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6|回覆: 2

[人物簡介] 韋誕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8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制墨家:韋誕,其擅長各種書體劍拔弩張是他的書法特點

韋誕(179—253),字仲將,魏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擅長各種書體,三國魏書法家、制墨家,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韋誕師張芝,兼學邯鄲淳的書法。他能書各種書法,尤其精通題署匾額。韋誕的書法欣賞特點是如龍盤虎據、劍拔弩張。

人物生平

韋誕,字仲將(一七九至二五三),三國魏書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韋端(字休甫,一作甫休,三休之一)之子,韋康(字元將)之弟,韋熊(字少季)之父。官光祿大夫。有文才,善屬辭章,與邯鄲淳、衛覬以善書有名。誕諾書並善。太和(二二七至二三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誕及姜認、梁宣、田彥和皆伯英(張芝)弟子,皆善草書。誕書最優,又善楷書。並作剪刀篆,亦曰金錯書,其飛白入妙。尤精題署,南宮既建,明帝令誕以古篆書之。凌雲台初成,舍誕題榜,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因致危懼,頭須皆白。乃擲其筆,比下焚之,戎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初青龍(二三三至二三六)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誕大為題署,以為永制。誕以御給筆墨,皆不任用。因奏云: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流統綺素,不妄下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卒年七十五。【文章敘錄、四體書勢、平欣能書人名、水經注、書斷、夢英十八體書、書林紀事

又韋誕善制墨,與張芝筆、左伯紙並稱“三絕”。韋誕兄康,字元將,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

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了一座凌雲閣,非常高峻。“凌雲閣”三字榜(匾額)決定由著名書法家韋誕書寫。可是,由於工人的疏忽,字還沒有寫上,就把匾釘上去了。只好讓韋誕站進一個筐里,用轆轤把他拉上去,在空中書寫。匾額離地有二十五丈高。韋誕非常害怕,筐被慢慢拉上去了,越高,晃得越厲害,韋誕戰戰兢兢地寫完,被放了下來。大家全都驚呆了。上去的時候,韋誕的頭髮鬍鬚都是黑了,司是,下來以後,全都變白了。據說他後來立了一條家規,子子孫孫都不准練習榜書。

藝術特色

韋誕又云:“魏明帝凌雲台成,誤先釘榜,未題署。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上,使就榜題。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戒子孫,絕此楷法。

諸書並善,題署尤精。韋誕師張芝,兼學邯鄲淳的書法.他能書各種書法,尤其精通題署匾額。韋誕的書法欣賞特點是如龍盤虎據、劍拔弩張。

張茂先說:“京都地區的韋誕、韋誕的兒子韋熊、潁川鍾繇、鍾繇的兒子鍾會,都擅長隸書。”韋誕死於魏齊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歲.韋誕書寫隸書、章草、飛白筆法精妙,也能書小篆.他的哥哥韋康也工習書法.他的兒子韋熊也擅長書法.當時人們說:名書法家的兒子,不會有第二種事業的。

魏明帝青龍年間,洛陽、許昌、鄴三都,宮殿,亭觀剛剛落成.明帝傳下詔書,命令韋誕題署匾額,做為永久的法度.發給他御用的筆墨,他都不使用.啟奏明帝說:”蔡邕認為自己能書,兼收斯、喜的書法精妙,不是細絹不隨便下筆.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準備好做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發給我張芝制的筆,左伯制的紙,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筆的手,我就可以姿意書寫一丈那麼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寫下千言小字。然而寫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

相關記載

張懷瓘書論數則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端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芝,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尤精題署。明帝時凌雲台初成,令誕題榜,高下異好,宜就加點正,因致危懼,頭鬢皆白。既已下,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云:仲將書如龍拏虎踞,劍拔弩張。張華云:京兆韋誕、子熊,潁川鍾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成,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曰: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流紈體素,不妄下筆。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經丈之勢,方寸干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八分、隸、章、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亦工書。子熊字少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不有二事。世所美焉。

野史逸聞

韋誕

魏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太僕之子,官至侍中。伏膺於張伯英,兼邯鄲淳之法。諸書並善,題署尤精。明帝凌雲台初成,令仲將題榜。高下異好,宜就點正之。因危懼,以戒子孫,無為大字楷法。袁昂云:"如龍拿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云:"京兆韋誕、誕子熊、潁川鍾繇、繇子會、並善隸書。"初、青龍中,洛陽許鄴三都,宮觀始就。詔令仲將大為題署,以為永制。給御筆墨,皆不任用。因奏:"蔡邕自矜能書,兼斯、喜之法,非絝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者,又得臣手,然後可以逞徑丈之勢,方寸千言。然草跡之妙,亞乎索靖也。"嘉平五年卒,年七十五。仲將八分、隸書、章草、飛白入妙,小篆入能。兄康字元將。工書。子熊字少李(明抄本李作季。)亦善書。時人云,名父之子,克有二事。世所美焉。(出【書斷】)

又雲,魏明帝凌雲台成,誤先訂榜,未題署。以籠成誕,轆轤長絙引上,使就榜題。去地二十五丈,誕危懼,誡子孫,絕此楷法。(出【書法錄】)

【譯文】

韋誕,字仲將,曹魏時京都地區人,太僕的兒子,為官任到侍中。韋誕師張芝,兼學邯鄲淳的書法。他能書各種書法,尤其精通題署匾額。魏明帝築成凌雲台,詔令韋誕題台名,有一點寫得上下的位置不得當,因此,將韋誕用粗繩系身吊到台上懸放匾額的地方,就地點正。韋誕感到很危險,恐懼異常。事後他告誡子孫,再不要習練大字楷法。

袁昂說:"韋誕的書法如龍拿虎據、劍拔弩張。"張茂先說:"京都地區的韋誕、韋誕的兒子韋熊、潁川鍾繇、鍾繇的兒子鍾會,都擅長隸書。"魏明帝青龍年間,洛陽、許昌、鄴三都,宮殿,亭觀剛剛落成。明帝傳下詔書,命令韋誕題署匾額,做為永久的法度。發給他御用的筆墨,他都不使用。啟奏明帝說:"蔡邕認為自己能書,兼收斯、喜的書法精妙,不是細絹不隨便下筆。這就是想做好一件事,必須先準備好做這件事情的用品,工具。如果發給我張芝制的筆,左伯制的紙,和臣下自己制的墨,再加上臣下握筆的手,我就可以姿意書寫一丈那麼大的字,也可以在方寸小的地方寫下千言小字。然而寫出的文字的精妙程度,完全可以跟索靖相比美。"韋誕死於魏齊王嘉平五年,享年七十五歲。韋誕書寫隸書、章草、飛白筆法精妙,也能書小篆。他的哥哥韋康也工習書法。他的兒子韋熊也擅長書法。當時人們說:名書法家的兒子,不會有第二種事業的。"世人都讚美他們父子。又有一種說法:"魏明帝修造成凌雲台後,錯誤地先將匾額釘上,而沒有題寫"凌雲台"三個字。發現後,用一隻大籠盛着韋誕,再用轆轤將籠吊上樓頂匾額處,讓他在上面題寫匾額,離地面有二十多丈高。韋誕驚懼萬分地題寫完匾額,回到家裡後,告誡他的兒、孫們,從此之後不要再練習大楷。

劉杯 發表於 2025-7-16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韋誕書藝與制墨之絕詣】

韋誕(179-253),字仲將,京兆人,實乃漢魏之際藝林之雙絕。其書藝承張芝之血脈,兼邯鄲淳之骨法,制墨得蔡邕之遺意,合左伯之精良,誠可謂"器與道合"之典範。今試從三端論之:

一、書藝之"勢"與"法"
韋誕諸體兼善,尤以題署為絕。觀其書風"劍拔弩張",實非徒逞鋒芒,乃得張芝"一筆飛白"之妙,化入邯鄲淳篆隸之法。【書斷】稱其"飛白入妙",恰是剛柔相濟之證。凌雲台題榜一事,雖為後世增飾,然其"籠中危書"的傳說,正暗合書法"險絕求平"之理。韋氏立家令戒子孫勿習榜書,非畏其難,實因深知題署需"胸有萬象,目無全牛"之境,非常人可及。

二、制墨之"質"與"用"
韋墨與張筆、左紙並稱"三絕",其妙處見於【筆墨方】所載:"合膠必以鹿角,搗杵必以萬計"。考其制墨法,實承東漢韋延年之法而精之,取終南松煙,輔以珍珠、麝香,故能"一點如漆,百年不褪"。魏明帝詔題三都宮觀時,韋誕特奏"三具合一"之論,非矜技也,乃示"器用相生"之道。此與蔡邕"非流紈素不妄下筆"同一機杼。

三、藝理之"承"與"變"
韋氏書學譜系尤可玩味:師張芝而得其"迅疾",法邯鄲而取其"古厚",更自創"金錯書"。其剪刀篆者,實將秦書八體中的"刻符書"化為筆意。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謂"北碑無不導源漢篆",韋誕恰是此中轉關人物。至若韋熊承家學而變其體,正如王獻之之於右軍,乃"名父之子"的必然。

今觀西安碑林所藏【受禪表】(傳為韋書),雖經摹刻,猶見"龍威虎振"之勢。然書史每重鍾繇而略韋誕,實因韋氏墨跡早隨"筆焚之誓"湮滅。然其"器道並重"的藝理,仍為後世趙壹【非草書】、衛恆【四體書勢】所本。昔東坡論藝謂"精能之至,反造疏淡",韋誕以"劍弩"始,以"三絕"終,恰見漢魏藝術由質趨文之軌跡。

(全文計789字)
安琪 發表於 2025-7-17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韋仲將書墨雙絕考略】

韋誕(179-253),字仲將,京兆杜陵人,乃漢魏之際書道中興之關鍵人物。其書承張伯英之血脈,兼邯鄲淳之法度,復開六朝題署之風,更以制墨之術冠絕當世,實為文化史上罕見之全才。今就其藝事成就,略陳三要:

一、書藝之"劍弩氣象"
仲將書法以"劍拔弩張"為世所稱,此非徒指其筆勢之險勁,實乃漢末書風變革之體現。觀其飛白書,如【書斷】所載"飛白入妙",實取張芝草法之縱逸,融以邯鄲淳篆隸之凝重。其獨創金錯書,以剪刀篆筆法作字,鋒棱凜冽處確有"龍盤虎據"之勢。尤可注意者,其題榜之法度,【水經注】載洛陽宮觀題署"以為永制",足見其大字書法已形成典範性技法體系。凌雲台題榜事雖顯荒誕,然折射出當時對題署書法"徑丈之勢"的極致追求。

二、制墨之"三絕秘法"
仲將【奏墨方】殘篇見載於【齊民要術】,其制墨法以"真珠、麝香"入墨,開後世藥墨之先河。與張芝筆、左伯紙並稱"三絕",非唯材料精良,更在工具與書藝之辯證認知。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論,實為藝術創作論之要義。考魏宮題署時"御給筆墨皆不任用",可見其對物質媒介的苛求已達美學自覺之境。

三、家學之"書脈傳承"
韋氏一族自韋端至韋熊,三世善書,【書林紀事】稱"名父之子",足見家法相承之密。然仲將"擲筆焚之"的典故,表面看是禁絕子孫習榜書,深層實含藝術傳承的辯證思考——非謂棄書道,乃警示後學當知藝事之險峻。此與蔡邕"非流統綺素不妄下筆"的創作態度一脈相承。

要之,韋誕之藝事成就,正處於漢隸向魏楷轉變、書法脫離實用邁向藝術自覺的關鍵節點。其"劍弩"書風實為時代精神之外化,而制墨之術更彰顯物質文化對藝術表現的支撐作用。後世但知其凌雲台驚魂事,而少察其書墨雙絕背後的文化史意義,是為憾焉。今觀西安碑林遺韻,猶可遙想仲將當年"方寸千言"的筆墨氣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