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1|回覆: 2

[人物簡介] 滕修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9-27 12: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國將領:滕修,原效命東吳,後投降於西晉,深受百姓愛戴

滕修(?—288年),字顯先。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吳國及西晉初年將領。

最初在吳國歷任將帥職務,曾任廣州刺史。後被徵召為執金吾,轉司空,因郭馬等人反叛,於是改任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率軍討伐。適逢西晉伐吳,滕修率眾救援,至巴丘時得知孫皓已投降,只好流淚回師,投降西晉。被晉武帝拜為安南將軍、廣州牧、使持節、都督之職如舊,封武當侯。他在南方多年,深受百姓愛戴。

太康九年(288年),滕修去世,其子滕並按其遺願還葬洛陽,諡聲侯。經滕並上表請求改諡,才改諡為忠。

人物生平

仕吳為將

滕修,字顯先,籍貫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最初在吳國歷任將帥之職,因功封西鄂侯。孫皓在位時,滕修代熊睦任廣州刺史,在任上甚有聲威恩澤。

公元279年(天紀三年),被徵召為執金吾,不久轉任司空。恰逢廣州部曲督郭馬等叛亂,孫皓以滕修在南方宿有威名,為嶺表之人所信服,於是以其為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率軍萬人從東道討伐郭馬。

流涕而降

同年,西晉伐吳。當時滕修還未平定叛亂,聽聞消息後,馬上率眾前往救援。到巴丘時孫皓已經投降,滕修只好穿素服流淚返回,與廣州刺史閭豐、蒼梧太守王毅各自送印綬投降西晉。

邊夷所附

滕修投降後,晉武帝司馬炎下詔以滕修為安南將軍,廣州牧、持節、都督等職務與從前一樣,又封爵武當侯,加鼓吹,委任以南方事務。滕修在南方多年,為邊境蠻夷所依附。

由聲改忠

公元288年(太康九年),滕修去世,遺願請求還葬京師洛陽,武帝嘉獎他的想法,於是賜其一頃墓田,賜諡號聲。滕修的兒子滕並上表為其父申訴並請求改諡,於是武帝改賜諡號為忠。

歷史評價

陸凱:“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資才卓茂,皆社稷之良輔,願陛下重留神思,訪以時務,使各盡其忠,拾遺萬一。”

滕並:“亡父修羈紲吳壤,為所驅馳;幸逢開通,沐浴至化,得從俘虜握戎馬之要;未覲聖顏,委南籓之重,實由勳勞少聞天聽故也。”

房玄齡等【晉書】:“①忠為令德,貞曰事君,徇國家而竭身,歷夷險而一節。羅憲、滕修,濯纓入仕,指巴東而受脤,出嶺嶠而揚麾。屬鼎命淪胥,本朝失守,郕巴丘而流涕,集都亭而大臨。古之忠烈,罕輩子茲!”“②修赴石門,惠政攸著。”“③修宿有威惠,為嶺表所伏。”“④修在南積年,為邊夷所附。”

家庭成員

兒子

滕並,為滕修請求改諡。

孫子

滕含,官至平南將軍、廣州刺史,封夏陽縣開國侯,卒諡曰戴。

曾孫

滕恬之,官至龍驤將軍、魏郡太守,後為翟遼所害。

史書記載

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錢洽 發表於 2025-5-23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滕修之"忠":一個三國降將的諡號爭議與歷史定位】

滕修(?—288年)作為三國吳晉之際的特殊歷史人物,其生平經歷與諡號改易事件,實為探討傳統"忠"觀念嬗變的典型案例。本文擬從三個維度解析其歷史定位。

一、仕宦軌跡中的政治倫理
滕修初仕東吳,歷任廣州刺史、執金吾、司空等要職,【晉書】稱其"在任甚有威惠",陸凱更將其列為"社稷良輔"。其治理嶺南期間"為嶺表所信服"的記載,顯示出卓越的地方治理能力。當天紀三年(279)晉軍壓境時,滕修率軍馳援的舉動,恰符合【禮記·檀弓】"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的古典義理。然巴丘"素服流涕"而降的選擇,則呈現了現實政治與理想操守的深刻矛盾。

二、諡號變更的文化意涵
初諡"聲"(【逸周書·諡法】:"不生其國曰聲")與改諡"忠"的爭議,折射出魏晉之際價值標準的演變。滕並上表所稱"羈紲吳壤"的辯解,暗合王肅注【左傳】"去昏就明曰忠"的詮釋。晉武帝最終認可改諡,既是對滕修"委南籓之重"實際功績的肯定,亦反映新朝對前朝舊臣的政治懷柔——這種"事君以效"的實用主義忠君觀,恰是漢晉之際思想轉型的縮影。

三、邊疆治理的歷史功業
【晉書】特別記載滕修"在南方多年,為邊夷所附",其持續鎮撫嶺南的作為,符合【尚書·堯典】"柔遠能邇"的治邊理念。相較於同時期諸多降將的結局,滕修能保持"持節都督如舊"的特殊待遇,正源於其維繫邊疆穩定的實際貢獻。這種超越政權更迭的民生關懷,或許正是其子敢於申訴改諡的底氣所在。

結語:
滕修個案揭示出傳統"忠"德的多重維度。在天下分裂的語境下,士人的政治選擇往往面臨"守節"與"安民"的價值困境。房玄齡"徇國家而竭身"的評價,恰點明了這種複雜性。其最終獲諡"忠"侯,不僅是個體命運的轉折,更是漢晉之際政治倫理重構的微觀呈現。歷史人物的評價,終究要在具體時空脈絡中方能得其真義。
廖目 發表於 2025-5-25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滕修之"忠":三國末季貳臣的政治抉擇與歷史評價】

滕修(?—288年)作為三國吳晉之際的重要將領,其生平際遇實為觀察漢晉之際士人政治倫理的典型個案。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剖析這位"由聲改忠"的歷史人物。

一、仕吳功業與嶺南治理
滕修在南陽士族中屬邊地豪強出身,其早期"歷任將帥,封西鄂侯"的記載,恰反映孫吳政權對江北士族的吸納政策。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其廣州刺史任上的治理表現,【晉書】稱"甚有聲威恩惠",陸凱將其與陸抗等並列為"社稷良輔",這種評價在吳國後期腐敗政治中實屬罕見。考其廣州治績,當與妥善處理"嶺表蠻夷"關係有關,這為其日後在晉廷繼續經營南方埋下伏筆。

二、天紀三年的政治抉擇
公元279年的雙重危機(郭馬之亂與晉軍南征)凸顯滕修的政治處境。孫皓緊急啟用滕修為鎮南將軍,實因"嶺表所信"的特殊威望。值得注意的是,當滕修"至巴丘而皓降"時,其"素服流涕"的反應頗具深意。這種既盡臣節又不作無謂抵抗的態度,與蜀漢姜維"偽降"形成微妙對比,體現三國末期將領面對政權更迭時的現實理性。

三、諡號變更中的歷史評價
從"聲侯"到"忠侯"的改諡過程,折射出晉廷對降臣的價值判斷。滕修遺願歸葬洛陽的請求,實為魏晉士人"葉落歸根"傳統的體現。其子滕並上表所稱"勳勞少聞天聽",暗含對父親作為邊將功績被低估的不平。司馬炎最終改諡為"忠",既承認其治邊功績,也巧妙重構了"忠"的內涵——從效忠特定政權轉向安靖地方的職業操守。

結語:
滕修個案揭示漢晉之際"忠"觀念的嬗變。在天下重歸一統的歷史進程中,這種以民生為念、順勢而為的政治選擇,或許正是房玄齡所稱"徇國家而竭"的深層意涵。其治理嶺南的延續性,更說明優秀地方官超越政權更迭的價值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