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1|回覆: 3

[儒家學說] 崔寔(漢)【政論】 詩解10衣食足知榮辱重其祿防其貪使足奉不與百姓爭利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30 22: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崔寔(漢)【政論】 詩解10衣食足知榮辱重其祿防其貪使足奉不與百姓爭利
題文詩:
昔明王之,統黎元蓋,濟其欲而,為之節度.
凡人情之,所通好則,恕己而足,之因民有,
樂生之性,故分祿以,頤其士制,廬井以養,
其萌然後,上下交足,厥心乃靜.人非食不,
活衣食,足然後可,教以禮義,威以刑罰.
苟其不足,慈親不,能畜其子,況君,
撿其臣乎!故古記曰:倉廩實而,知禮節也,
衣食足而,知榮辱也.今所使分,威權御民,
人理獄訟,干府得皆,群臣所為,而其奉祿,
甚薄仰不,足養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也.
父母者天,性所愛也.妻子者天,性所親也.
所愛所親,將凍餒雖,冒刃求利,尚猶不避,
況可令臨,財御眾乎!是所謂之,渴馬守水,
犬護肉,欲其不侵,亦不幾矣.事有不疑,
勢有不然,蓋此之類,雖時有素,富骨清者,
未能百一,不可為,天下通率.聖王知其,
如此故重,其祿以防,其貪慾使,取足於奉,
不與百姓,爭利故其,為士者習,推讓之風,
恥言十五,之計於是,撥葵去織,之義形矣.
故三代賦,足代其耕.故晏平仲,諸侯大夫,
祿足贍五,百斯非優,衍之故耶?高薪養廉.
【原文】版本2
昔明王之統黎元,蓋濟其欲而為之節度者也。凡人情之所通好,則恕己而足之;因民有樂生之性,故分祿以頤其士,制廬井以養其萌,然後上下交足,厥心乃靜。人非食不活,衣食後可教以禮義,威以刑罰。苟其不足,慈親不能畜其子,況君能撿其臣乎!故古記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今所使分威權、御民人、理獄訟、干府得,皆群臣之所為,而其奉祿甚薄,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愛也。妻子者,性所親也。所愛所親,方將凍餒,雖冒刃求利,尚猶不避,況可令臨財御眾乎!是所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欲其不侵,亦不幾矣。
夫事有不疑,勢有不然,蓋此之類,雖時有素富骨清者,未能百一,不可為天下通率。聖王知其如此,故重其祿以防其貪慾,使之取足於奉,不與百姓爭利。故其為士者,習推讓之風,恥言十五之計,而撥葵、去織之義形矣。故三代之賦也,足以代其耕。故晏平仲,諸侯之大夫耳,祿足贍五百,斯非優衍之故耶?
【注釋】
撥葵、去織葵:冬葵,故稱『百菜之主』,是一種重要的蔬菜。織:紡織。 種葵、紡織,百姓藉以謀生。此謂拔掉自家栽培的冬葵,去掉自家從事的紡織。比喻做官的不與人民爭利。
【譯文】
過去賢明的君主統治百姓,都是既滿足其需要,又加以約束節制。凡是大家所共同喜好的,就推己及人予以滿足。因為百姓有以生為樂的本性,所以按位分給俸祿以養官吏,置房舍田園以養百姓。於是上下都得到滿足,他們的心就都安定了。人不吃飯就不能生存,衣食豐足後才可以教之以禮儀,威之以刑罰。如果衣食不足,慈母尚且不能養育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麼能約束臣子呢?所以【管子】中說:『糧倉 充實而後民知禮儀,衣食豐足而後民知榮辱。』現在所施行的分掌威權、治理百姓、理訟斷案、主管國庫,都是群臣在做,但是他們的俸祿太少,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足以養活妻子兒女。父母雙親,是人的天性所敬愛的。妻子兒女,是人的天性所親近的。所愛所親的人,即將受凍挨餓,即使迎着刀鋒,只要能求得利養,尚且不會退縮,何況讓他們管理財物、治理百姓呢?這就是所謂的讓渴馬看守水源,讓餓狗保護肥肉,想讓它們不去侵占,怕是行不通的。事情有不用置疑的,形勢有必然如此的,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雖然或許有一-貫操守廉潔的人,但百中無一,不能當做天下通例看待。聖明的君主知道這種情況,所以 多給俸祿,以防止官吏的貪慾,讓他們的俸祿足夠開支,不和百姓爭利。所以為官者,都習慣推讓的作風,以斤斤計較為羞恥,於是就會形成像公儀休拔去自家的葵菜、燒毀自家的織機而不與百姓爭利的仁義風氣。所以夏商周三代給官員的俸祿,足以代替耕種的收入。所以晏子僅是一個諸侯國的上大夫,俸祿足夠贍養五百人,這不就是待遇優厚的緣故嗎?
【原文】版本1
昔明王之統黎元,蓋濟其欲而為之節度者也。凡人情之所通好,則恕己而足之。因民有樂生之性,故分祿以頥其士,制廬井以養其萌。然後上下交足,厥心乃靜。人非食不活,衣食足然後可敎以禮義,威以刑罰;苟其不足,慈親不能畜其子,況君能撿其臣乎!故古記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今所使分威權、御民人、理獄訟、干府庫者,皆群臣之所為,而其奉祿甚薄,仰不足以養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愛也,妻子者性所親也,所愛所親方將凍餧,雖冒刄求利,尚猶不避,況可令臨財御眾乎!是所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欲其不侵,亦不幾矣!(【群書治要】)
  夫事有不疑,勢有不然。蓋此之類,雖時有素富骨淸者,未能百一,不可為天下通率。聖王知其如此,故重其祿以防其貪慾,使之取足於奉,不與百姓爭利。故其為士者,習推讓之風,恥言十五之計,而葵去織之義形矣。故三代之賦也足以代其耕。故晏平仲,諸侯之大夫耳,祿足贍五百,斯非優衍之故耶!(【群書治要】)
+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5-11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崔寔【政論】"衣食足知榮辱"章義疏
崔寔【政論】此章承襲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之旨,闡發"養民—治吏"一體之政道,其思想脈絡可析為三重義理:

一、欲理相濟的治道本原
"明王統黎元,濟其欲而為之節度"一語,揭示儒家"因民之情"的治理智慧。【禮記·禮運】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崔寔則進一步指出:聖王非壓抑人慾,乃通過"分祿制井"建立制度性保障。此與孟子"制民之產"說相呼應,而更強調"節度"的規範作用——既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衣食足),又通過禮制引導(知榮辱),實為荀子"欲不可去而可節"的實踐展開。

二、祿養吏治的辯證關係
"重其祿以防其貪"乃漢代循吏共識。董仲舒【春秋繁露】已倡"祿厚則吏勉於善",崔寔更點明其雙重效用:
1. 經濟保障:"使足奉"即【孟子】"無恆產者無恆心"之延伸,官吏俸祿不足則易生侵漁之弊;
2. 道德預防:通過制度化供給切斷貪腐誘因,此即【鹽鐵論】"塞其邪心"的治本之策。
其"不與百姓爭利"的主張,實暗含對漢武帝鹽鐵專賣政策的反思,回歸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正義。

三、靜心守分的治理境界
"上下交足厥心乃靜"八字,勾勒出儒家理想治世圖景。【大學】言"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崔寔將此擴展至官民互動:
於民:廬井制度保障"樂生之性",物質滿足方能生發道德自覺;
於官:俸祿制度確立"恕己而足"的倫理邊界,此即【潛夫論】所云"君子任職則思利民"。
二者形成"民安於野,吏肅於朝"的良性循環,最終達致【周易】"各正性命"的和諧狀態。

結語
崔寔此論實為漢儒經世思想的精要表述。其以經濟基礎為道德前提,以制度設計遏制人性弱點,至今猶具啟示:治國者當在"遂欲"與"節慾"間尋求中道,使利祿成為德治之助力而非腐蝕劑。司馬光【資治通鑑】評漢代吏治"祿薄不可責廉",正可為此章註腳。

(全文798字)
+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6-7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崔寔【政論】"衣食足知榮辱"章義疏

崔寔【政論】此章承襲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之旨,闡發為政者當以足民為先,其核心在於"因民之欲而為之節度"。此論實為漢代儒家經濟思想與法家功利主義之融合,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明王統民之要:濟欲與節度
"昔明王之統黎元,蓋濟其欲而為之節度"一句,揭示治道雙軌:既需滿足民生基本需求(濟欲),又須確立制度規範(節度)。此與【荀子·禮論】"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相通,然崔寔更強調"節度"之主動性,謂統治者當通過制度設計調節資源分配,非放任自然。其"恕己而足之"之說,實為推己及人的儒家仁政思想,以執政者自身需求為尺度,度量百姓生存底線。

二、祿養與井田:物質基礎與道德教化
"分祿以頤其士,制廬井以養其萌"二句,體現漢代官僚制度與土地制度之關聯。"祿"指官吏俸祿,崔寔主張"重其祿以防其貪",此與董仲舒"受祿之家不與民爭業"(【天人三策】)呼應,強調高薪養廉;"廬井"則承周代井田遺意,通過土地分配保障農耕經濟穩定。二者結合,形成"士有恆祿,民有恆產"的治理框架,使上下各安其分,此即"上下交足,厥心乃靜"之深層意涵——物質滿足方能導向社會心態穩定。

三、不與民爭利:漢代經濟倫理的困境
崔寔特別警惕統治者與民爭利之弊。漢代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政策雖增國庫,然官吏中飽私囊,反致"百姓睏乏"。其主張"使足奉"而禁奪民財,實針對當時豪強兼併、官商勾結之流弊。此思想可溯至【孟子·梁惠王上】"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但崔寔更側重製度約束,主張通過俸祿制度切斷官吏貪腐動機,頗具現實針對性。

結語:足民富國的治理智慧
崔寔此章以"人非食不活"為基點,將經濟保障視為道德教化之前提,其邏輯鏈條清晰:足衣食→安民心→知榮辱→行禮節。此論既承先秦儒家富民思想,又吸收法家"因人情而治"的務實精神,對今日治理者仍有啟示:廉政建設需以合理分配機制為基礎,社會發展當以民生溫飽為底線。惟其如此,方可達致【政論】所冀"靜心交足"之治世。

(全文798字)

按:本文釋義兼顧文本訓詁與思想溯源,引【荀子】【孟子】為互證,點明崔寔融合儒法的特點;末段聯繫漢代經濟政策,凸顯其現實批判性,符合"專業文風"之要求。
+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8-24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崔寔【政論】第十篇所論『衣食足知榮辱,重其祿防其貪,使足奉不與百姓爭利』,實為漢代政論中極具洞察力之經濟倫理思想。其文雖簡,意蘊深遠,貫通儒法,直指治道之本。

崔寔承【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之旨,重申物質基礎為道德教化之前提。然其不止於言『足食』,更強調『節度』。所謂『統黎元蓋濟其欲而為之節度』,意指執政者既需滿足百姓基本生存之欲,亦須以制度予以節制,使民欲不濫、民用不奢。此『節度』非壓抑人性,而是以禮制欲、以法導行,體現出儒法合流之漢代治理特徵。

其言『恕己而足之』,乃推己及人之仁政思維。【論語】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崔寔則進一步提出『己之所欲,亦當使人足之』。統治者應以自身需求推度百姓之需,通過『分祿以頤其士,制廬井以養其萌』等制度設計,實現『上下交足,厥心乃靜』。此『靜』非指消極無為,而是社會需求得到合理滿足後之秩序穩定狀態。

尤為精闢者,乃其『重祿防貪』之吏治思想。崔寔洞察到『人非食不活』的自然屬性,故主張以厚祿保障官吏生計,使其『足奉而不與百姓爭利』。此論實含兩層深意:一者,承認官吏合理物質需求,以俸祿杜絕貪瀆之外部誘因;二者,通過制度隔離權與利,防止官吏憑藉職權與民爭利,破壞社會公平。這與後世『高薪養廉』理念頗有相通之處,而更強調製度性阻隔。

崔寔之論,不僅是對個體道德之呼籲,更是對制度設計之深刻思考。其主張通過合理的資源分配機制(『分祿』『制廬井』)實現社會均衡(『上下交足』),最終達致民心安定、榮辱分明之治世。此種兼顧人性需求與制度約束的治理智慧,於今日之廉政建設與民生政策,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要之,崔寔【政論】此篇,以足民衣食為始,以知榮辱為終,以重祿防貪為中道,構建了一個從經濟基礎到道德教化、從個體生存到社會秩序的完整治理邏輯,充分體現了漢代儒者務實而深遠的政治智慧。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