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登山9 h( \$ `# L- Y, q
3 Q C( V# Z+ W5 y) T* V) ]
1972年3月30日,『三湘才子』易君左病逝於台北,在台的漢壽同鄉會輓聯云:『三代擅才名,早有文章驚海內;千秋成絕唱,更無閒話到揚州。』非常貼切地寫盡易君左的一生。其中『三代擅才名』是指其祖父易佩紳(笏山)雖是清代咸同年間的武將,但能文善詩,名重一時,曾寫下詩詞800餘首,有【函樓詩鈔】、【函樓文鈔】20餘卷。而父親易順鼎(實甫)更是清末民初之才子、詩人、名士,一生著述甚豐,有詩集72卷逾萬首,詞集10卷,雜着29卷。當時與晚清另一著名詩人樊增祥並峙為詩界兩雄,【全清詩】、【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均收了他的詩文。易君左出身書香世家,一門都是詩人,他曾刻有『詩人之子』的印章,足見他對其門楣的看重。而他本人亦以詩名,他的詩作超脫飄逸,蒼涼沉雄。
6 q% |- v/ F+ U6 Q/ n/ G' J# h; Z! l C8 c
『君左』君左3 y' [& M" r. T V- u
: f3 q, p0 O8 L5 `3 c7 |易君左成名甚早,1916年秋,他負笈東瀛,入早稻田大學,研究政治經濟,後因反對段祺瑞與日本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而罷學歸國。1918年秋,入北京大學法本科政治門二年級,並加入『少年中國學會』。『五四』運動起,易君左為北大活躍分子之一。1921年夏,北大畢業後又東渡日本,繼續早稻田未竟的學業。後由日回國,任泰東書局之編輯,並任教於上海中國公學。後又任教於長沙湖南法政專校、岳雲中學。1926年秋,革命軍北伐,易君左自動請纓,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軍政治部主任兼特別黨部常委。北伐完成後,易君左離軍還鄉,任湖南清鄉司令部宣傳處處長及【國民日報】主筆。1932年,他的湖南同鄉周佛海出任江蘇省教育廳長,邀他任教育廳編審主任兼江蘇省黨部江蘇文藝社社長等職。
- g; h- p3 @7 d g0 M' K
! I/ G5 u; s9 h% w/ O# U2 y1934年易君左出版了風情遊記【閒話揚州】,文史兼顧,筆調優美,但卻激起揚州人的公憤。只因易君左在該書的【揚州人的生活】一節說:『全國的妓女好像是由揚州包辦,實則揚州的娼妓也未見得比旁的地方高明……』於是以婦女界領袖郭堅忍為代表,組成聲勢浩大的『究易團』,聲討、抗議、告狀,攪得易君左惶惶不可終日。最後,揚州婦女界將易君左告上鎮江地方法庭。後來由地方名士王茂如出面調解,原被告雙方達成如下協定:一、易君左公開向揚州人民道歉,賠償名譽損失八百元;二、中華書局銷毀【閒話揚州】版本。此事平息後,南京【中國日報】乃以:『易君左,閒話揚州,引起揚州閒話,易君,左矣。』一聯征對,由川籍名醫葉古紅以:『林子超,主席國府,連任國府主席,林子,超然!』獲選。林子超,乃林森也。確是切題之作,後世多謂為文壇絕對。$ ^# E/ G% m9 ^& [+ F4 S4 w
U; B6 C. l! h+ m9 M j8 Z『士多』士多% G( d% ~6 i! K4 A: ]1 p% E+ p O
6 T: e0 H) y9 T% ^ c0 l) \& x0 P
1949年2月易君左離開上海直飛台北,在台北住了九個月後,就到香港,一住十八年。易君左初到香港,人地生疏,幸好找到青年黨黨魁湖南同鄉左舜生,左舜生原是行政院農林部長,逃難香港,蟄居九龍郊外鑽石山,頂了正街邊一層小樓,聽到易君左來非常歡喜,見面情商之下,願將木板隔着的尾房一小間讓給易君左和他太太住。這時左舜生已在所居附近正街的聯誼路租了一間門面,開了一家小士多(雜貨店),名為『榮康商店』,並邀易君左加入股東。易君左說,這個士多恐怕是全世界最小的士多。這間小店的門面只有三扇門,室內擺滿了貨物,假使有三個顧客同時進來買東西,那店員支有翹起腳跟來應付了。『榮康商店』股東有六人,各湊了幾百元,請准了賣香煙、罐頭食品、雜貨及化妝品的牌照,併兼賣文具。開張以後,生意也還興隆,尤其在頭一年舊曆年尾,門庭若市。大年初一,易君左還用灑金紅箋親自寫了一副春聯貼在商店門口,聯云:『店如斗大,貨比山高。』但後來這個小士多波折重重,開了一年多便關門大吉了,作家南宮博說他們這家榮康商店,既不榮,又不康,大約被三山五嶽的訪客吃光而關門的吧?5 i* Q5 F) q; P
; C1 B$ \& v& ^: t r1 o『小住』小住
/ |6 R: |6 }3 f) s7 I9 h$ X B. N! E3 c0 h, |+ ^ {
作家方寬烈說,易君左和左舜生『分居』後,他在鑽石山自造一屋,名『只溪書屋』,並親撰春聯:『一角溪山容小住,百年家國費長吟。』書屋落成,好友左舜生、梁寒操、陳孝威、黃宇人、馬漢岳、余也魯,書畫界陳芷町、朱省齋均到賀。張大千也繪了幅【只溪書屋圖】相贈。詩人鄭水心則戲言易君左的對聯,可添幾字,成:『一角溪山容小住,住一天,算一天;百年家國費長吟,吟幾首,是幾首。』沒想到竟一語成讖,原來建築工人沒有計算上蓋去水的斜度,每逢雨天,積水不涉,室內床褥都濕透了,無奈只得在那年冬天將其出售,另擇地而居了。0 Z4 Q& {& m8 H& ?; T1 J. e3 P/ w
5 F0 c2 ^4 o5 G- x/ Y5 d易君左在香港留住十八年,曾任珠海學院教授、香港美國救助中國知識分子協會編輯所文藝組主任、【星島日報】副刊主編、香港浸會學院專任教授兼中國語文系主任、國際筆會香港分會理事兼出版主任。其中救助中國知識分子協會,是1952年美國為了救濟逃亡香港的文化人士,在九龍塘公爵街成立的機構。主要是資助作家出版著作,而編輯所負責審查和批核的工作,所長是留德的丁文淵博士,負責社會書刊的是左舜生,負責文學書刊的是易君左,翻譯世界名著的是王聿修。但該機構只到1953年便結束了。
/ \5 [$ d: N1 K
+ ]3 s! h( M' C5 W6 Q; v除此之外,易君左在香港又復刊【新希望周刊】,初時只出版五期,虧損累累。後又繼續辦了一年零三個月,出版63期,終告停刊。而據南宮博說,易君左和王同榮、陵道揚的太太等人,還合辦一所『大學』。聘請李璜在那裡教社會,左舜生教近代史,南宮博則教先秦諸子。南宮博的教授聘書,是易君左親筆寫在一張信紙上,頗像中醫師吳子深開的藥方,只是多了一個學校的橡皮圖章而已。
7 b* x: P4 \# _: a: h9 S2 W* g
2 j. s9 C1 B& k' L- k9 v& ^◎蔡登山,台灣學者,著有【往事已蒼老】等。! d6 l" r- w7 o
3 }) F, s" q* N$ l1 b, V; A( v" f7 I% W! a
該貼已經同步到 延章的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