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6|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9詩解8王繆諫秦繆公淫樂離間戎王使由余歸秦君子三費三樂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8 20: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詩外傳卷9詩解8王繆秦繆公淫樂離間戎王使由余歸秦君子三費三樂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題文詩:
傳曰戎將,由余使秦;秦繆公問,得失之要,
由余對曰;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
國者未嘗,不以驕奢.由余因論,五帝三王,
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繆公然之,
於是告內,史王繆曰:鄰國有聖,敵國之憂;
由余聖人,將奈之何?繆曰戎王,居僻陋地,
未嘗見中,國之聲色,君遺之女,樂以淫其,
志亂其政,其臣必疏,因為由余,請緩期使,
君臣,然後可圖.繆公曰善.乃使王繆,
以女樂二,列遺戎王,為由余請,期戎王乃,
大悅許之.張酒聽樂,日夜不休,終歲淫縱,
卒馬多死.由余歸戎,數諫不聽,之秦,
秦公子迎,拜之上卿.幷國十二,闢地千里.
子夏過,曾子曾子,曰入食也.子夏曰不,
為公費乎?:君子,三費飲食,
不在其中;君子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
子夏:敢問三樂?曾子:有親可畏,
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
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
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子夏:敢問三費?
曾子:少而學也,長而忘之,此一費也.
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
而中絕之,此三費也.夏曰善哉!謹身事,
一言愈於,終身之誦;而事一士,愈於治,
萬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嘗蓾焉,
吾田,不收土莫,不然何況,於人乎哉!
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實之與實,如膠如漆;虛之與虛,如薄冰見,
晝日君子,可不留意!經有:神之聽之,
終和且平.情真疏密,情假戚疏,真假異途.
【原文】
 傳曰:昔戎將由余使秦。秦繆公問以得失之要,對曰:『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由余因論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繆公然之。於是告內史王繆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由余、聖人也,將奈之何?』王繆曰:『夫戎王居僻陋之地,未嘗見中國之聲色也,君其遺之女樂,以淫其志,亂其政,其臣下必疏,因為由余請緩期,使其君臣有間,然後可圖。』繆公曰:『善。』乃使王繆以女樂二列遺戎王,為由余請期,戎王大悅,許之。於是張酒聽樂,日夜不休,終歲淫縱,卒馬多死。由余歸,數諫不聽,去,之秦,秦公子迎,拜之上卿。遂幷國十二,闢地千里。  
【注釋】
由余是周攜王的後人,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周幽王廢了太子宜舅(即周平王),立褒氏所生之子伯盤為太子,宜舅不服另起爐灶,幽王親自領兵前往討伐,不料在與支持宜舅的勢力中敗亡,伯盤最後亦被殺害,為面逆子當道,朝中大臣遂擁立幽王之弟王子余臣即位,號周攜王或周攜惠王。而廢太子宜舅也在申候等支持下自立,號周平王。於此西周末期形成二王並立局面。後來周平王蠱惑晉文侯勢力殺死周攜王,確立周平王的王室地位。周攜王的族人,兵敗逃亡於相鄰的西戎。

至由余時,已在戎地任大夫一職,因為熟悉中原,戎王便派由余出訪秦國。時穆公見由余才德,倍加欽慕,便用計使由余留在了秦國。由余任上卿後,及時調整秦國東爭戰略,改為西進,在由余的幫助下,秦國一舉征服西戎十二國,稱霸西方。同時一舉奠定了日後秦國春秋五霸的地位。由余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余死後,穆公罷朝三日,為由余造墓四座。由余的後世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先祖,便以祖名為氏,衍生出由氏和余氏。
【原文】
子夏過曾子。曾子曰:『入食。』子夏曰:『不為公費乎?』曾子曰:『君子有三費,飲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樂,鐘磬琴瑟不在其中。』子夏曰:『敢問三樂?』曾子曰:『有親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遺,此一樂也。有親可諫,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樂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樂也。』子夏問:『敢問三費?』曾子曰:『少而學,長而忘,此一費也。事君有功,而輕負之,此二費也,久交友而中絕之,此三費也。』子夏曰:『善哉!謹身事一言,愈於終身之誦;而事一士,愈於治萬民之功;夫人不可以不知也。吾嘗蓾焉,吾田?歲不收,土莫不然,何況於人乎!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夫實之與實,如膠如漆;虛之與虛,如薄冰之見晝日。君子可不留意哉!』詩曰:『神之聽之,終和且平。』【注釋】
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
出自南朝梁蕭繹【金樓子·戒子】,用於教育人交友以誠相待。以誠實的心與人結交就會變得親密,以虛偽的心與人結交就會變得疏遠。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6-4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九第八章闡發之微義

【韓詩外傳】此章載秦繆公與由余論政之事,實為治國大道之要樞。由余所謂"古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誠乃千古不易之至理。今試析其精義有三:

一、恭儉與驕奢乃興亡之樞機
五帝三王之道,其要在"恭己正南面"(【論語·衛靈公】)。【尚書·無逸】言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此恭儉之實也。由余所見戎王"好靡樂而忘國政",正【老子】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之戒。秦繆公納內史王繆之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使其政事荒怠,此即【管子·權修】"沉於樂者洽於憂"之驗。昔桀作瑤台,紂為酒池,皆由奢靡而亡其國,與戎王事同一轍。

二、君子三費三樂之辨
傳文雖未明言三費三樂之目,然考【說苑·反質】載"君子有三費:飲食之費、衣服之費、聲色之費",與此章相發明。【孟子·盡心】云"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正與由余所言形成對照。蓋治國者當以禮樂化民為樂,非以聲色娛己為樂。秦繆公聞由余之賢而用間,雖得人而失道,此韓嬰所以深譏也。

三、虛實之際見真淳
"與人以虛,雖戚必疏"八字,實關君子立誠之道。【周易·咸卦】象曰"君子以虛受人",然必本於至誠。若繆公之待由余,外示優禮而內懷機心,終非聖王待士之誠。故【中庸】特標"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觀戎王溺於虛樂而疏賢臣,豈非明鑑?

要之,此章以秦戎之事,明"恭儉興邦,奢靡亡身"之大義。太史公記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史記·秦本紀】),然用詭道取由余,終非王道之正。韓生傳詩而載此事,殆有"鑑戒"之微旨焉。學者當由史事而明經義,慎辨虛實之界,方不負先儒述作之深心。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7-1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九第八章闡發"恭儉立國,驕奢亡身"之要義,其文雖簡而理至深。今就秦繆公問政由余一事,試析其中治國之道與處世之方。

一、由余之諫與王繆之謀
戎使由余對秦繆公問政,直指"恭儉得國,驕奢失邦"之理,此實為三代興亡之樞機。五帝三王之道,要在以簡馭繁,【尚書·無逸】所謂"先知稼穡之艱難",正與此通。然繆公非但不悟,反用內史王繆之計,以女樂離間戎王與由余,此乃"以術壞德"之典型。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載此事,特著"西戎由余遂去"六字,暗諷權謀之不可恃。

二、君子三費三樂辨
傳文所謂"三費"(非禮飲食、非禮服飾、非禮營建)、"三樂"(節慾之樂、知足之樂、無爭之樂),實本【禮記·曲禮】"傲不可長,欲不可縱"之教。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然由余所見戎王困於聲色而政荒,恰證【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誡。此中深意,在辨明物質豐儉與精神修持之辯證關係。

三、虛文害實之戒
"與人以虛,雖戚必疏"八字,可溯源於【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之誠道。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韓非亦言"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皆與此相發明。觀戎王受女樂而疏賢臣,恰如【荀子·解蔽】所警"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終致"虛華損實"之禍。

要之,此章以秦戎外交為表,實闡"崇實黜虛"之大道。由余之直諫見王道之正,王繆之詭計露霸術之偏。太史公於【十二諸侯年表】稱秦繆"修政行義",然此章所載恰顯其"以詐取利"之另一面,足見【韓詩外傳】保存史料之價值。讀此篇者,當於恭儉處見治本,於驕奢處觀禍萌,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