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3|回覆: 2

[詩詞賞析] 親切的唐詩唐代詩歌的日常生活功能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5-27 15: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編者按

    上世紀中國以西方近代的文學觀念詮釋中國文學,將文學的功能定於『審美』一途,中國的文學便如陳獨秀【答沈藻墀】所說,『只有詩、詞、小說、戲(無韻者)、曲(有韻者,傳奇亦在此內)五種』。但從漢賦、唐詩、明清文人小說看,它們和那些實用文體一樣,同樣被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存在着眾多的實用功能。這一點,確定了中國文學生活行為經驗的性質,帶來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繁榮。當文學廣泛用於社會生活,成為一種生活的必需時,文學才有了眾多的作者和接受者;文學才受到社會普遍的喜愛,有了它的繁榮。把握古代文學功能的多樣化,不僅對我們理解中國文學的本質和研究它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文學被冷落的今天,對繁榮文學的創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標誌之一,就是唐詩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功能達到極致。

上層社會,墨客文人和三教九流各有其日常生活。但不管何種人群,其日常生活均能亦均在唐詩中有所表現,題材覆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至政治外交,小至起居飲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着重要功能。舉其大者,應有四個方面。

紀事遣興,是唐詩在日常生活中的常態功能。這本是文人生活的常態。唐人用詩歌來表達思想,紀錄生活並自我抒情。如果一個詩人的傳世作品較多,後人便可以從其作品入手,復原其生活軌跡之大概。原因就在於唐人寫詩,類同後人的日記,是日常生活的詩歌呈現。看看詩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過故人莊】【登鸛雀樓】【早發白帝城】【北征】【泊秦淮】,就知道詩人登某樓,渡某江,去何鄉,往某州。這在唐前不多,而唐代則十分普通了。記事寫景中,少不了言志抒情。杜甫感嘆『遣興莫過詩』,道出的是古代詩人的日常生活狀態和寫作常態。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主要通過詩歌得以表現,是後世讀者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最可靠的途徑。這些詩篇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靜夜思】【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春望】【旅夜書懷】【秋詞】【金陵懷古】……都不外紀事加遣興,綜合而成其自傳性特質,成為研究詩人思想的重要資料。

以詩代簡,是唐詩的另一重要功能。唐人科考,宦遊,從軍,常年奔走在外,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繫,只有鴻雁傳書。唐代的書簡中不乏散文名篇,但更多的時候是以詩代簡,用以表達親情友誼和展示才華。詩簡的量和質都大大超過文。唐詩中題為『寄某某』『呈某某』的,多是以詩代簡之作。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無一不是深情之作。杜甫【又呈吳郎】是親戚間的通信,但話題卻是如何幫助『堂前撲棗』之『無食無兒一婦人』,流露出深厚的民胞物與情懷。詩簡寫給家人的會更多一些溫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是以詩代簡抒寫恩愛夫妻相思之情的千古絕唱。

社交應酬,是作為社會的人尤其是文人官員的必須。唐詩的社交應酬功能在唐代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且因時因地因人而形式多樣。官場上的才能展示,朋友間的送往迎來,複雜政治中的巧妙應對,科舉場中的自我推銷,把詩歌的社交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社交中最隆重的場合,無過於君臣唱和。唐朝帝王時有雅興,或朝堂御製,或賜宴賦得,百官就得唱和。『奉和聖制』這類詩作,凡朝廷近臣,差不多都有寫作。賀知章現存作品二十餘首,奉和聖制之作幾近一半。其名篇【回鄉偶書】婦孺皆知。而與詩相關的,是他告老還鄉前的盛大歡送儀式上,玄宗制詩相贈,太子李亨率百官送行,如此規格,眾人豈能不賦詩相送?這或許創下了中國歷史上送別賦詩的紀錄。

更有皇帝興起,不僅要百官賦詩,還要現場一決高下,筐篚示恩。『武后游洛南龍門,詔從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後賜錦袍,之問俄頃獻,後覽之嗟賞,更奪袍以賜。』(【新唐書】卷二百二)皇帝有詔,不能交白卷。這類『奉旨填詞』,往往因為時空和限題等因素形成的特殊語境,少有佳作,但這又是作者洋溢才華機智和表現文思敏捷的好機會。唐代對文人和官員的基本寫作要求,就是能即席賦詩。或許,送行必有詩,聰明人事先可打好腹稿。但如太子李亨要臨時確定某題某韻,就難捉刀代筆。寫不好便是水平問題,水平太低,高下立現。不寫,更無理由,這等於直接宣布自己無文化。在唐朝,官員無文化並不能引以為自豪。

詩人的應酬更是離不了詩。文人與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同,在於文化活動的日常化。在唐代,唱和為詩人的日常生活。筆者粗略統計,杜甫1400餘首詩中,贈、酬、和、答、寄、呈、送、別、簡以及陪人游、宴、題詩的作品超過500首。李白900餘首詩中,同類作品過半(470餘首)。沈佺期存詩160首,同類作品80餘首。孟郊400餘首詩中,同類作品210首。韓愈410餘首詩,同類作品過半。這說明,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應酬功能的詩歌寫作,是不可或缺的。沒有詩歌應酬,很難想象唐詩的豐富性,更難想象眾多流芳百世嘉惠萬代的詩篇問世。

在一些特殊社交場合,詩歌還可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委婉地表達堅定,藝術地展示拒絕。張籍的【節婦吟】,就通過比興雙關的藝術手法,將一樁涉及政治選邊的麻煩事輕鬆化解。不了解背景的讀者,可視此詩為情詩:一個已婚女子婉拒『君知妾有夫』的『痴情者』的『忠貞不二』的故事。作者用『一女不嫁二夫』婚戀觀於表層意義與隱含意義的分合自如——合則雙美,分亦無傷,來含蓄、堅定地表達『一臣不事二主』的政治態度,避免直接拒絕惹惱權貴,從而化解一場『危機』。這將複雜的政治鬥爭藝術化,在表達拒絕的時候,還能維護着雙方的面子和尊嚴,應是詩歌發揮其特殊功能所能達到的至高境界吧。

唐詩成熟的標誌有很多要素和節點,或許,人們熟練地玩寫詩遊戲,是標誌性事件。風行於唐代的聯句詩,是典型的文字遊戲,最能說明唐詩在日常生活中具備的遊戲娛樂功能。

【全唐詩】第788卷至794卷收的全是聯句詩。李白、杜甫、顏真卿、顧況、皎然、陸羽、劉禹錫、白居易、張籍、李紳、韓愈、孟郊、杜牧、段成式、陸龜蒙、皮日休等許多詩人都有聯句之作。顏真卿【登峴山觀李左相石尊聯句】有皎然、陸羽等28人參加,每人二句,寫成一首五言五十六韻排律,是作者最多的一首聯句。篇幅最長的則是韓愈與孟郊的【城南聯句】,長達154韻,308句,1540字。【城南聯句】不僅篇制宏大,在聯句的接法上也更新穎出奇。此前的聯句,或一人一句二句,或四句,每人在自己的空間裡總可儘量表達一種較完整的意思。而【城南聯句】是孟郊先作第一句,韓愈作第二、三句,孟郊再作四、五句。韓愈最後結句只寫一個單句。詩人不能在兩句之間形成對偶,而必須是跨句對,即先去適應他人寫的上句(出句),根據其意思完成一個對偶句的下句(對句),使之句意完整,再寫出下一個對偶句的出句,讓對方來完成對句。在挑戰——應戰後立即向對方挑戰,其難度大大超過了一般的聯句,對作者的才華、功力都是一種考驗,頗有圍棋之風。

快樂原則應是文字遊戲聯句詩的創作目的。這類寫作,其愉快顯然在過程本身,雖然競賽的意味明顯,但總體還是閒適心境的表現。有意思的是,聯句出自眾人之手,但並不是集體創作。聯句的每一句都必須標明作者,不是展示團體的智慧,而是要表現個體的才華;不是文責自負,而是文才比高。其讓後人嘆為觀止的寫作實踐,表現了唐代詩人逞才式的娛樂方式,也意味着文人把詩體的表現力,開掘到了極致。

唐詩的娛樂功能,還與唐詩在當時發達的音樂中過渡性地充當入樂演唱的歌詞有關。詞在早期,作為詩餘,不是文人着力創作的文體。能入樂演唱的歌詞,在當時是稀有資源。人們只好直接在絕句里選用或在長詩中截取幾句作為歌詞。誰的絕句或詩句被選取或改編傳唱,意味着其作品流播四方,聲名廣遠。『旗亭畫壁』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原因就在於此。被入選的詩,快樂了聽眾,也讓作者成就感滿滿。有意思的是,李白的【清平調】【將進酒】、李賀的【苦晝短】等若干唐詩在當下被重新編曲或改編入樂,在千年後的日常生活中繼續發揮着娛樂功能。

唐詩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種功能,為唐詩的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想想後世,除非是政治的特殊需要,某種文藝樣式可以全面介入人們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唐詩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種功能的發揮,卻是一種自覺選擇和詩意的選擇。這是詩歌在一個時代的殊遇,由此造就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

唐詩讓後世的讀者感到親切,正在於其作品詩意地全方位和多功能地表現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讓後世的人們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能時時體味感受其審美體驗,在感嘆其奇思妙想優美雅致的同時,也對當下的生活增加了熱愛和珍惜。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

並船 發表於 2025-4-4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唐詩之用:日常生活中的詩意棲居

編者按語頗具慧眼,道出了中國文學研究中長期被忽視的重要維度。唐詩之偉大,不僅在於其藝術成就,更在於其深入唐人骨髓的日常生活功能。這種"用"與"美"的完美統一,恰是中國文學最本質的特徵。

唐人生活處處有詩。登高必賦,臨別必吟,宴集必詠,乃至公務往來、友朋酬酢,皆以詩為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非僅為藝術創作,實乃送別時的真情告白;孟浩然【過故人莊】不單是田園佳作,更是記錄友情的生動信札。唐人將詩歌化為生活本身,使日常生活詩化,這種雙向互動造就了唐詩的獨特魅力。

以詩代簡尤為唐人之創舉。在交通不便的唐代,詩歌成為最優雅的通訊方式。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以詩代柬,既表情誼,又展才思;元稹與白居易的唱和之作,更是書信往來的詩化呈現。這些詩簡往往比普通書信更見真情,蓋因詩歌的凝練特性,迫使作者將最深沉的情感濃縮於數十字中。

紀事遣興更是唐人生活常態。杜甫"三吏""三別"堪稱安史之亂的詩史;李白【早發白帝城】記錄其流放夜郎遇赦的狂喜;王維輞川諸作,則是其隱居生活的詩意寫照。唐人用詩歌寫日記,後人得以通過這些詩篇,復原千年前的生活圖景與心靈軌跡。

唐詩的實用功能與其藝術成就相輔相成。正因為詩歌深入日常生活,才激發了整個社會的創作熱情;而廣泛的社會參與,又促進了詩歌藝術的精進。這種良性循環,使唐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難以逾越的高峰。

今人研究唐詩,若僅從純文學角度着眼,恐難窺其全貌。唯有理解唐詩作為生活方式的本質,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在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重審唐詩的生活功能,或許能為我們重振文脈提供有益啟示。
ldk8 發表於 2025-4-15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唐代詩歌的日常生活功能及其當代啟示

編者按語頗具卓見地指出了中國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作為國學研究者,筆者以為,唐詩的日常生活功能實為中國文學"體用不二"傳統的典範體現。這種文學與生活的交融關係,在唐代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從文學本體論角度觀之,唐詩的日常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紀事功能。唐人將詩歌作為生活實錄,如王維【輞川集】二十首,每首皆標註具體地點,構成完整的空間敘事。這種"以詩證史"的傳統,使詩歌成為唐人生活的"動態檔案"。

其次是交際功能。唐代"詩簡"的盛行,形成了獨特的文人交際範式。白居易與元稹的唱和詩集【元白往還集】存詩百餘首,杜甫【月夜憶舍弟】等作品,都展現了詩歌作為情感載體的實用價值。這種"詩可以群"的功能,使文學成為維繫社會關係的紐帶。

最重要的是抒情功能。唐人將詩歌視為心靈棲居之所,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直抒胸臆,李商隱"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婉轉寄託,都體現了詩歌作為精神家園的本質屬性。

當代文學創作可從中獲得重要啟示:首先,文學的生命力在於與生活的深度融合。唐詩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仍具感染力,正因其紮根於真實的人生體驗。其次,文學價值的多元性值得重視。當下文學創作不應局限於單一審美維度,而應恢復其紀事、交際、抒情等多重功能。

筆者建議,當代文學創作可嘗試重建"生活詩學"傳統。如借鑑唐詩"即事名篇"的創作方式,鼓勵作家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性;恢復文人雅集的傳統,使文學重新成為人際交往的媒介;重視文學的療愈功能,讓創作成為現代人安頓心靈的重要方式。

唐詩的日常生活智慧告訴我們:真正的文學經典,從來不是高懸於生活之上的裝飾品,而是融入血脈的生活本身。這種文學與生活的辯證關係,正是中國文學最珍貴的傳統,也是最值得當代文學繼承的精神遺產。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