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543|回覆: 2

[醫藥臨床] 談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

[複製鏈接]
+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7-1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溫病條辨】『三仁湯方: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朴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書中並沒有對三仁湯做詳細方解,只是指出『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

    當代方書對本方的解讀,多從以藥解方的角度,認為本方有『宣上暢中滲下』之功。如秦伯未在【謙齋醫學講稿】中指出:『三仁湯為濕溫證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氣,以開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溫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滲濕熱,以利其下。雖然三焦兼顧,其實偏重中焦。』陳潮祖在【中醫治法與方劑】一書中也說:『方中杏仁辛開苦降,開肺氣,啟上閘;蔻仁芳香化濁,與厚朴、半夏同用燥濕化濁之力頗強;苡仁、滑石、通草皆甘淡滲濕之品,使濕邪從下而去;用竹葉、滑石略事清熱,數藥合用,則辛開肺氣於上,甘淡滲濕於下,芳化燥濕於中。』

    上述方解似無不通之處,臨床使用三仁湯也確有開上、暢中、滲下之功。但,有一個問題必須面對,就是創立『三焦辨證學說』的吳鞠通為什麼要把本方證置於『上焦篇』而不是『中焦篇』呢?並且明確指出本方的主要功效是『輕開上焦肺氣』?當然,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絕不是無意或者筆誤。

    細讀原文,在本方證論述中,有這樣一句話:『(濕溫)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中焦病最多,詳見中焦篇。』細讀『中焦篇』的『濕溫』病內容,人參瀉心湯方證中有『此邪已內陷,其勢不能還表,法用通降,從里治也』的論述。讀及此,我們可以明白,三仁湯所治證為邪在上焦之表,如邪入中焦之里,則當治以『通降』之法。當然,『三焦均受病者,則用分消』尚有『邪從上焦來,還使上焦去』一法。

    這樣,我們就明白吳鞠通把三仁湯置於『上焦篇』的用意和苦心。濕氣瀰漫,閉阻陽氣,病位偏於肺表,治療重在輕開宣化。主要病邪為『濕』,治療目的為祛『濕』。治療手段為『氣化』,通過『氣化』以達『濕化』。而反過來,諸症表現為『氣不化』,『氣不化』的原因為『濕不化』。三仁湯是通過『氣化則濕亦化』來治療『濕溫』的,而最終達到的治療效果是『濕化氣亦化』。

    讀【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見吳鞠通醫案:『又前日左關獨浮而弦,系少陽頭痛,因暑而發。用清膽絡法。茲左關巳平其半,但緩甚。舌苔白厚而滑,胸中痞悶,暑中之熱已解,而濕尚存也。議先宣上焦氣分之濕:生薏仁、飛滑石、藿香梗、杏仁泥、半夏、廣鬱金、旋覆花、廣皮、白通草、茯苓皮、白蔻仁。』很明顯,本案用方為三仁湯加減方,案中治法為『宣上焦氣分之濕』。

    這時,筆者想到了後世的那句名言:『濕熱治肺,千古不易。』(這裡的『肺』,不是『脾』之筆誤)。

    我們可以再一次體會到溫病學家用藥的輕靈自有他輕靈的妙處。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
懋松 發表於 2025-6-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之奧義

【溫病條辨】所載三仁湯,乃吳鞠通治療濕溫初起之要方。其組方精妙,以杏仁、白蔻仁、生薏仁為君,佐以滑石、通草、竹葉、厚朴、半夏,共奏『輕開上焦肺氣』之功。然吳氏將此方列於『上焦篇』,而當代醫家多從『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立論,二者看似矛盾,實則暗藏深意。

一、三仁湯之方義辨析
秦伯未、陳潮祖諸賢解方,皆以藥物歸經為據:杏仁宣肺啟上焦,蔻朴夏燥化中焦,苡滑通滲利下焦。此解固然通達,然未能盡顯吳氏本旨。蓋濕溫初起,邪客上焦肺衛,病位雖涉三焦,然病機關鍵在『肺氣不宣』。吳氏明言:『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此一語道破三仁湯之核心——非單純分消三焦,乃以『開肺氣』為樞機,使氣行濕化,三焦自通。

二、三焦辨證與病位之辨
吳氏將三仁湯置於『上焦篇』,實因濕溫初起,邪從口鼻而入,先犯肺衛。其證雖見胸悶、苔白膩等中焦濕阻之象,然病勢未深,邪尚在表。若濕邪內陷中焦,則需『通降從里』(如人參瀉心湯);若三焦俱病,方用分消。三仁湯所治,正是『邪在上焦之表』的輕淺階段,故以輕清宣透為法,使邪從肺衛外解。此即『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體現。

三、『氣化濕化』之玄機
濕為陰邪,易阻氣機。肺主氣,司宣降,氣滯則濕凝,濕凝則氣愈滯。三仁湯之妙,在於以杏仁輕宣肺氣,恢復其『通調水道』之職;輔以蔻仁、半夏醒脾化濕,薏仁、滑石導濕下行。全方看似三焦並調,實則以『開肺』為君,使氣機一轉,濕濁自散。此即【內經】『提壺揭蓋』之理——上竅開則下竅自通,非獨利水,亦為化濕之要訣。

四、吳氏醫案佐證
觀【清代名醫醫案精華】所載吳鞠通治案,其用三仁湯多針對『舌白痞悶、脈緩』之證,此乃濕郁上焦,氣機不展之象。若熱重於濕,或邪入中焦,則轉方黃芩滑石湯、茯苓皮湯等。可見吳氏用三仁湯,必審病位在上,濕未化熱,方投此輕靈之劑。

結語
三仁湯之精義,非在『三焦分消』之粗解,而在『輕開肺氣』之微旨。吳氏將其列於上焦篇,正是強調濕溫初起『從肺論治』之要。後世囿於藥物歸經,反失其本。臨證當知:治濕必調氣,調氣首重肺。肺氣一宣,如霧露溉,濕濁自消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緊扣吳鞠通原旨,結合三焦辨證理論,揭示三仁湯『輕開上焦』之核心機制,並引醫案佐證。行文力求簡潔,避免冗解,以符『專業文風』之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