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5|回覆: 2

[中醫理論] 【內經】所論傷寒的證候及特點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6-18 2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傷寒的含義有二:一是【素問•熱論】謂『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明確指出『傷寒』為外感熱病之總稱,此即後世所稱之『廣義傷寒』。【難經•五十八難】亦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何以把外感熱病總稱為傷寒?後世醫家曾作過論證。

    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九】說:『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傷寒大白•陳序】又說:『然六氣皆足以傷人,而寒之入人為最毒,人之受之者為最酷。』這種認識,是從寒邪毒厲的特性而言。又陳修園【醫學三字經】說:『太陽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經,凡病自外來者,皆謂傷寒,非寒熱之變也。』這種認識,又是從外感病位而言。

    二是【素問•熱論】云:『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素問•水熱穴論】又云『人傷於寒而傳為熱。』其所謂『傷於寒』,是指人被寒邪所傷,此即外感寒邪之『傷寒』,後世稱之為『狹義傷寒』。仲景【傷寒論•太陽篇】所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即狹義傷寒之謂。

    【內經】論傷寒病證,以【素問•熱論】為專篇,討論了六經分證、兩感於寒證及熱遺、食復等。此外,【內經】還提出了中寒、寒慄等證。

    六經分證 【熱論】云:『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原本作「主骨」),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熱論】所述六經病證,都是指的傷於寒邪發病,然其證候又是以熱證、實證為主,而且主要是經脈病證。諸如太陽之『頭項痛,腰脊強』;陽明之『目痛而鼻干』;少陽之『胸脅痛而耳聾』;太陰之『嗌干』;少陰之『舌干』;厥陰之『囊縮』,皆明顯體現了經脈辨證的特點。

    張仲景的【傷寒論】則以此為基礎,並作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他將【熱論】所指六經的熱證、實證,推衍為三陽經屬表證、熱證、實證;三陰經為里證、虛證、寒證。並將【熱論】所指的經脈病證推衍為六經所屬臟腑的臟腑、經脈病證。

    兩感於寒證 所謂『兩感於寒』,指陰陽表里兩經同時感受寒邪。【熱論】云:『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兩感於寒屬危重病證,以其表里俱病,邪盛正衰。

    故高士宗說:『其兩感於寒而病者,陽脈受寒,陰脈亦受寒,陰陽俱受,腑臟俱傷。故必不免於死。』如果出現神志昏迷,飲食不入,則可預知死期。如高士宗所說:『三陽以胃氣為本,三陰以神氣為先,水漿不入,胃氣絕矣;不知人,神氣亡矣。』(均見【素問直解】)

    熱遺、食復 指餘熱不清病證。食復,謂因食而導致熱病復發。【熱論】云:『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外感熱病熱邪未盡之時勉強進食,則餘熱之邪與強食谷氣之熱相合,出現餘熱不清的情況。楊上善【太素】註:『遺,余也,大氣雖去,猶有殘熱在臟腑之內外,因多食,以谷氣熱與故熱相薄,重發熱病,名曰餘熱病也。』

    不僅如此,外感熱病熱邪未盡時也不可食肉,以『肥者令人內熱』,食肉則可導致熱病復發。故【熱論】明確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這是外感熱病在飲食護理中的一條重要理論。

    中寒 【素問•調經論】云:『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中寒是指寒邪積於胸腹而出現的寒證。由於陰寒之氣厥逆,或感受外寒,或飲食寒涼,導致陽衰陰盛,寒氣獨留於中,成為中寒證。

    寒慄 【素問•調經論】云:『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靈樞•口問】又云:『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寒慄為外感寒邪常見症狀之一,馬蒔【素問注證發微】說:『寒氣獨留於外,故寒而且栗也,此外感之證也。』由於寒為陰邪,寒盛則傷陽,張景岳所謂『寒氣在外,阻遏陽道,故上焦不通,衛氣不溫於表,而寒氣獨留,乃為寒慄』。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6-3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傷寒理論發微及仲景學術之承啟

一、傷寒名義考辨
【內經】所論傷寒,實為中醫外感病理論之基石。其概念有廣狹二義:
1. 廣義傷寒:源自【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此說以寒邪為外感病之代稱。【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之論,更將中風、濕溫等悉歸於傷寒門下。考其緣由,歷代醫家持論有二:
寒性殺厲說(【千金要方】):強調寒為冬令主氣,其性凜冽,傷人最甚
太陽主表說(陳修園):從太陽經司一身之表立論,凡外邪入侵首犯太陽,故統稱傷寒

2. 狹義傷寒:特指寒邪直中之證,【素問】"人傷於寒而傳為熱"即此義。仲景【傷寒論】太陽篇所述"脈陰陽俱緊"之證,正合此旨,與廣義傷寒有範疇之別。

二、【內經】傷寒證候體系析要
(一)六經分證體系
【熱論】構建的六經傳變模型,實開經絡辨證之先河:
太陽階段:頭項腰脊症狀顯着,體現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特點
陽明階段:身熱鼻干不得臥,反映陽明經多氣多血之性
少陽階段:胸脅耳聾之候,契合少陽樞機不利特徵
三陰經證雖言"滿""干""縮",然皆屬經脈所過之實證熱象,與仲景後期所論三陰虛寒有本質差異

(二)兩感於寒證
此乃【內經】特殊傳變理論,指互為表里的陰陽兩經同時受邪(如太陽少陰同病),其病勢兇險,預後不良,為後世"直中""合病"理論之濫觴。

三、仲景學術之創造性轉化
張仲景在【內經】基礎上實現三大突破:
1. 病性拓展:將六經純熱實證發展為三陽多實熱、三陰多虛寒的辨證體系
2. 病位深化:從單純經絡辨證提升至臟腑-經絡複合辨證
3. 治法體系化:建立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對應框架

四、理論啟示
1. 【內經】傷寒理論實為"病機模型"而非固定證候,其價值在於確立外感病傳變規律
2. 仲景學術之偉大,在於將【內經】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臨床辨證體系
3. 後世溫病學派"伏邪""新感"之說,實為對【內經】傷寒理論的補充與發展

要之,【內經】傷寒學說猶如活水之源,仲景掘之成渠,後世擴之成網,共同構建了中醫外感病學的宏偉大廈。學者當明其源流,知其演變,方能臨證通變而不失其宗。

(全文798字)
宋頁 發表於 2025-6-10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內經】傷寒理論發微及仲景學術之承啟

【素問·熱論】開篇明義:『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此語實為外感熱病辨證論治之總綱。考『傷寒』一詞,在【內經】體系中實具廣狹二義:廣義者,乃六淫外邪致熱病之統稱;狹義者,特指寒邪直中之表寒證。二者雖同源而異流,共同構成中醫外感病學之理論基石。

一、傷寒名義考辨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之說,實為廣義傷寒之典型註腳。細究其理,寒邪之所以能統攝諸邪,蓋因『寒為陰邪,其性收引』(【素問·舉痛論】),最易傷陽,且具『殺厲之氣』(【千金要方】)。陳修園從太陽經主表、司寒水之經立論,揭示外邪入侵首犯太陽之機,此說與【靈樞·營衛生會】『衛氣晝行於陽』理論相呼應,誠為的論。

至若狹義傷寒,【傷寒論·太陽篇】所述『脈陰陽俱緊』之證,正是對【素問·熱論】『人傷於寒則為病熱』的臨床詮釋。值得注意的是,【內經】雖言『傳為熱』,然其病機本質仍是寒邪束表,陽郁化熱,此即後世『寒包火』證之雛形。

二、六經辨證體系鈎玄
【熱論】六經傳變之說,實開經絡辨證之先河。其所述太陽頭項痛、陽明目痛鼻干、少陽胸脅痛等證候群,皆緊扣經脈循行路線。然需明辨者,【內經】六經證候純為熱證,與仲景三陰三陽寒熱虛實錯雜之格局迥異。

仲景之突破在於:
1. 病機層面:將單純經脈證候拓展為臟腑-經絡複合病機,如太陰病之『腹滿而吐』較【內經】『嗌干』更顯脾臟功能失常;
2. 證候層面:確立三陰病虛寒證治,補【內經】之未備,如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之陽虛證;
3. 治法層面:創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使六經理論具可操作性。

三、兩感於寒證的特殊意義
【熱論】『兩感』之說,揭示表里同病之危重證候。臨床所見太陽少陰同病之『大熱煩渴、脈沉細』,正是對這一理論的驗證。仲景雖未明言兩感,然其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治,實暗合兩感治法,此乃『述而不作』之典範。

要之,【內經】傷寒理論如渾金璞玉,仲景則切磋琢磨而成大器。二者一脈相承而又各擅勝場,共同鑄就中醫外感病學之雙璧。明乎此,則知讀【傷寒論】不可不知【內經】,習【內經】不可不參【傷寒】,此乃中醫學術傳承之要義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