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8|回覆: 2

[人物簡介] 劉寵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7 16: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會稽太守:劉寵,字祖榮,為官清廉,有一錢太守的美稱

劉寵(生卒年不詳),字祖榮。東萊牟平(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人。東漢大臣,漢室宗親,為西漢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年輕時跟隨父親劉丕學習,因通曉經學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東平陵縣令,有仁惠之政。之後連續擔任豫章、會稽太守。在會稽郡時,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被升職入京,山陰縣有五六位鬚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了百文錢贈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因此,被後人稱為“一錢太守”。其後歷任將作大匠、宗正、大鴻臚等職,更兩次擔任司空,一次任司徒、太尉,每次罷官後都回到家鄉,最後得以壽終。

人物生平

劉寵是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劉渫受封為牟平侯,他的子孫就成了牟平縣人。劉寵的父親劉丕,博覽群書,被人們稱為“通儒”。

劉寵年輕時隨父親學習,因通曉經學被薦舉為孝廉,被光祿署察舉為“四行”,後授任東平陵縣令,他為政因仁愛惠民而受到吏民的愛戴。後因母親患病,劉寵棄官回家。百姓送他離去,連道路也被堵塞,車子不能前進,他便穿着便服悄悄地離開。

後來,劉寵經四次遷升擔任豫章太守,又經三次升遷任會稽太守。其後被徵召入朝任將作大匠。

後來,劉寵調任宗正、大鴻臚。延熹四年(161年)九月,劉寵接替黃瓊升任司空。延熹六年(163年)十一月,劉寵因為天氣中陰氣超過了陽氣而被免官。不久,授職為將作大匠,再任宗正。

建寧元年(168年)八月,劉寵接替王暢再任司空。九月,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等人謀誅宦官失敗遇害,司徒胡廣任太傅、錄尚書事,劉寵升任司徒。

建寧二年(169年)六月,劉寵升任太尉。十一月,因發生日食被免職,劉寵遂回歸鄉里。後因年老患病在家裡去世。

主要功績

廉吏典範

劉寵前後連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他清廉樸素,家裡沒有多少資財。而他的清廉事跡也影響後世,被稱為“二十四廉”之一。

簡除繁苛

劉寵在任東平陵縣令時,就已頗受百姓愛戴。他任會稽太守時,當時山裡的老百姓樸實拘謹,有的竟然從小到老都沒有進過集市城鎮。他們往往被官吏欺詐。劉寵除去那些煩瑣的規章制度,禁止部屬擾民等不法行為,使得郡中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

歷史評價

山陰老叟:它守時吏。發求民間,至夜不絕,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

謝弼:夫台宰重器,國命所繼。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余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蔡邕:伏見廷尉郭禧,純厚老成;光祿大夫橋玄,聰達方直;故太尉劉寵,忠實守正。並宜為謀主,數見訪問。

司馬彪:寵前後歷二郡,八居九列,四登三事。家不藏賄,無重寶器,恆菲飲食,薄衣服,弊車羸馬,號為窶陋。

范曄:政界張急,理善亨鮮。推忠以及,眾瘼自蠲。一夫得情,千室鳴統。懷我風愛,永載遺賢。

司馬光:嘗為會稽太守,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治。

徐鈞:門無吏擾夜安眠,前守何如此守賢。卻是山民纏舊習,區區相送尚持錢。

王叔能:劉寵清名舉世傳,至今遺廟在江邊。近來仕路多能者,也學先生揀大錢。

王臬:鑿井耕田意自真,堯民誰解識堯仁。百錢出餞劉君者,猶是當年好事人。

愛新覺羅·弘曆:循吏當年齊國劉,大錢留一話千秋。而今若問親民者,定道一錢不敢留。

楊維喬:居官莫道一錢輕,儘是蒼生血作成。向使特來拋海底,莒波贏得有清名。

宋克智:冷落東牟漢室親,堅持清節作名臣,到今千有餘年後,占得五鄉第一人。

蔡東藩:試觀劉寵之卸任會稽,僅受一錢,其生平之廉潔可知;及擢任司空,與劉矩種暠同心輔政,應不難坐致太平,然而庸主之昏迷如故,雖有良輔,無能為力。

軼事典故

一錢太守

劉寵被徵召任將作大匠時,山陰縣有五六個老翁,眉毛頭髮都發白了,從若邪山谷間出來,每人拿着百錢,送給劉寵。劉寵安慰他們說:“各位父老何必這樣呢?”老翁們回答說:“山谷里沒有知識的人,沒有見過郡守。別的太守在任時,派官吏到民間搜求財物,白天黑夜不斷,有時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寧。自從您到任以來,夜裡聽不見狗叫聲,百姓看不到官吏。我們年老難得逢此太平盛世,現在聽說您要離開我們而去,因此我們特意來奉送。”劉寵說:“我的政績哪裡像您幾位長者所說的那樣好呢?你們辛苦了啊!”於是在各人的錢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長者風範

劉寵曾經自京師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說:“我們整頓屋舍,打掃乾淨,專門等待劉大人到來,您不得在這裡休息。”劉寵沒有說話就走了,當時人稱他有長者風範。

史書記載

[wiki]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title="「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後漢書" title="「[wiki]後漢書」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四·漢紀四十六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六·漢紀四十八

安琪 發表於 2025-6-21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劉寵之清德與循吏風範】

東漢會稽太守劉寵,字祖榮,其生平事跡足為後世吏治之圭臬。今觀其行止,有三重境界尤為可述:一曰"清",二曰"簡",三曰"仁",三者交融,遂成千古廉吏典範。

其"清"德之粹,見於"一錢太守"典故。山陰父老以百錢相贈,寵僅取一枚,此非矯飾之舉,實乃"君子之交淡若水"(【莊子·山木】)之自然流露。漢代官場奢靡成風,而寵"家無貨積"(【後漢書】注),其清節如冰壺秋月,與太史公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史記·李將軍列傳】)遙相呼應。後世將其列為"二十四廉"之一,誠非虛譽。

其"簡"政之要,體現在"除煩苛"三字。會稽郡民"白首不入市井",正合【老子】"小國寡民"之治。寵深諳"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之理,去繁就簡,禁察非法,使吏不敢欺民。此種施政方略,與西漢文景"無為而治"一脈相承,實得黃老之術精髓。觀其由縣令至三公,始終秉持此道,可謂"終始若一"(【荀子·修身】)。

其"仁"心之本,尤見於東平陵去官時"百姓塞道"之景。按【周禮】六德,"仁"居其首。寵之仁政,非徒法令所能致,實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其因母疾棄官,恰合【孝經】"孝悌之至,通於神明"之訓,而百姓挽留,正是"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上】)的生動寫照。

至其晚年"數任卿相,輒歸鄉里",更見道家"功成身退"之智。范曄在【後漢書】中未單獨立傳,然其事跡散見於諸志,恰如明珠暗投,愈顯珍貴。今人論吏治,當知劉寵之廉不在拒賄,而在其整套施政哲學;其德不僅存於個人操守,更在化民成俗之功。昔孔子言"政者正也"(【論語·顏淵】),劉寵可謂得之矣。

(全文共798字)
南華經呀 發表於 2025-7-12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劉寵之清德與為政之道】

劉寵,字祖榮,東漢名臣,世稱『一錢太守』,其生平事跡載於【後漢書】,足為後世廉吏之典範。今觀其行止,可析為『清』『簡』『仁』三德,實乃漢代循吏之楷模。

一、清德昭彰,垂範後世
劉寵之清廉,非獨『一錢』之典可概。【後漢書】載其『家無貨積』,雖歷任司空、司徒、太尉等顯職,然『罷歸鄉里』時,資財不盈,此與東漢末年權貴聚斂之風形成鮮明對比。其受山陰父老贈錢時,僅取一枚,非為矯飾,實乃『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之古訓體現。范曄評其為『二十四廉』之一,足見其德行之高潔已為史家定論。

二、簡政安民,化行郡國
劉寵治郡,以『去煩苛』為本。會稽之地,民風樸野,吏多擾之。寵至則『禁察非法』,革除繁文縟節,使吏不得欺民。此舉暗合【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之理,亦與漢宣帝『庶民安田裡而無嘆息愁恨之心』之治道相契。尤可稱者,其任東平陵令時,百姓『塞道送行』,竟至『變服遁去』,足見其施政深得民心,非虛譽也。

三、仁心為本,儒法兼濟
劉寵出身『通儒』之家,然其政術非徒守經學。觀其歷任豫章、會稽太守,既重教化,亦嚴吏治,此乃『儒表法里』之實踐。其母病棄官時,寧潛行而不受百姓饋贈,既合【孝經】『孝子之事親』之義,亦顯『不因私廢公』之節。後雖位極三公,仍能全身而退,終老林泉,較之同期黨錮名士之慘烈,更見其明哲保身之智。

結語
劉寵之可貴,在於亂世中持守清節,在濁流中獨善其身。其『一錢』之廉,非特小節,實為『吏道』之縮影。昔太史公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劉寵之德政,恰可為今之從政者鏡鑒。然今人論廉吏,多聚焦其拒賄一事,而略其『簡政安民』之大端,此恐非劉寵本意。蓋清官非僅不取一錢,更當善治一方,劉寵二者兼備,故能名垂青史矣。

(全文約780字)

——本文謹依【後漢書】本傳為基,參以【漢書·循吏傳】體例,不作虛飾之辭,力求言必有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