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3|回覆: 2

[成語典故] 趾高氣揚

[複製鏈接]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3 1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趾高氣揚】相關人物

屈瑕(?-前699年)楚武王之子,羋姓,熊氏,名瑕,曾擔任楚國最高官職“莫敖”,故史稱“楚莫敖”。

【趾高氣揚】涵義

趾高: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氣揚:意氣揚揚。走路時腳抬得很高,神氣十足。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

【趾高氣揚】出處

【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

【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趾高氣揚】辨析

【趾高氣揚】讀音:zhǐ gāo qì yáng

【趾高氣揚】近義詞:不可一世、得意洋洋、洋洋得意、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自鳴得意、高視闊步、耀武揚威

【趾高氣揚】反義詞:不亢不卑、低三下四、低聲下氣、低首下心、卑躬屈膝、垂頭喪氣、奴顏婢膝、妄自菲薄、灰心喪氣、謙虛謹慎

【趾高氣揚歇後語】:大雁飛東南;孔夫子上樹

【趾高氣揚】用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趾高氣揚】造句

1、他自從升為總管後,便趾高氣揚,對往日的同事不屑一顧。

2、有些人稍稍涉獵一些學識的境域便趾高氣揚,不可一世,飛揚跋扈。

3、越有知識的人越謙虛,只有才疏學淺的人才趾高氣揚,目空一切。

4、考試成績優秀不必趾高氣揚,考試成績較差也不必垂頭喪氣。

5、老林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其實不過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罷了!

6、她趾高氣揚,也許在她敢於放肆的時候,會很放肆的。

7、即使學習進步很大,也不該趾高氣揚,而應再接再厲。

8、他像孔雀一樣趾高氣揚,認為自己應該受到愛戴。

9、這個女人,現在用不着我了,就當真趾高氣揚起來。

10、看新一代犀利哥,多麼深邃的眼神,多麼趾高氣揚的面部表情!

【趾高氣揚】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出使楚國,楚王送他珍貴的象床,負責送象床的登徒去遊說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希望能勸止這項差使。公孫戍說動孟嘗君不接受這件寶物。孟嘗君見他出門時趾高氣揚的樣子覺得奇怪,原來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寶劍。春秋時,楚國有個叫屈瑕的將軍,是個專門重視外貌,不學無術的人,只要稍有點成就,就很驕傲、自滿。有一次,他打敗了驃悍的絞國,凱旋,從此驕傲自得,從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羅國,有一個叫做斗伯比的將軍前往送行。當斗伯比回來時,悄悄的對車夫說:“屈將軍這次一定會打敗仗;因為我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步一昂一翹的,便知道他的心並沒有真正的用在作戰上,而是去嚇唬敵人的,這樣子怎麼能打勝仗呢?”斗伯比說完,沉思了一下,就進宮去見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應。楚王不相信,回到後宮將這件事告訴了寵妃鄧曼,鄧曼認為斗伯比的見解很對,應該派兵救援。楚王聽了,立即派大軍前去,希望能夠挽回局勢。但是,戰事已經發生,屈瑕因為輕敵而不設防,被羅國和盧國兩面夾攻,而一敗塗地,只好自殺謝罪。

 
+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6-26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趾高氣揚"之文化意蘊與歷史鏡鑒】

"趾高氣揚"一詞語出【左傳】【史記】,其形神兼備地勾勒出驕矜之態。考其本義,"趾高"者,足不履實;"氣揚"者,神失其守。二者相合,恰如【周易·繫辭】所謂"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實為君子所戒。

屈瑕之敗,頗具典型。此楚國王子初為莫敖,即因小勝而矜伐。【楚史檮杌】載其"勝絞而驕,視羅若草芥",終至羅役敗績,自縊荒谷。左丘明以"舉趾高,心不固"六字點破關竅——足踵之高揚,實乃心志之浮泛。此與【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之理暗合,更印證【道德經】"自伐者無功"之誡。

細察此語結構,尤見古人造字之精。"趾"從足從止,【說文】釋為"足所止也",本含節制之義,反用則成輕狂;"氣"者,【黃帝內經】謂"人之根本",揚則失其守。故王弼注【周易】有云:"居高而危,在於驕亢。"屈瑕之失,正在於違背【禮記】"足容重,手容恭"的修身要義。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三重警示:一者戒外貌之矜,如屈瑕"佩玉瓊琚"而內無實學;二者防得志之傲,觀公孫戍受劍而"色動"可知;三者察微漸之變,【韓非子·喻老】言"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驕矜之萌,常起於青萍之末。

昔孔子觀欹器而悟"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之理。"趾高氣揚"之為戒,非獨在形貌之譏,更在提醒世人:【論語】所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屈瑕遺事,實為千古明鏡,照見驕矜之害,而謙沖之德,終如【周易】謙卦所示:"君子有終"。
+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7-31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趾高氣揚"之文化意蘊與歷史鏡鑒】

"趾高氣揚"一詞,典出【左傳·桓公十三年】"舉趾高,心不固矣"與【史記·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其形神兼備地勾勒出驕矜之態。此成語以"足踵高舉"喻示形骸之傲,以"意氣飛揚"彰顯心神之滿,實為中華文化中批判驕躁之態的經典表述。

考其典故,楚將屈瑕之事尤具深意。這位楚武王之子初勝絞國即"舉趾高",次年征羅國時,斗伯比觀其"行趾高"而預判其敗,終致楚師覆沒、屈瑕自縊。此中深意,恰如【周易·繫辭】所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屈瑕之敗,非敗於敵軍,實敗於己心之驕盈。

細究其文化內涵,"趾高"與"氣揚"構成表里關係。【黃帝內經】有雲"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趾高為形之亢,氣揚為神之盪,二者相生,終致形神俱疲。此與道家"持滿戒盈"、儒家"溫良恭儉"的處世哲學形成鮮明對比。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正是對此類心態的深刻批判。

歷史長河中,此類教訓不勝枚舉。三國關羽"驕於士大夫"而失荊州,唐代安祿山"意氣驕恣"終釀禍亂,皆可視為"趾高氣揚"的負面典型。反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曾國藩"求闕齋"的處世之道,則彰顯中華文化對謙遜品格的推崇。

今人用此成語,當知其中蘊含的處世智慧。王陽明【傳習錄】云"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恰可作"趾高氣揚"的最佳註腳。在當代社會競爭中,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或許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具現實意義。屈瑕之鑑,實為千古明鏡,照見人性通病,更照見修身之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