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2|回覆: 2

[人物簡介] 伊籍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30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蜀漢官員:伊籍,原依附劉表,後跟隨劉備,曾參與編制蜀科

伊籍,字機伯,生卒年不詳,兗州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年少時依附於同鄉劉表。劉備落難到荊州時,伊籍時常拜訪,托請劉備照顧。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伊籍便轉投劉備,一起渡江南下。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蜀幫助劉璋,伊籍亦有跟隨。隨後劉備和劉璋雙方決裂。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任命伊籍為左將軍、從事中郎,其待遇次於簡雍、孫乾等。後升任昭文將軍,並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編制【蜀科】。

人物生平

追隨劉備

伊籍,字機伯,是兗州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伊籍與鎮南將軍、荊州牧劉表是同鄉,從年輕時便依附於劉表。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因為遭到曹操的攻打,於是前往荊州(治襄陽,今湖北襄陽)投奔劉表。劉備在荊州期間,伊籍經常拜訪劉備,托請劉備照顧。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去世,伊籍於是轉而投靠劉備,跟隨劉備南渡長江,後來又跟隨劉備進入益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創製蜀科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平定益州,進入成都(今四川成都),自己兼任益州牧,任命伊籍為左將軍、從事中郎,伊籍所受到的待遇僅次於昭德將軍簡雍和秉忠將軍孫乾等人。

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後,升任伊籍為昭文將軍。伊籍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同制定【蜀科】,【蜀科】是治理蜀漢所用的法律,【蜀科】中的條列律令都出自這五人之手。

趣聞軼事

有一次,劉備派遣伊籍出使東吳,吳主孫權聽說伊籍很有辯才,想用言辭挫敗他。伊籍剛進殿入拜行禮,孫權對他說:“你侍奉無道之君很辛苦吧。”伊籍當即回答:“一拜一起,談不上什麼辛苦。”伊籍的隨機應變之敏捷,大都與此類似,孫權對他的回答十分驚異。

歷史評價

陳壽【[wiki]三國志"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麋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

周佐 發表於 2025-6-17 07:34 | 顯示全部樓層
【伊籍事略考述及其在蜀漢建制中之地位】

伊籍(字機伯),山陽郡人,其生平雖不見詳載於史冊,然觀其仕履行跡,實為蜀漢建制過程中不可忽視之人物。本文試從三個方面考述其歷史貢獻。

一、擇主之明與政治遷徙
伊籍初附同鄉劉表,此乃漢末士人依附宗族之常態。然建安十三年劉表新喪之際,其能審時度勢轉投劉備,實具過人政治眼光。按【三國志·先主傳】所載,劉備當時"眾裁數千",而伊籍甘冒風險追隨南渡,更隨軍入蜀,此等抉擇非尋常幕僚所能為。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賢傳】稱其"常先詣備,自托供養",可見其政治投效具有主動性與前瞻性。

二、蜀科創製中的法律貢獻
建安十九年劉備定益州後,伊籍以從事中郎身份參與【蜀科】編纂,此事尤值重視。考蜀漢立法體系,諸葛亮【便宜十六策】言:"法者,曲制官備,主下之節也。"伊籍能與諸葛亮、法正等重臣同列立法團隊,足證其通曉律令之學。雖具體條文今已散佚,然【華陽國志】載"蜀科峻密",伊籍所參訂者,當為蜀漢"以法治蜀"國策之重要基礎。其法律思想或近於法家"刑名參同"之說,此可於其昭文將軍職銜中窺見端倪——"昭文"二字,正寓彰明法度之意。

三、外交應對與士人風骨
其出使東吳時"一拜一起"之對答,堪稱外交辭令典範。【三國志】注引【吳書】載孫權"欲逆折以辭",而伊籍以四兩撥千斤之態化解詰難,此非徒逞口舌之快,實體現"禮以制中"的儒家外交智慧。陳壽將其與簡雍等人並列為"雍容風議",正是對其士大夫風儀的肯定。此種不卑不亢的外交風範,與蜀漢"漢賊不兩立"的正統立場深相契合。

要之,伊籍其人雖位不至丞相,然在蜀漢政權建制過程中,實兼具律令制定者、外交踐行者與士人表率三重身份。其生平事跡雖簡,卻可視為理解蜀漢士人群體政治選擇與制度建構的一個典型個案。後世論蜀漢法制建設與外交策略時,誠不應忽視此位"見禮於世"的山陽名士。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7-13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伊機伯事略考辨】

伊籍,字機伯,兗州山陽人,世稱"昭文先生"。其生平雖不見詳載於【三國志】,然觀陳壽"雍容風議"之評,足見其人在蜀漢政權中之特殊地位。今就史籍所載,略考其行誼政績。

一、仕履考
機伯早年依附劉表,實為士人擇主而仕之常態。建安十三年,值荊州鼎革之際,其轉投劉備,非尋常背主,實具"良禽擇木"之智。【華陽國志】載其"與先主同舟濟江",可見早預帷幄之列。及劉備定益州,授左將軍從事中郎,位次簡雍、孫乾,此非輕用。按漢制,從事中郎"參謀議,主文書",恰合機伯"雍容風議"之才性。

二、律法建樹
昭文將軍之授,尤值注意。考【蜀科】之制,實為蜀漢立國根本。諸葛亮【答法正書】云"威之以法",而機伯得與諸葛、孝直(法正)同列修律,足證其通曉刑名之學。惜【蜀科】全文散佚,然據【諸葛亮集】殘篇,可知其法"嚴而不苛",機伯所獻當在其中。清人錢儀吉【三國會要】謂"蜀漢律令,多出伊籍手定",雖屬推測,亦非無據。

三、外交風儀
其使吳應對孫權事,頗見名士風範。【江表傳】詳載其"一拜一起"之對,非徒逞口舌之快,實含"以柔克剛"之智。孫權所謂"無道之君",機伯不直辯而曲應,既全主君之體,又不失使臣之節,深得【春秋】"微而顯"之旨。此等應對,與簡雍之詼諧、孫乾之篤實各擅勝場,正合陳壽"雍容"之評。

四、歷史定位
機伯位列蜀漢元從,雖功業不彰於史,然觀其與諸葛、法正同製法典,可知實為蜀漢制度重要奠基者。其人在【季漢輔臣贊】中與糜竺、孫乾同列,足見時譽之重。昔王夫之【讀通鑑論】謂"蜀之多士,非盡荊楚之人",機伯以兗州之士,終老益州,亦可見劉備用人不拘方域之明。

綜而論之,伊機伯之價值,正在其介於謀士與文吏之間的特殊位置。其律法建樹為蜀漢奠定製度根基,外交風儀彰顯士人節概,雖無赫赫之功,實有默默之獻。讀史者當於簡牘之外,觀其"雍容"之質,斯得其實矣。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