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4|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9正經詩解貌言視聽皆生於心明堂辟雍法天擇地春秋正義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7 21: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9正經詩解貌言視聽皆生於心明堂辟雍法天擇地春秋正義
題文詩:
學者既多,蔽暗師道,又復缺然,所以滋昏.
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說,十萬言但,
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子財問蘧,伯玉曰子,
何以治國?答曰弗治.一曰,連山二日,
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而,歸藏四千,
三百言也.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
古尚書舊,四十五卷,為十八篇.古帙禮記,
五十六卷.古論語有,二十,興齊魯文,
異六百四,十餘字也.古孝經,卷二十章,
千八百七,十二字也,而今異者,四百餘字.
蓋嘉論之,林藪文義,之淵海也.四月太子,
發上祭於,畢至孟津,上此武王,畢三年喪,
欲卒父業.升舟得魚,則地應也,降烏,
天應.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
少師,樂器奔周.甲子日月,若連璧五,
星若連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從,
天以討紂,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
之體懷純,粹之精有,生之最靈,是以貌動,
於木言信,於金視明,於火聽聰,於水思睿,
於土五行,之用動靜,還興神通.貌恭則肅,
肅時雨若;言從使若;視明則哲,哲時燠若;
聽聰則謀,謀時寒若;心嚴則聖,聖時風若.
金木水火,皆載於土,雨燠寒皆,於風,
貌言視聽,皆生於心.言為心聲,春秋正義.
王者,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
稱明,命日明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
八窗八風,四達四時,九室九州,十二坐法,
十二月,三十六戶,法卅六雨,七十二牖,
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
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
故曰辟雍.王也者,上承天地,以班教令,
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
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
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
其本事矣.左傳於經,猶衣表里,相待而成.
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知.
諸儒睹乎,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
正義以為,聖復起當,復作春秋.自通士者,
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為之何則?
前聖后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
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
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
復居美者.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
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
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
貴其能臣,舜禹二聖.以史為鑑,義正得失.

正經第九
 【原文】繁體

學者既多蔽暗,而師道又復缺然,此所以滋昏也。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子貢問蘧伯玉曰:「子何以治國?」答曰:「弗治治之。」【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台,【歸藏】藏於太卜。【古文尚書】舊有四十五卷,為十八篇。【古帙禮記】有五十六卷。【古論語】二十一卷,與齊魯文異六百四十餘字。【古孝經】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蓋嘉論之林藪,文義之淵海也。(P。35)維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畢三年之喪,欲卒父業。升舟而得魚,則地應也,祭降烏,天應也。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樂器奔周。甲子,日月若連璧,五星若連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從天以討紂,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之體,懷純粹之精,有生之最靈者也。是以貌動於木,言信於金,視明於火,聽聰於水,思睿於土。五行之用,動靜還與神通。貌恭則肅,肅時雨若;言從則,使若;視明則哲,哲時燠若;聽聰則謀,謀時寒若;心嚴則聖,聖時風若。金木水火皆載於土,雨燠寒皆發於風,貌言視聽皆生於心。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
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P。36)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諸儒睹【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正義,以為聖人復起,當復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何則?前聖后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復居美者也。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P。37)
 【注釋】xin.禍亂
 【原文】簡體:
學者既多蔽暗,而師道又復缺然,此所以滋昏也。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子財問蘧伯玉曰: "子何以治國?』答曰:』弗治治之。』【易】一曰【連山】,二日【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 四千三百言。【連山】 藏於蘭台,【歸藏】 藏於太卜。【古文尚書】舊有四十五卷,為十八篇。【古帙禮記】 有五十六卷。【古論語】 二十-卷,興齊魯文異六百四十餘字。【古孝經】-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蓋嘉論之林藪,文義之淵海也。維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畢三年之喪,欲卒父業。升舟而得魚,則地應也,祭降烏,天應也。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樂器奔周。甲子,日月若連璧,五星若連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從天以討紂,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之體,懷純粹之精,有生之最靈者也。是以貌動於木,言信於金,視明於火,聽聰於水,思睿於土。五行之用,動靜還興神通。貌恭則肅,肅時雨若;言從則,使若;視明則哲,哲時燠若;聽聰則謀,謀時寒若;心嚴則聖,聖時風若。金木水火皆載於土,雨燠寒皆發於風,貌言視聽皆生於心。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日明堂。
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 遭戰國寢廢。後百餘年,魯人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傳】 於經,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諸儒睹【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正義,以為聖人復起,當復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何則?前聖后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復居美者也。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 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
賀券 發表於 2025-5-24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卷九【正經】闡微

東漢桓君山【新論·正經】篇,實為漢代經學批判之重要文獻。其文雖佚,然就輯本觀之,已足見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深意。今就所引片段,試作三點闡發:

一、經學闡釋之蔽
"學者既多蔽暗,師道又復缺然"之論,直指漢代經學兩大弊病:一則章句之學日趨繁瑣,如秦近君釋【堯典】篇目二字至十萬言,此正是【漢書·藝文志】所譏"便辭巧說,破壞形體"之典型;二則師法傳承失真,所謂"師道缺然",與揚雄【法言】"師哉師哉,桐子之命"相呼應。桓譚此說,實開後世"通經致用"思想之先聲。

二、心性修養之本
"貌言視聽皆生於心"之論,可溯至【禮記·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將儒家心性論與道家修養論相融合,其【新論】佚文有"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燭"之喻,正可與此互證。此觀點下啟王充【論衡】"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的形神論。

三、禮制建構之旨
"明堂辟雍法天擇地"之說,體現了漢代"天人相應"的禮制觀。【白虎通·辟雍】云:"辟者象璧,雍者以水節觀者",而桓譚特別強調其"法天"特性,此與【周禮】"惟王建國,辨方正位"的營國制度一脈相承。其說【春秋】正義,當指以天道正人事的詮釋方法,與董仲舒"【春秋】之法,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的闡釋理路相近。

要之,桓譚此篇以批判性思維審視經學傳統,既承襲了揚雄"群言淆亂折諸聖"的學術立場,又開創了以簡御繁的闡釋新風。其將心性論與制度論統合於"天道"框架下的思路,對後世鄭玄"禮者體也"的經學體系建構具有啟示意義。讀者若能結合【新論】佚文與【後漢書】本傳互參,則更可見其"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的學術氣象。

(全文共768字)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7-11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卷九「正經」章句疏義

桓君山【新論·正經】一篇,實為東漢經學批判之樞機,其言「學者既多蔽暗,師道復缺,滋昏愈甚」,直指當時經學繁瑣之弊。今就「貌言視聽生於心」「明堂辟雍法天」「春秋正義」三義,略作申說。

一、貌言視聽皆生於心:經學詮釋的本體論
桓譚舉秦近君「說【堯典】篇目二字至十萬言」為例,譏漢儒章句之學支離。其謂「貌(儀容)、言(辭令)、視(觀照)、聽(聞知)皆生於心」,實承【禮記·大學】「誠於中,形於外」之旨,強調聖人之道當以心性為本。此論與揚雄【法言】「心聲心畫」說相呼應,暗合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詮釋傳統,揭示經義不在訓詁繁冗,而在返歸本心。

二、明堂辟雍法天擇地:制度之學的宇宙觀
「明堂象天圓地方,辟雍取教化流行」,桓譚以建築制度闡發「法天擇地」思想,乃承西漢今文家「天人相應」之說。考【大戴禮·明堂】「九室十二堂」之制,其空間秩序實為天道秩序的投影。而「辟雍環水」之象,更見【周易】「坎為水,為教化」的象徵體系。此說雖本於董仲舒,然桓譚特重「擇地」之實踐性,顯其反對空談災異、注重禮制實效的立場。

三、春秋正義:簡當為宗的詮釋學
篇末引蘧伯玉「弗治而治」答子貢問,實以【春秋】微言大義為喻。桓譚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恰可解此。【春秋】筆削之「正義」,非在訓詁堆砌(如秦近君之弊),而在如孔子「斷爛朝報」中見王道綱常。此論上接【公羊傳】「貴志」之說,下啟王弼「得意忘言」之玄風,足見東漢經學由繁返簡的思想轉向。

結語
桓譚身處今古文之爭未歇之際,其【新論】以「正經」為名,實欲廓清經學迷障。所謂「蔽暗滋昏」之嘆,非僅譏時儒,更暗諷讖緯神學之泛濫。然其「法天擇地」「心生萬法」諸義,終未脫漢代宇宙論框架,此讀其書者所當察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批判性繼承」為綱,分梳桓譚經學思想三重維度:本體論(心性)、宇宙論(制度)、詮釋學(方法),並置於兩漢思想轉型背景下考察,力求既守傳統註疏之嚴謹,亦顯思想史之洞見。
趙委 發表於 2025-8-24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正經】卷九探微:桓譚之心學與制度正義發覆

桓譚【新論·正經】第九卷所論,實為漢代經學闡釋之精要,其文雖殘佚,然就現存片段觀之,已見其融通儒道、批判時弊之思想鋒芒。本篇以『貌言視聽皆生於心』為樞機,貫通明堂辟雍之制與【春秋】大義,展現出漢代儒學由訓詁向義理深化之學術轉向。

『貌言視聽皆生於心』之論,實為心性論之先聲。桓譚承【尚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之旨,而更進一層:外在儀容、言語、觀聽之行,皆根植於心術之正邪。此與【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呼應,強調內在心性為道德實踐之本源。漢代經師多拘於章句,桓譚則直指本心,可謂對當時『學者既多蔽暗,師道復缺』學風之深刻反思。

文中譏秦近君說【堯典】『曰若稽古』三萬言、釋『篇目』二字至十萬言之弊,正是對章句之學支離破碎的批判。此種學風使經義『滋昏』難明,背離孔子『辭達而已』之訓。桓譚借蘧伯玉『弗治而治』之答,暗喻治經當求大義貫通,而非拘泥文字。此與【易】道『簡易』之理相通,彰顯其『執一統眾』的學術取向。

至若明堂辟雍之制,桓譚謂其『法天擇地』,實將制度建構提升至天道層面。【周禮·考工記】雖詳述明堂形制,然桓譚更重其象徵意義:明堂為天子布政、教化之所,辟雍為養賢講學之地,二者皆法天象地(如明堂象天文、辟雍象流水),體現『天人合一』之政治理想。此種制度並非虛設,而是為實現【春秋】『正義』之旨——即通過禮制規範實現社會公正。

【春秋】之義,在於『正名』『正義』。桓譚將心性修養、制度建構與經典大義相貫通:心正而後言順,言順而後事成,事成而後禮樂興。明堂辟雍作為禮制載體,既是教化實踐之場域,亦是【春秋】撥亂反正精神之具象化。此種『由內聖而外王』的思路,實為董仲舒以後漢代儒學之新發展。

桓譚之學,在東漢實為承先啟後者。其批判章句之弊,開鄭玄通學之先聲;其心性之論,啟揚雄、王充之思辨;其制度關懷,導何休【公羊】改制之說。觀【新論】此卷,可知漢代經學非止訓詁一端,更有義理與制度之雙重探索。桓譚以『正經』為名,正是欲返孔孟之本真,使經學成為匡正世道之實學,此於今日學術亦不失其啟示意義。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