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71|回覆: 1

[成語典故] 捫虱而談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8-29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捫虱而談】相關人物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捫虱而談】涵義

捫: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談着。形容談吐從容,無所畏忌。

【捫虱而談】出處

【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捫虱而談】辨析

【捫虱而談】讀音:mén shī ér tán

【捫虱而談】近義詞:捫虱而言、捫虱談兵

【捫虱而談】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

【捫虱而談】造句

1、一塊聊天的時候就捫虱而談,竟成了一種時尚。

2、中國人對魏晉風度一向艷羨,那種“捫虱而談”的風采,即是內心自由的一種外化。

3、晉朝時候,兩個官員相見,互相找到陽光下的好坐處,一邊商議公事,一邊袒開襟袍,“捫虱而談,旁如無人”,沒人覺得怪異。

4、當時王猛還沒遇到苻堅,正在大街上賣簸箕,也跑到軍營里求見,捫虱而談,令桓溫大為傾倒,許以高官,王猛卻告辭不就。

5、因為幾乎不洗澡和換衣服,衣服和身體髒了,便成了虱子的樂園,於是,“捫虱而談”就成了晉朝名士風度的一部分。

6、捫虱而談,當時竟傳為美事。

7、“紙上談兵”以亡身亡軍,“捫虱而談”以亡國,慘痛的歷史教訓,無不發人深省。

8、潘光旦對於自己在寢室門外方便被記過一事,不但絕不諱言,而且奔走相告——簡直抵得上魏晉人的捫虱而談

【捫虱而談】成語典故:

十六國時,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東南)人。他學識廣博,愛讀兵書,為人謹慎,嚴峻剛毅,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進入關中以後,王猛披着老百姓的衣服去見桓溫。一見面他就談論當時的天下大事,並把手插進衣服里摸虱子,好象身邊再沒有別人一樣。桓溫見王猛談吐舉止不同一般,便和他親切地交談起來,還賜給他車輛和馬匹。

當時,前秦皇帝符堅有志爭奪天下,聽說王猛很有才幹,便請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終於幫助符堅統一了北方。王猛於公元375年病死,終年50歲,據史書記載,他死後,“朝野蒼哭三日”。

【捫虱而談文言文】:

北海王猛,少好學,倜儻有大志,不屑細務,人皆輕之。猛悠然自得,隱居華陰。聞恆溫入關,披褐詣之,捫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

溫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將銳兵十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得,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里,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為知公心,所以不至。”溫嘿然無以應,徐曰:“江東無卿比也!”乃署猛軍謀祭酒。

【捫虱而談白話文】:

北海人王猛,從小好學,才能卓越,胸懷大志,不屑於瑣碎事務,人們都輕視他。王猛卻悠然自得,隱居於華陰。當他聽說桓溫入關後,便披着粗布衣服去拜訪他,邊摸着虱子邊談論當時的大事,旁若無人。

桓溫覺得他與眾不同,便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帥十萬精兵為百姓消滅殘存的寇賊,然而三秦的豪傑之士至今沒有人前來歸附,這是為什麼呢?”王猛說:“您不遠數千里,深入敵土,如今長安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橫渡灞水,百姓們不知道您的意圖,所以不來。”桓溫沉默不語,無以應答,過了一會兒說:“長江以南沒有人能和你相比!”於是就安排王猛暫任軍謀祭酒。

【捫虱而談】成語接龍:

捫虱而談→談不容口→口呆目瞪→瞪目哆口→口中雌黃→黃虀淡飯→飯坑酒囊→囊括四海→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海外奇談→談今論古→古稀之年→年頭月尾→尾生抱柱→柱天踏地→地網天羅→羅織罪名→名我固當→當之無愧→愧天怍人→人中龍虎→虎口扳須→鬚眉交白→白虹貫日→日月入懷→懷山襄陵→陵弱暴寡→寡信輕諾→諾諾連聲→聲動梁塵→塵羹塗飯→飯囊衣架→架屋迭床→床下安床→床上迭床→床笫之私→私鹽私醋→醋海翻波→波譎雲詭→詭變多端→端本澄源→源源不絕→絕世佳人→人生朝露→露己揚才→才薄智淺→淺斟低唱→唱籌量沙→沙鷗翔集→集思廣議→議不反顧→顧復之恩→恩若再生→生吞活奪→奪其談經→經國大業→業精於勤→勤能補拙→拙嘴笨舌→舌戰群儒→儒雅風流→流風回雪→雪上加霜→霜凋夏綠→綠林強盜→盜鐘掩耳→耳軟心活→活眼現報→報應不爽→爽然自失→失驚打怪→怪雨盲風→風情月思→思深憂遠→遠走高飛→飛鷹走馬→馬首是瞻→瞻前忽後→後台老板

儁雄 發表於 2025-5-13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捫虱而談"的文化意蘊與歷史啟示】

"捫虱而談"作為魏晉風度的典型意象,其文化內涵遠超出字面所示。王猛見桓溫時"被褐捫虱"的典故(【晉書·王猛傳】),實為魏晉名士突破禮法約束的精神表徵。考其源流,此風肇始於正始,盛行於永嘉,至東晉而蔚為大觀,與當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學思潮密不可分。

從文化符號學視角觀之,"捫虱"行為具有三重象徵:其一,以身體性的自然狀態對抗世俗禮法,正如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所標舉的"不喜俗人"姿態;其二,通過非常規舉止彰顯個體獨特性,王猛在桓溫軍帳中的表現,恰似阮籍青白眼的翻版;其三,形成特殊的交際儀式,如同"清談"需執麈尾,"捫虱"成為名士交往的身份標識。葛洪【抱朴子·刺驕】雖斥此風為"誕慢",卻反證其影響之巨。

歷史地看,此現象折射出特殊時代的文化焦慮。漢末黨錮之禍後,士人群體對政治參與產生深度懷疑,轉而追求精神超越。王猛初不仕桓溫而終佐苻堅的選擇,揭示出表面放達下的現實關懷。正如陳寅恪所言:"清談前期為政治態度之表達,後期轉化為文化趣味。"(【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係】)

當代重審這一文化現象,當避免兩種偏頗:或簡單視之為文人放誕,或過度美化為精神自由。實則其中包含着士人階層在亂世中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創造。王猛"捫虱"而不廢事功的實踐,恰為魏晉風度注入積極內涵,這或許是其能突破"亡國"批評(如引文第7條所示)而流傳千古的深層原因。

要之,"捫虱而談"作為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在行為本身,而在其所彰顯的"外化自然,內守剛毅"的精神品格。這種將個體性情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的智慧,對今人思考知識分子立身處世之道,仍具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