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1|回覆: 2

[其他] 【商君書】卷13靳令詩解2重輕輕重以刑去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4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君書】卷13靳令詩解2重輕輕重以刑去刑
題文詩:
六虱仁義;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誠信貞廉;
非兵羞戰.國有十二,無使農戰,必貧至削.
十二成群,君不勝臣,官不勝民,六虱勝政.
十二成朴,其國必削.興國不用,十二,
故國多力,天下莫犯.兵出必取;取必能有;
按兵不攻,其國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毀,
多者不損,效功取爵,辯言不先,謂以數治.
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
國好力則,謂以難攻;國好言則,謂以易攻.
重刑少賞,愛民,死賞.多賞輕刑,
上不愛民,民不死賞.利出一孔,其國無敵;
利出二孔,國半利;利出十孔,其國不守.
重刑也者,以明大制,法度不明,六虱為害.
六虱成群,則民不用.是故興國,罰行民親,
賞行民利.行罰也必,重其輕者,輕其重者,
輕者不至,重者不來.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罪重刑輕,刑至事生,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聖君真情,知物之要,治有至要,故執賞罰,
以壹輔仁,必之續也,聖君治人,必得其心,
故能用力.生強,生威,生德,
德生於力.聖君獨有,故能仁義,述於天下.
【原文】
  六虱——曰禮、樂;曰【詩】、【書】;曰修善,曰孝弟;曰誠信,曰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戰,必貧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謂君之治不勝其臣,官之治不勝其民,此謂六虱勝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興國不用十二者,故其國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毀也,多者不損也,效功而取官爵,雖有辯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謂以數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國好力,此謂以難攻;國好言,此謂以易攻。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國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國不守。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六虱成群,則民不用。是故,興國罰行則民親,賞行則民利。行罰,重其輕者,輕其重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此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輕,刑至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國必削。  聖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執賞罰以壹輔仁者,必之續也,聖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於力。聖君獨有之,故能述仁義於天下。
【譯文】

    六種虱害:是禮制,音樂;是【詩經】【尚書】;是修養、仁慈,是孝順長輩,尊重兄長;是誠實有信用,是正直廉潔;是仁愛、道義;是反對戰爭,是以參加作戰為恥。國家有這十幾種有害的東西,君主就沒有辦法讓民眾從事農耕作戰,國家一定會貧窮直到被削弱。如果這十幾種思想的信奉者成群結隊,這就叫君主的統治不能超過他的臣下,官府對民眾的治理不能超過他的民眾,這就叫做六種虱子似的危害壓過了國家的政策法令。這十幾種思想如果有根基,國家一定會被削弱。因此,興盛的國家不用這十幾種思想統治國家,所以國家的實力雄厚,天下各諸侯國沒有能入侵它的。軍隊如果出戰,就一定能奪取土地;奪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它;如果按兵不動,就一定能富足。朝廷的大小官吏,被人輕視也不會受毀謗,受到別人的重視也不會被人詆毀遭到損害,只要事業有成效建立功勳就能獲得官職和爵位,雖然有詭辯的口才,也不能因為這一點而排在別人的前面,這就叫用法度來治理。憑自己的實力去攻打別的國家,出一分力會獲得十倍的收穫;憑空談去攻擊別的國家,出十分力會喪失百倍的代價。國家喜歡實力,這就叫用別人難以得到的東西進攻別的國家;國家喜歡空談,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東西去攻擊別的國家。

   加重刑罰,減少獎賞,這是君主愛護民眾,民眾就會拼命爭奪獎賞。增加獎賞,減輕刑罰,這是君主不愛護民眾,民眾就不會為獎賞而拼死奮鬥。爵位利祿出自一個途徑,那麼國家就會無敵於天下;爵位利祿出自兩個途徑,那麼國家只能得到一半的好處;爵位利祿出自多個途徑,那麼國家的安全就難保了。加重刑罰,能嚴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嚴明,是因為有六種像虱子一樣的東西作怪。信奉像六種虱子似的有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那麼民眾就不會願意被君主役使。因此,興盛的國家刑罰實行了,那麼民眾就會與君主親近,獎賞實行了,民眾就能被君主所利用。實行刑罰,對那些犯輕罪的人使用重刑,犯重罪的人使用輕刑(諸多學者認為此句當為衍文,與此篇文字多有類似的【韓非子·飭令】中就無『輕其重者』幾個字——錄者注),那麼犯輕罪的事就不會再發生,犯重罪的事也不會有,這就叫用刑罰去掉刑罰,刑罰去掉了國家的事情也能辦成;對犯有重罪的人使用輕刑,刑罰雖然使用了,而事情也沒辦成,這就叫用刑罰招致更大的刑罰,那麼國家的實力就會被削弱。

聖明的君主懂得事物的關鍵,所以他治理民眾能掌握最關鍵的東西。如果掌握獎賞和刑罰用專一從事農耕和作戰來培養仁德,這一定是他政治思想的繼續。聖明的君主在統治民眾時,一定能得到他們的真心擁戴,所以,能在農戰中用他們的力量。實力能產生強大,強大能產生威力,威力能產生恩德,恩德又產生於實力。只有聖明的君主才能擁有實力,所以他在天下能繼承仁義。
白定 發表於 2025-6-9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靳令】篇刑德辯證思想發微——論商鞅『重輕輕重』法治綱領的深層邏輯

【商君書·靳令】篇以『六虱十二害』為批判對象,提出『以刑去刑』的法治主張,其核心在於『重輕輕重』的辯證施治原則。此說非表面所見之嚴刑峻法,實蘊含深刻的政治哲學思維。

一、『六虱十二害』批判的實質
篇中將仁義、禮樂、詩書等儒家價值喻為『六虱』,列『修善孝悌』『誠信貞廉』等十二項為害政之端,其批判焦點在於『無使農戰』的社會效應。商鞅並非否定道德本身,而是警惕道德名義下的『虛文勝質』現象。當道德教化脫離耕戰實務,形成『十二成群』的官僚文化時,將導致『君不勝臣,官不勝民』的權力失衡。這種『六虱勝政』的危機,本質上是對國家組織力渙散的預警。

二、『重輕輕重』的辯證法則
『重其輕者』與『輕其重者』構成法治施行的動態平衡。前者謂對輕微過失施以重罰,後者指對重大犯罪反予輕處。此看似矛盾的設計,實為『以刑去刑』的實踐路徑:通過提高違法成本震懾小惡,同時保留對重罪的寬宥空間以分化頑凶。如【去強】篇所言『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生,則重者無從至矣』,正與此章相發明。

三、『以刑去刑』的終極追求
商鞅法治思想的精義在於『刑期無刑』的自我消解性。通過『重罰輕罪』建立行為預期,使民眾『日趨於利避害而不自知』,最終達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算地】篇)的治理境界。這種『刑德轉化』思想,與黃老學派『刑德相養』之說頗有暗合,體現法家對『不令而自行』理想秩序的追求。

要言之,【靳令】篇的法治綱領絕非簡單的重刑主義,而是建立在對人性趨利本能的深刻把握上。其『重輕輕重』的辯證設計,既是對儒家德教流弊的矯治,亦為構建『刑措不用』治世的必要手段。後世王安石謂『商鞅之法能使民務本而不事末』,正是對此深層邏輯的洞見。
賈衣 發表於 2025-6-21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君書·靳令】"重輕輕重,以刑去刑"義疏

【商君書·靳令】篇以"六虱"喻儒家仁義之說,倡"重刑輕賞"之法,其說峻刻而理路森嚴,今試為剖判其要義。

一、"六虱"之辨與農戰之本
文中列"仁義、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誠信貞廉、非兵羞戰"為十二害(六虱之倍稱),謂其"無使農戰,必貧至削"。此論當置於戰國爭雄之世觀之:商鞅視道德教化若蠹蟲,實因列國兼併之際,唯耕戰可致強。其將儒家德目與國力消長對立,乃極端功利主義之體現。如【去強】篇云:"國用詩書禮樂孝弟善修治者,敵至必削",與此互為表里。然需辨明者,商鞅非否定道德本身,而謂"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辯——國有十者,上無使戰,必削至亡"(【靳令】),其矛頭實指脫離耕戰之空談。

二、"重輕輕重"之刑賞觀
"重輕"者,重刑輕賞也。商鞅主張"刑九賞一"(【去強】),謂"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靳令】)。其邏輯在於:嚴刑使人畏而不犯,薄賞使民珍而趨戰。此說與儒家"德主刑輔"大異,然內在理路實通——皆欲以手段導民向善。商鞅之峻法,恰以"去刑"為終極目標,所謂"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靳令】)。韓非解此最切:"公孫鞅之法也重輕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韓非子·內儲說上】)

三、君權與"六虱勝政"之防
"十二成群,君不勝臣"之論,揭示商鞅法治思想核心:制度設計須防道德話語權下移。儒家以仁義為君臣共守之道,而法家視之為權柄分散之端。故【說民】篇直言:"辯慧,亂之贊也;禮樂,淫佚之徵也。"其將思想控制納入強國方略,實開秦制"以吏為師"先聲。然需注意,商鞅所批"貞廉"等德目,特指不事耕戰之虛名,非謂官吏不必廉潔,觀【墾令】"無宿治"等條可知。

結語
【靳令】篇之峻急文風,折射出戰時法家"刻深寡恩"的特質。其說在非常之世或有其效(如秦之富強),然"六虱"之喻將道德與國力對立,終難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之譏。讀此篇當把握兩點:其一,法家所謂"刑"實為制度性威懾,非濫刑也;其二,"以刑去刑"的理想性與"重刑輕賞"的操作性間,始終存在張力。明乎此,方可理解商鞅之學何以能強秦而不能安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