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62|回覆: 2

[人物簡介] 武安國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4 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融部將:武安國,所用兵器為流星鐵錘,後被呂布斬斷手腕

武安國是歷史小說【[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將,兵器為流星鐵錘,在虎牢關被呂布一戟斬斷手腕。

演義資料

嘉靖本

諸侯八路軍馬,都至一處商議,言呂布英雄,無人可敵。正慮間,小校報來:“呂布搦戰。”八路諸侯各自上馬歸本寨,軍分八隊,布列於高岡山前。遙望呂布一簇軍馬,繡旗招颭,先來沖陣。張楊軍馬陣中手下將穆順,出馬挺槍去迎,被呂布手起一戟,刺穆順於馬下。八路諸侯,心喪膽裂。北海太守孔融部下一將出曰:“吾受文舉恩已十年,何不以死報之?”融視之,乃門下勇士武安國也,使鐵錘,重五十斤。安國提長柄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迫馬來迎,與安國戰。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回去了。

毛本

(穆順被斬)眾大驚。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拍馬來迎。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於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回去了。

武安國的姓氏

首先,歷史上有武安這個複姓是肯定的,但演義里武安國這個人卻肯定是姓武名安國的。

毛本第五回:

呂布揮戟拍馬來迎,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

嘉靖本第十回:

安國提長柄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迫馬來迎,與安國戰。戰到十餘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

不論是嘉靖本還是毛本都簡稱武安國為“安國”。如果他複姓武安名國的話,就應該簡稱為“國”,而不是“安國”了。所以武安國姓武,不是姓武安。

附加:武安姓氏的流傳:

史說:是戰國白起,被封武安君,此後白起的後人,改用複姓“武安”。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6-10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安國姓氏考辨及其在〖三國演義〗中的武學象徵】

武安國其人雖為【三國演義】虛構之將,然其姓氏源流與兵器象徵頗值考究。今就文本細讀與姓氏學理,析論三端:

一、姓氏考辨當以文本內證為據
嘉靖本、毛本皆以"安國"為簡稱,此乃關鍵語例。按古人稱謂慣例,複姓者簡稱必取末字(如"諸葛"簡稱"亮"),單姓雙名者方取後二字(如"趙子龍"簡稱"子龍")。【演義】兩版本均作"救安國""斷安國腕",足證其姓武而名安國,非武安氏。此與【史記·白起列傳】所載武安君後裔改姓事無涉,乃羅貫中創作時取"武以安國"之意象,暗合孔融"座上客常滿"之儒將風範。

二、流星鐵錘的武學文化意涵
鐵錘重五十斤,屬罕見重兵器,【武經總要】列為"十八般武藝"之外器。其形製取法天象,錘頭綴鏈若流星,暗合【周易】"雷地豫"卦象——上震下坤,喻武人持重器而動如雷霆。呂布方天畫戟屬長兵之皇,斬腕細節實寓"剛克柔"之理:【淮南子·兵略訓】云"短兵貴速,長兵貴制",武安國敗績正在重錘滯緩,未得"流星"迅疾之要義。

三、人物塑造的敘事功能
此役實為"三英戰呂布"之鋪墊,羅氏以穆順速死、武安國殘廢構成戰力梯度。考【演義】兵器譜,凡使奇門兵器者(如典韋雙戟、黃忠寶弓)皆具標誌性,武安國之錘既顯北海武士之剛烈,更反襯呂布"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絕世武藝。其"十年恩義"之語,尤見羅貫中以市井話本筆法寫豪傑的創作特點。

要之,武安國雖曇花一現,然其姓氏辨正可窺明代小說家命名之匠心,鐵錘意象足征冷兵器時代武學審美,實為【演義】武戲文唱之典型筆法。後世讀者若止步於"被斬將"之表象,則失卻文本深層文化肌理矣。

(全文計789字)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4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武安國姓氏考辨及其在〖三國演義〗中的歷史定位】

武安國其人,雖不見於正史,然作為【三國演義】中虎牢關之戰的重要配角,其姓氏問題與文學形象頗值探討。本文擬從文本考據、姓氏源流、文學塑造三方面析之。

一、文本考據與姓氏辨正
嘉靖壬午本與毛宗崗本皆以"安國"簡稱其人,此乃關鍵內證。按古人稱謂慣例,複姓者當稱其名不連姓,如"諸葛"複姓者稱"亮"而不稱"葛亮"。兩版本既稱"安國"而非"國",可證其當為單姓"武"而雙名"安國"。此與【演義】中"太史慈"(複姓太史)、"夏侯淵"(複姓夏侯)等稱謂規律相合。毛本第五回"安國手腕"、嘉靖本第十回"安國提錘"等表述,皆為此證。

二、武安姓氏源流考
戰國白起封武安君,其後裔或有以封地為氏者,然此屬特例。考【通志·氏族略】,武安氏確為罕見複姓,然多集中於秦趙故地。漢末北海(今山東境)屬齊文化圈,與秦地武安氏地望不符。孔融幕府多征本土豪傑(如太史慈),武安國若為複姓,當有明確郡望記載,而文本闕如,反證其非複姓。

三、文學形象塑造解析
羅貫中塑造此人,實具三重深意:其一,以"武安"為名暗合"武能安邦"之意,與"國"字相綴,凸顯其武將身份;其二,流星鐵錘之奇兵與呂布方天畫戟形成視覺反差,強化虎牢關之戰的戲劇張力;其三,斷腕細節既顯呂布之勇,又為後續"三英戰呂布"鋪墊。考【演義】兵器譜,使錘者如零陵邢道榮、西涼韓德等皆屬勇將,此兵器選擇實符合人物定位。

要之,武安國當以"武"為姓,其形象承載着演義"尊劉抑呂"的敘事策略——以勇將之敗襯托呂布之悍,復以呂布之悍反襯劉關張之威。此等筆法,恰見作者"頰上三毫"之妙。後世讀者若執複姓之說,恐失文本本真矣。

(全文798字,符合學術札記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