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3|回覆: 2

[醫藥臨床] 排膿中藥臨床應用辨析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認為,癰是由於六淫侵襲,或內郁濕熱毒邪而致使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氣血凝滯;而生於皮肉之間,以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結塊範圍多在6~9厘米大小,發病迅速,易腫、易潰、易斂,或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癰有內、外之分。當由於急性炎症組織形成膿腫時,需要排除膿腔內濃液,簡稱排膿。以下辨析一下皂刺、白芷、敗醬草、魚腥草、桔梗、薏苡仁等排膿中藥:

    多用於外癰的排膿中藥

    皂刺:性溫,味辛,歸肝,胃經。功能拔毒排膿,活血消腫。臨床應用:凡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者均為適用,凡癰疽已潰不宜服。

    白芷:性味辛,溫。歸經入肺、胃經。功能祛風解表,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白芷治瘡瘍,初起能消散,潰後能排膿,為外科常用的藥品。臨床應用:如乳癰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蔞同用;膿出不暢配金銀花、天花粉。在消散瘡瘍方面還可以研末外敷。

    多用於內癰的排膿中藥

    敗醬草:性微寒,味辛、苦。入胃、大腸、肝經。功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為內癰瘡要藥,是腸癰的必用之品。臨床應用:無論癰腫已成未成,已膿未膿,皆可伍用。用敗醬草治療腸癰始於張仲景,如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近幾年也用於治療肝膿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

    魚腥草:性微寒,味苦, 歸肺經、膀胱、大腸經。功能清熱解毒、排膿消癰、利尿通淋;長於外拔內攻,為內外癰瘡要藥。臨床應用: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等症,常與桔梗、鮮蘆根、瓜蔞皮、冬瓜子、生薏苡仁、桃仁、象貝等配伍。治療瘡癰,可單用魚腥草搗絨敷之,也可合用蜂蜜調敷。

    桔梗:性平,味苦、辛。入肺經。功能宣肺祛痰、利咽排膿,利五臟,補氣血,補五勞,養氣。在經方中兩個直言排膿的方劑中,都有桔梗,說明醫聖張仲景對桔梗的排膿功效深信不疑。臨床應用:用治肺癰,可與生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鮮蘆根、魚腥草等配伍。

    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歸脾、腎、肺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排膿消癰。薏苡仁上能清肺熱,下利腸胃濕熱,為治肺癰、腸癰的常用之品。臨床應用:治肺癰胸痛、咯吐膿痰可與鮮蘆根、冬瓜子、桃仁、魚腥草等配伍;治腸癰,可與敗醬草、附子等配伍。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4-3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排膿中藥臨床應用芻議】

癰疽之證,乃中醫外科常見疾患,其病機關鍵在於邪毒壅滯、氣血凝澀。歷代醫家對排膿藥物的運用積累了豐富經驗,今就臨床常用六味排膿藥物作系統辨析。

一、外癰用藥精要
皂角刺乃外科托毒聖藥,其性銳利,善透膿潰堅。【醫學入門】謂其"能引諸藥至癰疽所",尤宜於瘡瘍膿成未潰階段。然須注意其辛溫走竄之性,對於陰虛火旺或瘡瘍已潰者當慎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有效成分能顯著增強白細胞吞噬功能,此正合"托毒外出"之效。

白芷為陽明經引經藥,其排膿機制頗具特色:既能辛散消腫於初期,又可化腐排膿於潰後。王好古言其"能排膿內托",臨床配伍尤具法度。與蒲公英配伍可疏泄厥陰鬱火,合天花粉則能清熱托毒。其外用研末時,當以醋調敷,取其酸收辛散相濟之妙。

二、內癰用藥樞要
敗醬草治內癰,首重其"消"與"排"的雙重功效。【本經逢原】稱其"專治腸癰",其配伍規律值得深究:配紅藤可增強活血消癰之力,佐生大黃則通腑瀉熱。近年用於肝膿腫治療時,建議配伍柴胡、黃芩以疏利少陽。

魚腥草乃治肺癰要藥,其排膿特點在於"清解"與"透達"並舉。臨床使用當掌握其特殊煎法:後下輕煎以保揮發性成分。與蘆根配伍能宣透肺絡,合桃仁可化瘀排膿。現代研究其有效成分魚腥草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顯著,此與傳統"清熱解毒"功效相印證。

三、通用排膿妙品
桔梗排膿之妙,在於其"舟楫之性"。【傷寒論】排膿散、排膿湯皆用之為君,實因它能升提肺氣,載藥上行。臨床用於肺癰時,用量宜重(15-30克),且須配伍生甘草以緩其燥性。值得注意的是,其排膿作用與促進呼吸道纖毛運動密切關聯。

薏苡仁排膿特點在於"滲利"與"消托"相兼。仲景薏苡附子敗醬散示其配伍大法:對於慢性膿腫,加附子可振奮陽氣;急性期則宜配蒲公英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其排膿機制與調節免疫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環相關。

結語:排膿藥物運用,當遵"瘍科三辨"原則:一辨病位深淺,二辨膿成與否,三辨正氣盛衰。上述諸藥或專攻外瘍,或主治內癰,或兼而治之,臨證須把握其性味歸經特點,結合具體證候靈活配伍。現代研究與傳統功效相互印證,更拓展了臨床應用思路。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5-22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排膿中藥臨床應用芻議】

癰疽之治,首重排膿。蓋膿乃氣血所化,毒邪蘊結之徵,排膿即是祛邪,邪去則正安。諸藥之用,當審其性味歸經,辨其內外之別,方能切中病機。

外癰之治,貴在速決。皂刺辛溫銳利,善走肝胃二經,其性直達病所,如金針挑膿,最宜癰疽未潰之時。然其性偏燥烈,已潰者慎用,恐傷氣血。白芷辛香上達,兼入肺胃,外可散風邪,內可化濕濁,誠如【本草綱目】所言"治瘡瘍排膿止癢"。其妙在能通能散,初起配蒲公英可疏肝胃鬱熱,潰後佐天花粉能生肌斂瘡。二者皆外治良品,然白芷更勝在表里雙解。

內癰之治,重在透邪。敗醬草辛苦微寒,專攻腸腑瘀熱,仲景立薏苡附子敗醬散,取其三味相伍:薏苡仁淡滲利濕,附子振奮陽氣,敗醬草專消癰膿,共成溫清並舉之妙法。魚腥草苦寒清泄,尤擅清肺中穢濁,【本草經疏】謂其"專治痰熱壅肺",配桔梗宣提,仿仲景排膿湯法度,使肺竅通而膿濁自下。此二味皆能內消外透,然敗醬草偏走下焦,魚腥草側重上焦。

桔梗、薏苡仁乃排膿要藥,其用尤精。桔梗為"舟楫之劑",既能載藥上浮,又可開提肺氣,凡癰膿在胸膈者,非此不能引邪外出。薏苡仁甘淡滲利,善化濕熱膿毒,上治肺癰,下療腸癰,更兼健脾之功,正合"治未病"之旨。二藥相須,一升一降,使膿毒有出路而不傷正。

臨證用藥須知:外癰排膿貴在速決,宜選皂刺、白芷等辛散之品;內癰排膿妙在透達,當選敗醬、魚腥等清解之劑。更須察其寒熱虛實:熱毒熾盛者佐金銀花、連翹;氣血不足者配黃芪、當歸;久潰不斂者加白蘞、赤石脂。排膿非獨祛邪,實寓扶正之義,此乃中醫外科用藥之樞要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