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2|回覆: 2

[其他] 【列子】卷1天瑞詩解7林類樂死向死而生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0 21: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1天瑞詩解7林類樂死向死而生
題文詩:
林類隱者,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穗故畦,
並歌並進.孔子適衛,望之於野,謂弟子曰:
叟可與言,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壠端,
面之嘆曰:曾不悔乎,行歌拾穗?類行不留,
不輟.貢叩不已,乃仰應曰:吾何悔邪?
子貢: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
死期將至,亦有何樂,拾穗行歌?林類笑曰:
吾所為樂,人皆有之,反以為憂.少不勤行,
長不競時,故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
故樂若此.子貢:壽人之情,死人之惡;
故,以死為樂?林類:死之與生,
一往一反;死於是者,安知其能,不生於彼?
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求生,
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生?
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告夫子,夫子:
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也.
人有生死,真情永恆,情真義深,非死非生,
生而能死,死而能生,真情所致,向死而生.

 【原文】  林類年且百歲,底春被裘,拾遺穗於故畦,並歌並進。孔子適衛,望之於野。顧謂弟子曰:『彼叟可與言者,試往訊之!』子貢請行。逆之壠端,面之而嘆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類行不留。歌不輟。子貢叩之,不已,乃仰而應曰:『吾何悔邪?』子貢曰:『先生少不勤行,長不競時,老無妻子,死期將至,亦有何樂而拾穗行歌乎?』林類笑曰:『吾之所以為樂,人皆有之,而反以為憂。少不勤行,長不競時,故能壽若此。老無妻子,死期將至,故能樂若此。』
子貢曰:『壽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惡。子以死為樂,何也?』林類曰:『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故死於是者,安知不生於彼?故吾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營營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貢聞之,不喻其意,還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與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盡者也。』
【譯文】
林類的年紀將近一百歲了,到了春天還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後遺留下來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衛國去,在田野上看見了他,回頭對學生說:『那位老人是個值得對話的人,試試去問問他。』子貢請求前往。在田埂的一頭迎面走去,面對着他感嘆道:『先生沒有後悔過嗎?卻邊走邊唱地拾谷穗?』林類不停地往前走,照樣唱歌不止。子貢再三追問,他才仰着頭答覆說:『我後悔什麼呢?』子貢說:『您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已經死到臨頭了,又有什麼快樂值得拾谷穗時邊走邊唱歌呢?』林類笑着說:『我所以快樂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們卻反而以此為憂。我少年時懶惰不努力,長大了又不爭取時間,所以才能這樣長壽。到老了還沒有妻子兒女,現在又死到臨頭了,所以才能這樣快樂。』
子貢問:『長壽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厭惡的。您卻把死亡當作快樂,為什麼呢?』林類說:『死亡與出生,不過是一去一回。因此在這兒死去了,怎麼知道不在另一個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麼知道死與生不一樣呢?我又怎麼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頭腦糊塗呢?同時又怎麼知道我現在的死亡不比過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貢聽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知道他是值得對話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並不完全徹底。』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5-15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林類樂死"章義疏

【列子·天瑞】篇載林類事,實為道家生死觀之精微呈現。此章以"向死而生"為樞要,通過隱者林類與子貢之對詰,層層剖解生命本質,其義理可析為三重境界:

一、形骸之累與天地之化
林類"年且百歲"而"拾穗行歌",此非困頓之態,乃"與化為人"(【莊子·天運】)之境。子貢以"曾不悔乎"相質,恰顯俗世執念。道家視生死如四時運行,【天瑞】前文已明"死於此者,安知不生於彼",林類之歌詠,正是體認"形骸歸乎地,性命返乎天"(【列子·楊朱】)的宇宙節律。

二、樂死非求死,達生故忘生
林類"樂乎死"之論,非如魏晉放達者之狂誕,實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周易·說卦】)的證悟。其言"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暗合【莊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的環中之道。這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較之儒家"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的現世關懷,更顯形上思辨色彩。

三、孔門之問的深層對話
孔子使子貢問訊,而終"不說所以行",此中微義可參。【論語】載"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公冶長】),而林類所陳恰是天道觀照下的生死智慧。列子藉此對話,既展現儒道思想之張力,又暗示"殊途同歸"的終極可能——正如【易傳】所言"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要之,此章以"拾穗行歌"的意象,寓言式地昭示:唯有勘破生死對待,方能臻於"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陶淵明【形影神】)的真人之境。後世郭象注【莊子】云"死生變化,吾皆吾也",正可為此章作一絕妙註腳。

(全文798字)
一葦之杭 發表於 2025-6-15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天瑞】"林類樂死"章義疏

【列子·天瑞】篇載林類事,實為道家生死觀之精妙寓言。本文試從三方面析其要義:

一、文本考析
林類形象頗具象徵意義:"年且百歲"示超越俗壽之限,"底春被裘"顯逆時而行,"拾穗故畦"喻返樸歸真。子貢"曾不悔乎"之問,恰是俗情執念之典型,而"行歌拾穗"正是道家"安時處順"之實踐。【列子】此章與【莊子·至樂】篇"髑髏樂死"說可相參證,皆破生死對待之執。

二、哲學精微
林類"向死而生"之論,實含三重玄機:
1. 生死一如觀:"死之與生,一往一反"暗合【周易】"原始反終"之理,較之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更具形上思辨。
2. 樂死非求死:其"得還"之說非厭世,乃悟"大化流行"之妙。郭象注【莊】所謂"死生變化,吾皆吾也"可為此作註腳。
3. 解脫之道:"老故息"三字道破生死困局,較佛教涅槃說更具現世關懷。

三、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有三重價值:
1. 生命教育:破線性生死觀,啟發生命整體認知
2. 心理療愈:以"樂天知命"化解死亡焦慮
3. 生態智慧:"拾穗"意象暗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要之,林類形象實為【列子】"貴虛"思想之具現。其說雖似駭俗,然細究之,乃通過解構生死二元對立,達致"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之境。較之西方存在主義"向死存在"說,早開先河而更具東方智慧。讀者當透過文字表象,體認其中超越生死對待之精神自由,方得壺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