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回覆: 0

沒有漢字,國學經典還能被正確理解嗎?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25-10-4 1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字與國學經典理解之關係探微

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其思想體系與表達形式始終與漢字這一表意文字系統緊密相連。若脫離漢字本身,僅通過語音、翻譯或其他符號系統傳遞經典內容,則其理解必將面臨三重根本性挑戰:

一、漢字構形與經典義理的共生性
漢字『六書』構字法使形、音、義形成有機整體。譬如【周易】中的『彖』字,從彑從豕,其形源與卦象解讀密切相關;【說文解字】通過字形解析建構的宇宙認知模式,任何轉譯都難以完整傳遞這種通過視覺符號構建的哲學關聯。再如『仁』字之『從人從二』,其字形本身即蘊含儒家關係倫理的深層密碼,這是拼音文字無法承載的意象結構。

二、訓詁傳統與文本詮釋的依存關係
歷代經學家通過字形分析建立訓詁體系。鄭玄注【周禮】『體國經野』,釋『體』為『分』,正是基於『體』字骨旁之本義;段玉裁考【詩經】『窈窕』二字,必先辨明『穴』部與『女』部之意象關聯。若失去漢字載體,這種依託字形流變建立的詮釋傳統將如無根之木,歷代經解中諸如『假借』『轉注』等核心方法論亦將失去操作基礎。

三、書法藝術與經典傳播的審美維度
王羲之書【道德經】使玄理與筆勢相融,顏真卿寫【祭侄文稿】令忠義之氣透於紙背。這種通過筆墨韻律傳遞的經典精神,已然成為國學傳承的有機組成部分。敦煌遺書中不同書體的經卷寫本證明,文字的物質形態本身即參與構建着經典的意義場域。

然需辯證觀之,古代朝鮮、日本、越南等地曾以吏讀、訓讀、字喃等方式解經,說明經典核心思想具備一定跨符號傳播可能。朱子學在江戶時代的發展,雖經日語重構仍保其理學精粹,可見義理傳播尚有超越文字表象的通道。

當代數字技術雖可實現多模態經典傳播,但若完全脫離漢字原初形態,則類似『乾卦六爻之象與字形筆畫取向的對應關係』『【爾雅】釋詁中的同部互訓規律』這類深層文化基因必將湮滅。故結論昭然:漢字不僅是國學經典的記錄工具,更是其哲學體系生成的本體要素。保護漢字就是在保護經典理解的完整性,傳承字形就是在傳承文明的理解範式。在全球化語境下,我們更需堅守『由字通經』的治學傳統,方能使國學精髓在文明對話中保持其本真性。
我知道答案 回答若採納將獲得10 銀幣已有0人回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