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52|回覆: 5

[醫藥臨床] 論『粗守形,上守神』

[複製鏈接]
是飛 發表於 2016-3-6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粗上之分——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粗工常常拘於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超越守形之粗,則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形神之辨——形與神俱的整體恆動:形神同治、心身並調,形神理論為我們呈現出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中醫的傳承也需要『上守神』、不離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離。

    【內經】『先立針經』,以針道靈巧,樞機玄奧,得名【靈樞】。首卷首篇【九針十二原】開宗明義:『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針之要道,精微難及。粗工重形質,只看到皮肉筋骨臟腑器官等形跡,局限於治療『人的病』;上工重氣化,注重尋察神機的異常,而能整體調和『病的人』。務必『守神』而刺,不可像粗工那樣止於『守形』。雖言用針之道,其實諸治皆然。啟發我們進一步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真正領會中醫經典的精髓,更好地從事中醫藥臨床實踐,並拓展於養生治未病等領域。

【粗上之分 技進乎道的兩種境界】

    『粗』者,粗淺,粗略,粗疏也。從看得着、摸得到的客觀存在等淺層次的認識上初步取得『形』的概念。『上』者,高也,形而上也。能透過千變萬化的現象,抽象概括出疾病發生發展的本質,在深層次的認識上達到高級水平。粗與上是相對而言。從『粗守形』到『上守神』,是由表探里、由淺入深、察近知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認識過程。

    考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九針要解】中『上守神』作『工守神』。粗與上,又是粗工與上工的對比。上工善於『隨變而調氣』。粗工往往昧於『同氣異形』『不知浮沉離合之道』。『粗守形,上守神』與下文中的『粗守關,上守機』宜作互文看。關者,弓弩,機關,關竅,機巧,喻經穴、針具。機者,弩牙,扳機,樞要,關鍵,喻針法,時機。粗工常常拘於局部、形跡、技術、器具,上工猶能關注整體、神機、戰略、靈悟,境界上下立判。

    形是基礎的、外在的、表象的、具體的、直觀的,『神』則是本質的、內在的、抽象的、隱含的。形是形而下的器,神是形而上的道。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誇飾】云:『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形器易寫,壯辭可得喻其真。』【內經】特別強調神的作用:『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謂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本來髒氣清靈,自當隨撥隨應。功不應、病不愈者,是因為嗜欲無窮,憂患不止,精神不進,志意不治,形弊血盡、精壞神去,即所謂『神不使也』。

    九方皋相馬,妙在『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列子·說符】)。齊白石畫蝦,十年能得其形似,又十年能得其神似,幾十年始得其神。行醫莫不如此。超越了守形之粗,取法乎上,那麼,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我們方能精益求精,止於至善。

【形神之辨 形與神俱的整體恆動】

    【說文】:『形,象形也。』『形』的本義,當為容貌,引申為形體、形狀、聲音、表現。【內經】中的形,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凡事物變化之狀難以形容、言不能盡意者,即為『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醫者,意也。中醫需要直覺,貴有悟性。神就是能在無聲無臭無象之中,獨悟獨見獨明的高級智慧。髒氣法時、四氣調神,將人體之神融入到了天地之道的時空生化之中。

    【內經】將腧穴稱作『節』『會』『原』『絡』『俞』『溪』『谷』等,形象地闡明了腧穴的特徵,人體之神氣正是由此輸注、聚集、留止、遊行、出入。例如『節』,『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不能將腧穴僅僅看作皮肉筋骨局部的形質。守神即是守機、守氣。【靈樞·小針解】曰:『上守機者,知守氣也。……針以得氣,密意守氣勿失也。』守神才能掌握主動,抓住先機,才能治未病,真正做到守形。

    道教『三神學說』論及『元神』(不神)、『識神』(思慮神)和『欲神』,中醫之『神』也體現出這三個不同的層次。『元神』系稟受於天、自然虛靈;『識神』為後天移染、汩沒情識之中;『欲神』為食、色、性之類的慾念。後二者均可干擾、掩蓋、屏蔽『元神』。佛學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當近於『識神』『欲神』,而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則近於『元神』。【素問·脈要精微論篇】曰:『頭者,精明之府。』李時珍【本草綱目·二十四卷】『辛夷』條下提出:『腦為元神之府』,將元神引入中醫理論。張錫純進一步闡明:『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蓋用識神則工夫落於後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着跡象之弊。』(【醫學衷中參西錄·論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小兒本以元神為主,識神為次,欲神極少。隨着環境之變,心理行為疾病呈增多趨勢。試舉案例:馮某,男,10歲,2015年4月20日初診。反覆咳嗽半年,外院診為咳嗽變異型哮喘,予西藥抗生素、激素、抗過敏、支氣管擴張劑均告罔效,噴吸、打針、掛水均無濟於事,迭進中藥宣肺、肅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之劑,一無所獲。聞其咳聲,略顯誇張,『吭吭』『啊啊』 『喔喔』幾乎不停。切脈,弦數。察舌,質紅。凝神,靜思。忽見偶有眨眼,細詢,時有情緒不寧,喜嘆氣、握拳,家長以為調皮,不以為意。又問得睡眠中不咳,每逢考試咳劇。恍然大悟:多發性抽動症。咳嗽是假象,抽動才是實質。錢鍾書說:『能察事象之微,識尋常所忽,斯所以為「神」。』(【管錐編·周易正義】)仲景謂『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傷寒論】)。捕捉特徵性的四診資料,是得以正確診斷的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風勝則動』,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肝風內動恰是其病機,施以平肝潛陽之劑,方選天麻鈎藤飲加減。藥用:天麻10克,鈎藤10克,生石決明10克,菊花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陳皮6克,僵蠶10克,射干10克,生白芍15克,甘草6克。囑家長避免過度關注,不要一聽咳嗽就厭惡、訓斥,注意心理疏導,轉移注意力,讓孩子放鬆心情,消除恐懼。治療一周,即奏顯效。守方月余,諸症悉除。粗守形,見咳治咳,寸功未建;上守機,不治咳而咳自止。此病昔為罕見,今為常見。久治不愈甚至症狀愈演愈烈的原因,除了誤診誤治外,還當責之忽視了形神同治、心身並調,忽視了治其識神、復其元神,忽視了家庭、教育、心理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形神既對立又統一。形與神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無形神不附,無神形不生。養生當心身並重,形神共養,不可偏廢。神能馭形,形恃神以立,神旺則形壯;積精全神,神須形而存,形壯則神旺。形與神在病理上互為影響,形神失和則是疾病狀態。通過調形可以治神,通過調神亦可以治形。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通過天地之道即神的作用,成為了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形神理論,把結構與功能、微觀與宏觀、局部與整體、個體與系統、機體與環境統一起來,形成了中醫學的整體恆動觀,也為我們呈現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模式。

【尋回元神 堅守中醫的原創思維】

    中西醫學分別從不同角度, 運用不同思維方式,對健康及疾病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和技術體系。西學東漸,中西方文化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激烈碰撞。隨着現代化的進程和西醫的迅速傳播與昌明,傳統中醫失去了適宜的文化土壤,接受了現代科學教育而難以理解中醫思維的特質,日新月異的診斷設備與治療技術,讓中醫臨床人員迷失了自身的原創思維。中醫學術發生了異化、西化,中醫臨床發生了弱化、邊緣化。千百年來,中醫從重心的變、分工的變、診斷的變、用藥的變、方劑的變、治療手段增加與療效提高, 一步步在『變』的運動中走來。但是,千變萬變,中醫經典的精神不能變, 因為離宗即刻消亡。

    髒象學說是中醫原創思維之一。象者,形象、表象、想象、取類比象,泛指一切可見的或可感知的現象與徵象。髒象即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外在表現。象的表層是『形』,尋象以觀意;象的深層是『神』, 得意而忘象。徒知藏有形之物之形髒,而不知藏無形之氣之神髒,每致對中醫學的誤讀。比如,『肝生於左』,就貌似犯下了易為世人詬病的『低級錯誤』。中醫學超脫了以解剖學為基礎的研究方式,不僅注意到空間性(形),還注意到了時間性(神)。王冰曰:『肝象木,生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與春氣相通應的肝,自是自左而升。『肝生於左』,言『生』不言『在』,並非拘泥肝所在的方位,同理『肺藏於右』,指的是肺之『象』在右。肝氣從左升,肺氣從右降。中醫是從哲學思辨的更高層次上認識臟腑、把握規律。

    現代研究中,形的精細已經從組織、器官到細胞、分子、基因組,卻仍然會陷入有形而無神、貌合而神離的尷尬境地。視技術進步為奇技淫巧固然不對,廢醫存藥、重器輕道,更是本末倒置。以微觀來替代宏觀,難免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轍。【淮南子·說山訓】云:『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說;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中醫學的『君形者』是什麼?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是中醫經典和歷代醫籍,包括與中醫學有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名著。中醫的『元神』在哪?在中華文化中,在中醫人應有的思維方式中。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2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靈樞】"粗守形,上守神"義疏

【靈樞·九針十二原】開篇即揭"粗守形,上守神"之要旨,此語實為中醫診療之綱紀,道技之分野。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精義:

一、形神相即的診療維度
【素問·移精變氣論】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此"神"非獨指精神意識,實含四重意蘊:其一為生命活動之外顯("神采奕奕"),其二為臟腑功能之總司("心神""肝魂"),其三為經氣運行之樞機("神轉不回"),其四為天人相應之感應("與天地同紀")。【黃帝內經太素】注"上工守神"為"知血氣之虛實,陰陽之盛衰",正謂此理。形神關係猶如燭與焰,形質為燭體,神機乃光熱,粗工執燭求火,上工因火知燭。

二、診療境界的次第升進
楊上善【太素】將診療分為守形、守氣、守神三階:
1. 守形階段:拘於解剖定位("各在其處"),如見咳治肺,見瀉固腸;
2. 守氣階段:察經絡虛實("知調氣機"),如補母瀉子,導氣歸經;
3. 守神階段:調陰陽動靜("把握神機"),如"刺虛須其實,刺實須其虛"。
張介賓【類經】喻之為"由標及本,自粗入精"的認知躍升。當代針灸家承淡安臨證,常先察患者神色動靜,次診脈象盛衰,最後方定取穴,正得"守神"要訣。

三、中醫思維的守正創新
"守神"之道啟示吾輩:
1. 診斷當"以神會神":【醫宗必讀】強調"望色察形,聽聲寫狀,尤貴乎以神會",如喻昌治痢疾先觀患者神氣衰旺;
2. 治療須"因神制方":葉天士治溫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正合【內經】"上工救其萌芽"之旨;
3. 傳承宜"得意忘形":朱丹溪從羅知悌學醫,三年盡棄舊學方得心法,印證"守神"非技術層面之事。

結語:
【淮南子】言"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粗守形"如匠人斫輪,"上守神"似庖丁解牛。當今中醫發展,既需夯實"形"的現代研究,更當傳承"神"的思維精髓。惟形神兼守,方能如【靈樞】所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終達"以醫入道"之境。

(全文798字)
覃冒 發表於 2025-5-15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粗守形,上守神"的形神觀與醫學境界】

【靈樞·九針十二原】提出的"粗守形,上守神"命題,實為中醫診療境界的終極分野。此六字真言不僅揭示了醫術高下的評判標準,更構建了中醫學獨特的認知體系。今試從形神關係、診療維度與醫學境界三端詳論之。

一、形神相即的醫學本體論
【黃帝內經】確立的"形與神俱"理論,實為中醫整體觀的核心要義。形者,精血津液所凝之器;神者,陰陽不測之妙用。張介賓【類經】注云:"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臨床所見,粗工止於察色按脈、循經取穴,此守形也;上工則能"觀其冥冥",通過脈象浮沉、氣機升降把握神機變化。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言:"血氣者,人之神",形神本為一元,故【醫門法律】強調"凡治病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然若止步於形質,則如王冰所譏"按圖索驥"矣。

二、診療維度的境界差異
楊上善【太素】改"上守神"為"工守神",凸顯專業修為的遞進關係。粗工之弊,在於"知標不知本"(【傷寒論】),如見咳止咳,見血止血;上工之明,在於"審察病機"(【至真要大論】),能辨六淫之變、七情之傷。試以針灸為例:粗工守關,拘於骨度分寸;上工守機,把握"氣至有效"。【難經·七十八難】所謂"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正是對"守形"與"守神"的生動詮釋。李杲【脾胃論】治內傷發熱,不囿於寒熱表象,而從"陰火"論治,堪稱守神典範。

三、由技進道的修為路徑
從守形到守神,實為"格物致知"的認知飛躍。【醫宗必讀】云:"病無常形,醫無常方",上工之要,在於"以意和之"(【靈樞·九針十二原】)。張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思維,即是守神之實踐。當代中醫尤當警惕"儀器診斷,中藥治療"的異化傾向,如章虛谷所誡:"執形質之粗跡,測微妙之病情"。回歸"神轉不回"(【素問·玉版論要】)的動態觀,方為傳承正道。

結語:
"粗守形"是醫學之基,"上守神"乃醫道之極。二者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當今中醫發展,既需夯實解剖生理等"形"的基礎,更應傳承"得神者昌"(【素問·移精變氣論】)的診療智慧。唯有形神並重,方能實現【漢書·藝文志】"生生之具"的醫學本懷。
dunbar 發表於 2025-5-19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靈樞】"粗守形,上守神"義疏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論"粗守形,上守神"之旨,實為醫道之綱紀,診療之樞機。此八字真言,非獨針道要妙,實乃貫通整個中醫診療體系的核心思維。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精微義理。

一、診療境界論
粗工與上工之別,首在認知維度。【太素】作"工守神"者,正顯專業修為之等差。粗工滯於形質層面,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僅見氣血形骸之偏頗;上工則能洞察神機變化,如【靈樞·本神】言"凡刺之法,先必本於神",把握生命活動之樞機。唐代楊上善注云:"守神,謂守血氣有餘不足可補瀉也",揭示守神實為把握氣血運行之動態平衡。

二、形神辯證觀
形神關係乃中醫學核心命題。【淮南子·原道訓】謂"形者生之舍也,神者生之制也",恰可詮釋經義。臨床常見同形異神之證:如【傷寒論】太陽病,同見發熱惡寒,有脈浮緊、浮緩之別,此即形同而神異。明代張介賓【類經】強調:"醫者當以神會,不可執形以求",正合"上守神"之要旨。現代所謂"功能性疾病",多屬中醫"神機失守"範疇。

三、臨床實踐論
守神之道體現於三方面:
1. 診斷重神:【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強調神色形態之整體觀察。如【靈樞·五色】詳述面部望診,皆以神氣為要。
2. 治療調神:【素問·寶命全形論】"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針刺講究"得氣""守氣",用藥注重"引經報使",皆調神之法。
3. 養生守神:【素問·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將守神思想延伸至預防領域。

當代中醫實踐,尤當警惕"形神割裂"之弊。如見炎症即投清熱解毒,遇高血壓概用平肝潛陽,此皆"粗守形"之流弊。昔年葉天士治瘧,同用柴胡而佐使各異,正是"上守神"之典範。【孟子·盡心】云"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醫道之至高境界,正在於對神機的把握與調攝。學者當於此三復斯言,庶幾可入仲景門牆。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5-28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靈樞】"粗守形,上守神"義疏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論"粗守形,上守神"實為醫道之綱領,其義理可作三層次解:

一、形神相即的診療境界
"形"者,筋骨皮肉之可見,脈象舌苔之可察;"神"者,氣血運行之樞機,五臟應時之節律。楊上善【太素】注云:"工守神者,守血氣之變也。"粗工止於察色按脈,拘於形跡之辨;上工則能"觀其冥冥",把握陰陽消長之機。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所謂"形乎形,目冥冥",正指此等境界。明代張介賓【類經】釋此尤精:"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神本自相即,故診疾當"因形以察氣,因氣以知神"。

二、針道與醫理的貫通
經文雖言針法,其理可通百術。所謂"守關"與"守機"之辨,實為診療方法論:粗工執著腧穴定位(守關),上工把握氣機開闔(守機)。【難經·七十八難】言"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正與此呼應。宋代竇材【扁鵲心書】載:"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此即由"形"(艾炷)入"神"(氣化)之實踐。今人用針,若徒求刺穴之准而忽氣至之效,是猶買櫝還珠。

三、中醫思維的現代啟示
"守神"之說,實為中醫原創思維之精髓。清代周學海【讀醫隨筆】指出:"診病者必先察其神,而後察其形",此與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暗合。當今中醫教育當警惕"形器化"傾向,若將辨證簡化為證型對應,把脈診降格為波形分析,則與"粗守形"何異?【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過程,正是"形神俱察"的典範。

結語:
"粗守形"是術,"上守神"近道。由形入神非謂棄形,乃是由器入道。【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此醫理相通。當代中醫發展,當以"守神"為鵠的,使傳統智慧在現代醫療中煥發生機,方不負【內經】垂訓。學者宜於此三復斯言,臨證之際,念念在茲。
唐侏 發表於 2025-5-31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靈樞】"粗守形,上守神"義疏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論"粗守形,上守神"實為醫道之綱領,其義理淵深,非止於針道一隅。今試從三焦論之:

一、形神相即之本體論
【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器者生化之宇",形器為神機之宅。然【淮南子·原道訓】謂"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形神相須,猶燈與光。粗工止於解剖之位,上工則明"神轉不回"之機。如王冰注【至真要大論】所言:"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

二、診療境界之認識論
楊上善【太素】以"工守神"為訓,深得經旨。粗工執形求病,如守關隘而不知樞機;上工察神知變,若觀星辰而曉氣候。張介賓【類經】釋此:"形跡易見,神用難窺。"故【傷寒論】立方,必先審病機;葉天士臨證,首重辨氣色。此皆"守神"之典範。

三、醫道傳承之方法論
守神非棄形,乃由形入神。【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與"形而下者謂之器"本相貫通。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指出:"治病必求其本,本者,所以致病之由也。"今人習醫,當如朱丹溪"格致"之功,既諳臟腑形質,復明氣化樞機。

結語:
【漢書·藝文志】言"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然必"通神明之德"。守形乃築基之功,守神為達道之境。醫者當效法扁鵲"視見垣一方人"之神明,亦不可輕忽【醫林改錯】之形質研究。形神相濟,方為完法。如此,則岐黃之道,庶幾可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