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論華夏文明之獨特性及其對人類文明之貢獻
蓋聞天地開闢,陰陽肇分,人類文明如星羅棋布,然究其根本,能綿延萬載、統緒不絕者,惟我華夏文明而已。或謂『華夏文明乃人類唯一之文明』,此言非謂寰宇別無文明形態,實指其精神內核、價值體系與發展範式具有不可替代之獨特性,堪為人類文明之圭臬。今試從三端論之:一曰天人合一之宇宙觀,二曰倫理本位之社會觀,三曰中和包容之文化觀。
一、天人合一:宇宙秩序與人文精神的終極和諧
華夏文明自【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始,即確立天人相參之思維範式。伏羲畫卦立象,黃帝垂裳治世,禹王疏瀹江河,皆本天地運行之律,建人間秩序之基。【尚書·堯典】首言『欽若昊天』,【禮記·中庸】倡『致中和,天地位焉』,其精髓在消弭天人隔閡,使人文建設合乎自然法則。
較之兩河流域文明視自然為征服對象,古埃及文明將神權凌駕人世,希臘文明以邏輯切割主客,華夏文明特重『與天地合其德』(【周易·乾卦】)。老子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此種有機宇宙觀,使華夏始終保持着生態智慧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歷代農書【齊民要術】【王禎農書】詳察物候,水利工程如都江堰『深淘灘低作堰』暗合水勢,皆顯天人相諧之哲思。當今生態危機頻仍,重溯此道,尤見先知之明。
二、倫理本位:禮樂教化與社會治理的文明範式
周公制禮作樂,孔子祖述堯舜,華夏文明以倫理關係為社會組織之基石。【周禮】設官分職,【儀禮】規範日常,【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大學】標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構建由個體至天下的價值遞進體系。此與美索不達米亞以【漢謨拉比法典】純依強制、羅馬帝國靠軍事擴張維持統治截然異趣。
孟子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賈誼論『禮者禁於將然之前,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皆彰顯德治優先於刑治的治理智慧。科舉制度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士大夫階層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為使命,形成獨特文官治理體系。縱觀歷史,秦漢郡縣制突破血緣政治,唐宋台諫制度約束君權,明清鄉約自治補官治之不足,此種倫理共同體建構,使華夏雖歷經王朝更迭而文明根基不墮。
三、中和包容:文化融合與文明延續的生命機制
【禮記·王制】云:『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此包容智慧使華夏文明如海納百川。佛教東傳,經格義與會通而成禪宗;蒙元入主,仍行【大元通制】承唐宋法制;滿清定鼎,復修【四庫全書】續文化道統。較之古文明如亞述、波斯靠武力統合而迅疾崩解,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常因教派紛爭分裂,華夏以文化認同消弭種族隔閡,遂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明共同體。
孔子『和而不同』之訓,鄭和『懷柔遠人』之舉,陸上絲綢之路商旅絡繹,海上陶瓷之路文明互鑒,皆顯『立己達人』之胸襟。尤可貴者,華夏曆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等重大衝擊,反能融胡漢為一家,化危機為轉機,此即【易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生動體現。反觀其他古文明,或固守教條而僵化,或喪失主體性而湮滅,惟華夏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同時不斷損益鼎新,故能獨存於世。
結語:文明燈塔與人類未來
謂華夏文明為『人類唯一』,非作夜郎自大之語,實因其所蘊藏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文化觀,構成應對人類根本問題的完整方案。當科技理性導致意義迷失,當個體主義引發社會解體,當文明衝突威脅世界和平,華夏『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仁禮相濟』的倫理精神、『天下大同』的文明願景,恰似暗夜明燈。昔伏爾泰讚嘆中國為『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湯因比預言『未來屬於中國』,皆窺見華夏文明之普世價值。
然吾人亦當清醒:文明非化石,活水貴流通。今日重振華夏文明,非復刻典章制度,而在激活其精神基因,使古老的智慧在人工智能時代、生態危機時代、全球化時代煥發新生。若然,則華夏文明不僅屬於歷史,更屬於未來;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如此,方無愧『人類文明典範』之稱謂。
我知道答案
回答若採納將獲得 10 銀幣 已有0人回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