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0|回覆: 3

[儒家學說] 崔寔(漢)【政論】 詩解13廢井田制貧富分化徙貧人寬地此開草闢土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31 21: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崔寔(漢)【政論】 詩解13廢井田制貧富分化徙貧人寬地此開草闢土
題文詩:
聖王,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
副適使人,饑飽不偏,勞逸齊均,富者不足,
僭差貧者,無所企慕.始暴秦也,隳壞法度,
制人之財,既無紀綱,而乃尊獎,併兼之人.
,牧豎致財,寵比諸侯;寡婦清以,
攻丹殖業,禮以國賓.巧猾之萌,遂肆其意.
上家居億,之貲戶地,侔封君士,行苞苴,
以亂執政,養劍客以,威黔首專,殺不辜號,
無市死子,生死之奉,多擬人主.下戶踦嶇,
無所跱足,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帥妻孥,
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織,貧者躡短,
歲踧歷代,為虜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
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歲小不登,流離溝壑,
嫁妻賣子,所以傷心,腐藏失生,人之樂者,
不可勝陳.故古有移,人通財以,贍蒸黎今,
青徐兗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三輔左右,
及涼幽州,內附近郡,土曠人稀,厥田宜稼,
悉不墾發.小人之情,安土重遷,寧就飢餒,
無適樂土,之慮故人,之為言瞑,謂瞑瞑無,
所知猶如,群羊聚畜,主者,牧養處置,
之茂草則,肥澤繁息,置磽鹵則,零丁耗減.
是以景帝,六年詔國,令人去磽,狹就寬肥.
至武帝遂,徙關東貧,人於隴西,北地西河,
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後加徙猾,
吏於關內.今宜復遵,故事徙貧,不能,
自業者於,寬地此亦,開草闢土,振人之術.
【原文】版本2
 昔者聖王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副適,使人饑飽不遍,勞逸齊均,富者不足僭差,貧者無所企慕。始暴秦隳壞法度,制人之財,既無紀綱,而乃尊獎併兼之人。烏氏以牧豎致財,寵比諸侯;寡婦清以攻丹殖業,禮以國賓。於是巧猾之萌,遂肆其意。上家居億之貲,戶地侔封君之士,行苞苴以亂執政,養劍客以威黔首,專殺不辜,號無市死之子,生死之奉,多擬人主。故下戶踦嶇[山換足],無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帥妻孥,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織,貧者躡短而歲踧,歷代為虜,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歲小不登,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其所以傷心腐藏,失生人之樂者,蓋不可勝陳。故古有移人通財,以贍蒸黎。今青、徐、兗、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附近郡,皆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肯墾發。小人之情,安土重遷,寧就飢餒,無適樂土之慮。故人之為言瞑也,謂瞑瞑無所知,猶群羊聚畜,須主者牧養處置,置之茂草則肥澤繁息,置之磽鹵則零丁耗減。是以景帝六年詔郡國,令人得去磽狹就寬肥。至武帝遂徙關東貧人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後加徙猾吏於關內。今宜復遵故事,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寬地,此亦開草闢土振人之術也。(【通典】一)
【原文】版本1
昔者,聖王立井田之制(【通典】但有「昔聖人」三字,從【御覽】卷八百二十一補),分口耕(【御覽】無「耕」)耦地,各相副適,使人饑飽不偏(【通典】作「變」,從【御覽】改),勞逸齊均。富者不足僭差,貧者無所企慕。始暴秦隳壞法度,制人之財,既無綱紀,而乃尊獎併兼之人。烏氏以牧豎致財,寵比諸侯;寡婦清以攻丹殖業,禮以國賓。於是巧猾之萌,遂肆其意。上家累巨億之貲,斥地侔封君之土,行苞苴以亂執政,養劍客以威黔首。專殺不辜,號無市死之子。生死之奉,多擬人主。故下戶踦嶇[山換足],無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帥妻孥,為之服役。故富者席余而日熾,貧者躡短而歲踧,歷代為虜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歲小不登,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其所以傷心腐藏、失生人之樂者,蓋不可勝陳。故古有移人通財,以贍蒸黎。今青、徐、兗、冀,人稠土狹,不足相供。而三輔左右及涼、幽州,內附近郡,皆土曠人稀,厥田宜稼,悉不墾發。小人之情,安土重遷,寧就飢餒,無適樂土之慮。故人之為言瞑也,謂瞑瞑無所知。猶群羊聚畜,須主者牧養處置,置之茂草,則肥澤繁息,置之磽鹵,則零丁耗減。是以景帝六年,下詔郡國,令人得去磽狹,就寬肥。至武帝,遂徙關東貧人於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後加徙猾吏於關內。今宜復遵故事,徙貧人不能自業者於寬地,此亦開草闢土,振人之術也。」(【通典】卷一)
1苞苴指饋贈的禮物: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又指賄賂:苞苴公行。
2蒸黎百姓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7-16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崔寔【政論】"廢井田制貧富分化"章詮解

崔寔【政論】此章直指秦漢之際土地制度劇變引發的社會危機,其論述可析為三重脈絡:

一、井田制之理想秩序
"昔者聖王立井田之制"所述,實為儒家經典【孟子·滕文公】"方里而井,井九百畝"說的延伸。崔寔以"分口耕耦,地各相副"概括其要義,強調製度設計包含三重均衡:
1. 空間均衡:土地按戶均分,"適"字暗合【周禮】"均土地以稽人民"之意;
2. 生理均衡:"饑飽不偏"承襲【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理邏輯;
3. 心理均衡:"無所企慕"呼應董仲舒"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的調節思想。此三維度共同構成"勞逸齊均"的王道典範。

二、秦制變革之惡果
"暴秦隳壞法度"的批判,實為漢代士人共識。崔寔獨到之處在於揭示制度崩壞的連鎖反應:
1. 產權失控:"制人之財無紀綱"指土地私有化導致【商君書】"廢井田,民得買賣"的惡果;
2. 階層固化:"尊獎併兼"暗諷【史記·平準書】"富者田連阡陌"現象,形成豪強地主階層;
3. 治理失效:貧富分化使國家喪失【鹽鐵論】"調均貧富"的調控能力,最終動搖統治根基。

三、徙民寬地之現實對策
崔寔提出"徙貧人寬地,開草闢土"的解決方案,實包含制度創新:
1. 空間再分配:通過人口遷移實現【漢書·食貨志】"徙貧民於關以西"的資源配置;
2. 生產擴容:"開草闢土"延續晁錯"務民於農桑"的墾殖政策;
3. 技術適配:需配合代田法、耦犁等農業技術,方能達成【汜勝之書】"教民相與庸挽犁"的實效。

結語
崔寔此論絕非簡單復古,而是透過井田制的理想型批判,構建"損有餘補不足"的治理哲學。其徙民政策既承續【管子】"正地者,民之命也"的土地倫理,又開後世均田制之先聲,在東漢末土地兼併加劇的背景下,展現出儒家經濟思想的實踐智慧。今日觀之,其中關於空間正義與財富分配的思考,仍具啟示意義。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17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崔寔〖政論〗"廢井田制貧富分化"章解義】

崔寔【政論】此章直指秦漢之際土地制度劇變之弊,其言"昔者聖王立井田之制",實承【孟子·滕文公】"方里而井,井九百畝"之遺意,闡發三代"均田制"精義。井田制以"分口耕耦"為核,其妙處正在"副適"二字——土地分配與勞力配置相副相適,使民無饑飽之偏、無勞逸之殊,此乃【周禮·地官】"均人掌均地政"之實踐。崔氏特標"富者不足僭差,貧者無所企慕",實暗合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篇"使富者足以示貴而不至於驕"之旨,彰顯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經濟倫理。

至暴秦"隳壞法度",崔寔以"尊獎併兼之人"為批判焦點,此語直刺商鞅"廢井田,開阡陌"之政。【漢書·食貨志】載董仲舒言"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正可與此互證。崔氏所痛心者,非僅土地私有化本身,而在制度崩壞後權力與資本的合流——"制人之財既無紀綱",恰如王符【潛夫論·浮侈】所斥"舉世舍農桑,趨商賈"之亂象。其以"徙貧人寬地"為對策,實承晁錯"徙民實邊"之智,兼取【管子·治國】"均地分力"之道,欲通過空間再分配重構人地平衡。

今觀此論,其價值有三:一曰制度批判之深度,揭櫫土地兼併乃貧富分化根源;二曰歷史視野之宏闊,以井田制為鏡照見秦漢之失;三曰解決方案之務實,倡"開草闢土"以疏解社會矛盾。然需辨明者,崔寔非泥古不化,其"徙貧"主張實為改良而非復古,與王莽"王田制"之激進迥異。此中分寸,正是東漢士大夫"通經致用"思想之體現。

要之,此章可謂漢代土地問題診斷書,其以"均平"為綱、以"調適"為用,既存【鹽鐵論】賢良文學之遺風,又開仲長統【昌言】"限夫田以斷併兼"之先聲,在漢末思想史中具有承前啟後之意義。讀者當於"廢"與"立"、"古"與"今"的辯證中,體會崔寔"矯枉不過正"的政治智慧。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8-24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崔寔【政論】詩解十三:井田制廢與貧富分化之析

昔者聖王立井田之制,分口耕耦,地各相副,旨在使人饑飽不偏,勞逸齊均。富者不足僭差,貧者無所企慕,此乃先王均平之道,治國之基也。然自暴秦隳壞法度,廢井田,開阡陌,制人之財既無紀綱,反尊獎併兼之人,以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井田之制,非獨為田畝之劃分,實乃安民之策。其法以九夫為井,井分四區,中為公田,八家共耕,私田各百畝,公私兼濟,民得溫飽而國賦有徵。如此則上下相安,貧富相均。然秦孝公用商鞅之法,廢井田,任民所耕,不限多少。雖一時激發生民之力,然兼併之勢遂起,貧富之懸殊漸成痼疾。

崔寔所言『徙貧人寬地,此開草闢土』,實為應對貧富分化之策。蓋井田既廢,貧者失所依憑,富者乘勢兼併。貧民或流亡他鄉,或淪為佃戶,饑寒交迫;富者則積財億萬,奢侈無度。此非天道之不公,乃人制之失也。故崔寔主張徙貧民於寬鄉,授以荒田,令其墾殖,既開草闢土以增國用,亦使貧者得存生之計。

然徙民墾田亦需法度相輔。若不加規制,則兼併之患復起,貧者雖得地而無力耕,富者復以財貨奪之。故崔寔強調『復五等之爵,立井田之制』,欲返古之道以救時弊。然時移世易,井田之制不可復行於漢世,其精神卻可鑑:均平貧富,抑制兼併,使民有恆產而有恆心。

觀崔寔之論,非泥古不化,乃借古諷今,直指時弊。其憂貧富懸殊之害,倡徙民寬土之策,實為漢代經濟思想之重要一脈。後世如董仲舒『限民名田』、師丹『孔僅之議』,皆與之呼應。然終漢之世,兼併之勢未止,貧富之分化愈烈,此非崔寔之論不足取,乃豪強之勢難抑也。

要之,崔寔【政論】此篇,深刻揭示了井田制廢后貧富分化之根源,並提出徙民墾田之務實對策。其思想兼具理想與現實,既懷古聖之均平,又識時務之可行,於今觀之,猶有啟示:經濟制度須兼顧效率與公平,若縱容兼併、放任分化,則社會失序之患必生。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