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7|回覆: 2

[人物簡介] 殷觀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0-1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備主簿:殷觀,曾獻計於劉備,因功而升任別駕從事

殷觀,生卒年不詳,字孔休,宜城(今湖北宜城)人,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殷觀任荊州牧劉備的主簿。孫權遣使欲與劉備共同伐蜀,劉備下屬建議不妨答應,因東吳難跨荊州占據蜀郡。殷觀獻計認為可以贊同孫權伐蜀計劃,但不出兵。劉備聽從其言,孫權計劃落空。殷觀因功升任別駕從事。後隨劉備入蜀。

人物生平

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殷觀擔任荊州牧劉備的主簿。東吳孫權派人告知劉備意欲聯兵攻取蜀地,其下屬有人建議不妨先答應孫權,因為東吳畢竟難以跨越荊州來占據蜀郡,這樣蜀郡自然為劉備所有。殷觀獻計說:“如果替東吳打頭陣,前往未必能攻克蜀郡,敗退必然被東吳乘機吞掉,大事即此去矣。當前只可以口頭贊同伐蜀,並告知我方剛剛占取南方四郡,不便於再動眾興師,東吳必定不敢貿然經過我地獨自前往攻取蜀地。這種有進有退之計,能使我們坐取吳、蜀兩方的好處。”劉備採納殷觀的意見,孫權果然放棄進取蜀地的計劃。劉備於是提拔殷觀擔任別駕從事。

歷史評價

楊戲:“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播播述志,楚之蘭芳。”

史籍記載

[wiki]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家庭成員

兒子:殷忠,官至尚書郎。

孫子:殷隆,殷忠之子,官至步兵校尉、掌校秘書。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5-28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殷觀之"進退有度"與蜀漢初期戰略格局】

殷孔休之謀,實為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戰略之關鍵轉折。其"外許內止"之策,非但保全劉備集團於孫吳虎視之下,更暗合【孫子兵法】"伐謀"之道,堪稱三國謀士中"以柔制剛"之典範。

考其獻策背景,正當赤壁戰後微妙之時。孫權欲借"共伐巴蜀"之名行假途滅虢之實,此乃春秋以來霸主常用之謀。殷觀敏銳洞察三點要害:其一,吳軍若假道荊州,必生鵲巢鳩占之患,此即【戰國策】所謂"借道危國"之理;其二,劉備新得荊南四郡,根基未穩,正需"深根固本"(【管子】語);其三,蜀地險塞,縱使孫劉聯軍亦未必能克,反易陷入"鈍兵挫銳"(【孫子兵法·作戰篇】)之危局。

其獻策之妙,在於活用"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三十六章)的辯證思維。表面應允而實則按兵,既免於授孫權以口實,又利用地理優勢形成戰略威懾。此等"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謀攻篇】)的智慧,較之同時期謀士的直諫更為圓融,體現出對"時"與"勢"的精準把握。楊戲贊其"楚之蘭芳",實指其謀略如【楚辭】般兼具剛柔之美。

殷觀之策產生的歷史影響,可從三方面觀之:其一,為劉備集團贏得經營荊益的寶貴時間,次年即發生"借荊州"事件;其二,促使孫權轉而經營江淮,形成三國鼎立雛形;其三,其子殷忠、孫殷隆皆掌機要,可見其家學淵源中實有"謀國"之道的傳承。

今人研讀此段史事,當注意陳壽在【先主傳】中特意記載此事,實暗含對蜀漢立國根基的揭示。殷觀之謀與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構想形成微妙呼應,二者共同構成蜀漢政權早期的戰略思想譜系。昔王夫之【讀通鑑論】謂"三國之智,爭於毫芒",殷觀之謀,正是此"毫芒"處見真章者。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23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殷觀之"坐收吳蜀"策及其在蜀漢集團中的戰略價值】

殷觀,字孔休,荊州宜城人,其生平雖於史冊着墨無多,然建安十三年(208年)所獻"虛應伐蜀"之策,實為劉備集團轉危為安的關鍵樞機。本文試從戰略地理、政治博弈及人才擢用三端,剖析此策之精要。

一、地緣戰略的精準把握
當孫權欲聯劉取蜀之際,殷觀敏銳洞察荊、益二州之地理關聯。其言"吳終不能越荊有蜀",實基於三層認知:其一,長江水道自江陵至江州險灘密布,吳軍遠征補給維艱;其二,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為入蜀必經咽喉;其三,蜀地"形勝之國",非坐擁上游之勢不可圖。此見與後來諸葛亮【隆中對】"跨有荊益"之策暗合,可見殷觀對西南戰略格局確有獨到見解。

二、政治博弈的虛實之道
殷觀獻策之妙,尤在"外許內拒"的權變智慧。其建議表面應允伐蜀而實則按兵,既避免與東吳正面衝突,又利用孫權"忌越境而戰"的心理。考【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以"新據諸郡,未可興動"為由婉拒,正合【孫子兵法】"辭卑而益備"之要義。這種"柔武"策略,為劉備贏得經營荊南的寶貴時間,亦埋下日後借荊州不還的伏筆。

三、蜀漢人才擢用體系管窺
殷觀由主簿遷別駕從事的升遷軌跡,反映劉備集團"以功授職"的用人特點。按漢制,別駕為州牧副貳,"居眾僚之右",其職掌恰需"參綜機要"之才。楊戲【季漢輔臣贊】稱"楚之蘭芳",實指其兼具荊楚士人通權達變與忠貞不二的特質。後其子殷忠、孫殷隆皆居清要,可見蜀漢對戰略型文官家族的持續重用。

要之,殷觀之策非僅一時權宜,實為劉備集團從流亡勢力向割據政權轉型的重要轉折。其價值不僅在於化解建安十三年的危機,更在於確立了"據荊望蜀"的戰略方向。可惜後世多聚焦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而忽略殷觀此議的奠基作用,此誠治三國史者所當留意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