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79|回覆: 2

[人物簡介] 谷利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10-9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官員:谷利,因性格忠誠果斷,正直剛烈,深受孫權寵信

谷利(GuLi),三國吳人。原為孫權的奴隸,後為孫權左右給事、親近監,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孫權寵信。逍遙津之戰因救主有功,被拜為都亭侯。或與谷朗為同族。據說谷利姓源自其人。

人物生平

谷利,是孫權的左右給使,因為謹慎剛直成為親近監官。谷利性格忠誠果斷,正直剛烈,說話不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孫權非常喜愛信任他。

吳大帝征討合肥時,沒有成功,撤軍還兵。突破重圍後孫權乘駿馬撤退走津橋,此時橋南已被毀壞,谷利說:”至尊牢牢抓住馬鞍,我在馬後加鞭,以助馬勢。“孫權果然一躍得過,孫權脫險回去後,封谷利為都亭侯。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孫權在武昌建造大型船艦,取名「長安」,可乘坐三千人。但當這艘船下水試航之際,狂風大作,當時與孫權一起在船上的谷利,立刻命令舵手轉往樊口,孫權說道:”應當迎風往羅州去!“谷利拔刀上前對著舵手威嚇:”你不往樊口我就斬了你。“舵手於是立即轉往樊口。

當大船入樊口之時,風勢已經比剛才猛烈數倍,無法行船。孫權對谷利說:”阿利,你怎麼這麼怕水!“谷利這時跪下說:”大王您是萬乘之軀、金枝玉葉,卻隨隨便便在大風大浪下跑去玩水,船樓又高,吃風很大,一但翻覆,您有個萬一,國家社稷將要怎麼辦?所以我才敢冒死抗命。“孫權於是更加的器重谷利。至此以後,孫權不再直呼其名,而以「谷」代稱,以示尊重。

史書記載

三國志·吳主傳】引【江表傳】曰:權乘駿馬走【宋、馮本,“走”作“上”】津橋,橋南已見徹,丈餘無版。谷利在馬後,使權持鞍緩控,利於後着鞭,以助馬勢,遂得超度。權既得免,即拜利都亭侯。谷利者,本左右給使也,以謹直為親近監,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權愛信之。

三國志·吳主傳】黃武五年春【江表傳】曰:權於武昌新裝大船,名為長安,試泛之釣台圻。時風大盛,谷利令柂工取樊口。權曰:“當張頭取羅州。”利拔刀向柂工曰:“不取樊口者斬。”工即轉柂入樊口,風遂猛不可行,乃還。權曰:“阿利畏水何怯也?”利跪曰:“大王萬乘之主,輕於不測之淵,戲於猛浪之中,船樓裝高,邂逅顛危,奈社稷何?是以利輒敢以死爭。”權於是貴重之,自此後不復名之,常呼曰谷。

藝文類聚】卷三十五·人部十九·妒淫愁泣貧奴婢傭保·奴引【江表傳】:谷利,孫權奴。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八◎兵部八十九·鞚引環濟【吳紀】曰:大皇帝征合肥,未下,因撤軍還兵。呂蒙等共留津北,魏將張遼奄至,圍數重,蒙等死戰。既破圍上馬出,外浮橋南已絕,丈餘無板。谷利時為親近監,白曰:"至尊牢攝鞍緩鞚,利當着鞭以增馬勢。"於是得渡。

演義記述

東吳牙將,合淝會戰時曾救孫權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6-21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谷利之忠悃與東吳家臣文化】

谷利事孫權,由微賤而致顯榮,其行跡雖散見於【江表傳】諸篇,然細繹其節,足為三國家臣之典範。今就其忠悃之質、諫諍之勇、君臣相得之道三端,略陳管見。

一、忠悃發於至性
谷利初為"左右給使",此職在孫吳官制中屬近侍卑位,然其"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考【江表傳】所載逍遙津之事,當孫權"丈餘無版"之危時,谷利非但無倉皇之態,反能鎮定獻策,以"持鞍緩控"之術助主脫險。此非臨時應變之巧,實乃平日忠忱所積。昔司馬遷論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谷利雖非俠士,然其臨危授命之概,正與古義相合。孫權拜為都亭侯,非獨酬功,實彰其德。

二、諫諍本於大義
黃武五年武昌試船一事尤見風骨。當孫權欲逆風赴羅州時,谷利竟"拔刀向柂工",此看似犯上,實存死諫之誠。其跪對之言曰:"萬乘之軀...國家社稷將奈何",直指君主安危即社稷存亡之理。按【禮記】"事君有犯而無隱"之義,谷利之諫合於古禮。孫權後以"谷"稱之,此非僅避名諱,實乃【春秋】"字以表德"之遺意。昔魏徵面折唐太宗,後世稱美,谷利之直諫,早開先聲。

三、君臣相得之道
觀孫權待谷利,始以"愛信",終至"不直呼其名",此中升降,可見孫吳家臣文化之特質。漢代以降,主奴關係每嚴階級,而孫權能破格拔擢,正合【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之理。谷利由奴隸至封侯,其際遇與蜀漢黃權、曹魏張遼迥異,蓋孫吳政權頗重實用,不以出身限人才。故裴松之注【三國志】特引【江表傳】詳載其事,殆有深意焉。

要之,谷利之事,小可見個人操守,大可窺時代風氣。其忠非愚忠,諫非沽直,終能成就"君明臣直"之美談。昔孔子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觀谷利之在孫吳,豈非江東"忠信"之代表乎?後世論三國人才,多矚目於謀臣猛將,而如谷利之流,其嘉言懿行,亦當垂範竹帛也。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9 03: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谷利之忠藎與孫吳御下之道】

谷利者,東吳之奇士也。觀其生平事跡,足為後世臣子法。其人以奴隸之微,終獲封侯之貴,非偶然也。細究其因,蓋有三端可述:

一曰"忠果亮烈"之性。陳壽【吳書】引【江表傳】載其"言不苟且",此正【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之謂。逍遙津之役,當孫權"丈余無版"之際,谷利臨危制變,使主"持鞍緩控"而"着鞭助勢",卒得超度。此非徒勇力所致,實乃忠忱所激。【孝經】云"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谷利有焉。

二曰"犯顏直諫"之節。武昌試舟一事尤見其膽識。當孫權欲逆風赴羅州時,谷利竟"拔刀向柂工",強令轉航樊口。及風勢轉劇,乃跪陳"萬乘之軀"不可輕試險厄之理。此正合【荀子·臣道】"逆命而利君謂之忠"之義。昔比干剖心,子胥抉目,皆以強諫顯忠。谷利雖未至是,然其抗命護主之誠,可謂異代同揆。

三曰"主明臣直"之遇。孫權之待谷利,尤足稱道。始則因救駕授爵,繼則容其抗命,終乃"不復直呼其名"。此非徒酬功,實乃【韓非子·主道】所謂"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之體現。昔漢高祖能容樊噲之闖宮,唐太宗不罪魏徵之逆鱗,權之待谷利,庶幾近之。

至若谷利姓氏淵源,雖【元和姓纂】未載其詳,然考【三國志】注引【吳錄】有谷朗者,或為其族,此亦可見寒門之士遇明主而顯的吳地風氣。要之,谷利之事,不僅見個人忠勇,更折射出孫吳政權"不以卑賤廢人才"的用人智慧。其"謹直為親近監"的經歷,恰與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之訓暗合。後世讀史至此,當深思君臣相得之道,豈不懿歟?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