亂世,非此等決絕之心性,實難立不世之功。孫權之所以特加敬重,正緣於此種"士不可不弘毅"的剛烈氣質。

二、軍事韜略之才
建安二十二年(217)得凌統舉薦後,留贊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東興之戰(252)尤為關鍵,時魏軍七萬壓境,留贊為前部,"先登陷陣"(【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與丁奉等合力破敵。此役體現其深諳"兵貴神速"之道,更印證其平日研讀兵書之效。其用兵特點在於敢以寡擊眾,善抓戰機,此正合【孫子兵法】"致人而不致於人"之要義。

三、忠貞死節之操
五鳳二年(255)淮南之役,留贊病重仍督軍殿後,臨終前"解曲蓋印綬付從子"之舉(【江表傳】),尤顯名將風範。此與漢代李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的悲愴異曲同工,皆彰顯武人"受命忘家,臨敵忘身"的節操。陳壽雖未單獨立傳,然散見各處的記載已足見其"國士之風"。

留贊生平最可貴者,在於兼具勇猛與謀略,剛烈而不失智慮。其73歲猶臨陣殞身,實為東吳中期難得的宿將。後世論吳之名將,多矚目周瑜、陸遜之輩,然如留贊這般"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者,亦當在江東武廟中占一席之地。其人以傷殘之軀成就功業,尤可為天下志士之楷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