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89|回覆: 2

[中醫理論] 路志正:肝鬱脾虛痰火耳鳴案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病案】

    張某,女,45歲,2013年2月17日就診。

    主訴: 耳鳴4月余。患者在2012年10月由工作緊張而見上症,以左耳為主,曾在某大型綜合醫院進行聽力測試,示左側聽力下降,治療效果欠佳。轉求中醫治療。

    刻診:耳鳴,難以入睡,心煩多夢,睡眠不足時耳鳴加重。納馨,偶泛酸,大便1日1~2次,成形,小便可。行經乳房脹痛,小腹有下墜感,量中色正,有血塊,時有經間期出血。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舌尖紅,苔薄欠潤、苔根部白厚膩。診其兩脈細弦尺沉。

    辨證:肝鬱脾虛,痰火上擾。

    治法:健脾清膽和胃,佐以平肝安神。

    方藥:橘葉15克,橘絡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20克,僵蠶10克,膽南星8克,茯苓18克,厚朴花12 克,砂仁8克(後下),黃連8克,炒棗仁30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15克,炒枳實12克,川牛膝18克,珍珠母20克(先煎)。

    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上方7劑之後,耳鳴時減,睡眠轉安, 夢已減少,心煩已輕;但泛酸頻作,食後胃脹,空腹時胃脘痛,二便調。望其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舌中晦暗、苔根部白厚膩,診其滑沉細小數。

    上方略事加減,以運脾和胃,疏肝通絡為法。

    方藥:太子參12克,柴胡15克,炒蒼朮12克,炒白朮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厚朴花12克,茯苓30克,瓦楞粉30克(包煎), 烏賊骨12克(先煎),左金丸6克(包煎),橘葉15克,橘絡15克,炒三仙(各)12克,婆羅子10克,珍珠母20克(先煎),懷牛膝15克,生薑1片為引。

    14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 服上方14劑之後,耳鳴消,眠安夢少,心煩已輕;泛酸減,食後不胃脹,空腹胃脘不痛。時值經期,行經乳房已不脹痛,小腹墜感消失,量中色正,無血塊,經間期不出血,二便調;望其舌質淡紅苔薄,診其滑細小弦。

    囑其守方再進14劑,以善遺症。

    【按】:耳鳴之證,病因病機複雜,或因腎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或情志失調,脾胃濕熱,風熱外乘而然。臨證應審證求因,分途施治,方能收效。

    本案乃情志失調,肝失疏泄,脾胃失運,聚成痰熱,郁而化火,痰火上升,壅塞清竅,以致耳鳴。【古今醫統•耳證門】云:『痰火鬱結,壅塞而成聾。』路志正辨證施治,初以健脾清膽和胃,平肝復聰治之,以冀脾胃健運,清升濁降,膽寧胃和,痰火得清則耳竅自聰。後以運脾和胃,疏肝通絡為主,旨在肝氣得疏,肝火得清,脾胃調和,絡脈暢達,則諸證自除。

劉嘉玲好 發表於 2025-5-28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此案乃肝鬱脾虛、痰火上擾耳鳴之典範,其辨證精當,用藥層次分明,深得中醫標本兼顧之旨。今試析其理法方藥,以彰其學術精髓。

一、病機剖析
患者以耳鳴為主訴,伴見心煩多夢、經前乳脹等症,顯系情志失調引發肝鬱。肝氣鬱結則疏泄失常,橫逆犯脾,致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舌體胖大、苔根白厚膩乃脾虛濕盛之明證;舌尖紅、脈細弦則示肝鬱化火之象。痰濕與鬱火相搏,上擾清竅,發為耳鳴,誠如【證治準繩】所言:"痰火上升,壅閉聽戶"。

二、治法方藥解析
初診方以"健脾清膽和胃,平肝安神"為綱,組方頗具巧思:
1. 調暢氣機:橘葉、橘絡疏肝通絡,厚朴花、枳實理氣寬中,取"木郁達之"之意
2. 化痰祛濕:杏仁、薏苡仁宣上滲下,茯苓健脾利濕,膽南星、僵蠶化痰熄風,暗合"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訓
3. 清熱安神:黃連清心火,珍珠母潛鎮肝陽,棗仁、夜交藤養心安神,共奏"瀉子母之火"之效
4. 引火下行:川牛膝導火歸元,體現"上病下取"之治則

二診見泛酸胃痛,乃肝鬱克脾之兆,故增入太子參、蒼白朮健脾,瓦楞子、烏賊骨制酸,左金丸瀉肝和胃,尤妙在用婆羅子疏肝和胃止痛,足見路老用藥之精準。

三、臨證啟示
1. 重視肝脾關係:本案始終貫穿着"治肝實脾"思想,初期側重疏肝,後期重在健脾,體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治未病理念
2. 痰火併治特色:路老善用僵蠶配膽南星化痰開郁,黃連合珍珠母清熱鎮驚,形成獨特的痰火雙解法
3. 用藥輕靈之妙:全方避用峻猛之品,以花類(厚朴花)、絡類(橘絡)等輕清之品調暢氣機,符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

此案啟示後學:耳鳴非獨腎虛,肝鬱痰火者亦眾。臨證當細辨舌脈,路老此方為肝鬱脾虛型耳鳴提供了重要範本,其辨證之精微、組方之靈動,實堪玩味。學者若能參透其中肝脾同治、痰火分消之法度,則於耳鳴診治思過半矣。
汪柯 發表於 2025-5-31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肝鬱脾虛痰火耳鳴案學術評析

路志正先生此案以肝鬱脾虛、痰火上擾立論,深契【內經】『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之旨,又暗合丹溪『氣有餘便是火』『痰為氣機壅滯之產物』之論。細析其證治,可見三大精妙處:

一、病機剖析:肝脾同調,痰火併治
患者耳鳴發於工作緊張後,脈象細弦尺沉,經前乳脹、經間出血,顯系肝鬱化火之象;舌胖苔膩、泛酸胃脹,則為脾虛生痰之徵。路老抓住『肝鬱-脾虛-痰火』傳變鏈,揭示耳鳴非獨腎虛所致,【辨證錄】所謂『肝氣閉塞則耳聾』正與此合。其痰火標實與肝鬱脾虛本虛並存,較之單純瀉火或補腎更見病機層次。

二、方藥特色:升降相因,剛柔互濟
首診方以橘葉、橘絡疏肝通絡為君,取『木郁達之』之意;杏仁、薏苡仁、茯苓健脾滲濕,暗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防;膽南星、黃連清化痰熱,合珍珠母、牛膝降火潛陽,深得『火郁發之』『高者抑之』之妙。尤妙在厚朴花、砂仁芳香醒脾,防苦寒傷胃,體現『治中焦如衡』思想。二診增入左金丸、瓦楞粉制酸,婆羅子理氣,更顯『胃氣以降為順』之旨。

三、診療次第:標本緩急有序
首診側重化痰平肝治標,二診轉以運脾和胃固本,三診則肝脾同治收功。這種『先開鬱閉-再健中州-終調氣血』的次第,與【醫宗必讀】『初病在經,久病入絡』理論相呼應。更值稱道者,經期症狀改善反證『沖脈隸於陽明』『肝為女子先天』之論,示人婦科症狀可從肝脾論治。

結語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耳鳴辨治當突破『腎開竅於耳』定式,重視肝脾失調致竅閉的病機;其二,痰火為患需分虛實,本案痰熱因郁而生,故疏肝健脾即所以清火;其三,路老用藥輕靈醇正,如橘葉、橘絡並用取『輕可去實』之效,厚朴花代厚朴避其燥烈,皆見大師手筆。學者當於此等細微處體察中醫辨證之精要。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