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9|回覆: 2

[道家人物] 【亢倉子】【庚桑子】卷6【賢道】詩解2賢人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無若有道賢致無道奸來功成賢退事材者不退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5-26 09: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亢倉子】【庚桑子】卷6【賢道】詩解2賢人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無若有道賢致無道奸來功成賢退事材者不退
題文詩:
祭公問,賢材何從,而不致乎,亢倉子曰:
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無若.
天子,大臣,刑不避貴,澤不隔下,
則賢人自,至而求用.賢人用則,四海內明,
目而視清,耳而聽坦,心而無郁.天自,
地自,萬物醇化,鬼神不能,故曰:
賢正可待,不可求若,天子勤明,大臣和理,
之求士則,懨弘方大,公直靖人,之才;
苛察,大臣躁急,之求士則,曲心巧應,
毀方破道,之才至若,天子疑忌,大臣巧隨,
之求士則,奇姓異名,仄媚怪術,之才至若,
天子自賢,大臣固位,之求士則,事文逐譽,
貪濁浮麗,之才至若,天子依違,大臣回佞,
之求士則,外忠內僻,情毒言和,才至故曰:
才慎在求,不慎無若.黃帝得常,仙封鴻鬼,
容丘商得,伊尹中興,得甫申齊,桓得寧籍,
皆由數君,體道邁仁,布昭聖武,思輯光明,
寬厚昌正,眾賢自至,求用非為,簡核而得.
祭公:夫子云賢,不求自至,亦有非賢,
不求而,自至者乎?亢倉子曰:非賢不求,
而自至者,固眾矣夫,天下有道,則賢人不,
求而自至;天下無道,則非賢不,求而自至.
有道,無道者眾,天下賢少,不肖者多.
是知非賢,不求而自,至者多矣.祭公曰賢,
固濟天下,材濟天下,俱濟天下,賢材安異?
亢倉子曰:窘乎其問!功成事畢,不徇封譽,
恭退朴儉,之謂賢者;功成事畢,榮在祿譽,
光揚滿志,之謂材者.賢可鎮國,材可理國.
  
【原文】2祭公問賢材何從而不致,亢倉子曰:賢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無若天子靜、大臣明、刑不避貴、澤不隔下,則賢人自至而求用矣。賢人用則四海之內明,目而視清,耳而聽坦,心而無郁矣。天自成,地自寧,萬物醇化,鬼神不能靈,故曰賢,正可待不可求。若天子勤明,大臣和理,之求士也,則懨弘方大、公直靖人之才至;若天子苛察,大臣躁急,之求士也,則曲心巧應、毀方破道之才至;若天子疑忌,大臣巧隨,之求士也,則奇姓異名、仄媚怪術之才至;若天子自賢,大臣固位,之求士也,則事文逐譽、貪濁浮麗之才至;若天子依違,大臣回佞,之求士也,則外忠內僻、情毒言和之才至。故曰才慎在求不慎無若者。
黃帝得常仙封鴻鬼容丘,商王得伊尹中興得甫申,齊桓得寧籍,皆由數。君體道邁仁,布昭聖武,思輯光明,寬厚昌正,而眾賢自至而求用,非為簡核而得也。祭公曰:夫子云賢人不求而自至,亦有非賢不求而自至者乎?亢倉子曰:夫非賢不求而自至者,固眾矣。夫天下有道,則賢人不求而自至;天下無道,則非賢不求而自至。人主有道者寡,無道者眾,天下賢人少,不肖者多。是知非賢不求而自至者多矣。祭公曰:賢固濟天下,材亦能濟天下,俱濟天下,賢與材安異耶?亢倉子曰:窘乎哉,其問也!夫功成事畢,不徇封譽,恭退朴儉之謂賢;功成事畢,榮在祿譽,光揚滿志之謂材。賢可以鎮國,材可以理國。所謂鎮者,和寧無為,人不知其力;所謂理者,勤率其事,人知所於德。一賢統眾材則有餘,眾材度一賢猶不足。如是賢材之殊域,有居山林而喧者,有在人俗而靜者,有喧而正者,有靜而邪者也。凡視察其貌鄙俗而能有賢者,萬不有一;視察其貌端雅,而實小人者十而有九失。夫不煉其言而知其文,不責其儀而審其度,不採其譽而知其善,不流其毀而斷其實,可謂有識者也。 文】
:祭公問賢才為何屢求不至,亢倉子說:賢人可以等待而不可強求,人才要謹慎的識別不謹慎還不如不求。君主清淨,大臣賢明,天子犯法與民同罪,澤被蒼生不分等級,這樣賢人會自己前來請求你任用。任用了賢人就會天下清明,看事情看到本質,聽言論聽出真相,心裡不會迷惑憂愁。上天自會成就你,大地自會安寧,萬物生長自在,鬼神也不靈驗來傷害你。所以說賢才,只可以等待而不可強求。如果天子勤政聖明,大臣正直明理,這樣求才,正直公正忠誠的大才就會來到;如果天子苛刻計較,大臣浮躁狡猾,這樣求才,狡猾奸佞枉曲的庸才就會來到;如果天子多疑狠毒,大臣阿諛奉承,這樣求才,古怪精靈聳人聽聞的邪才就會來到,若天子自以為是,大臣頑固死板,這樣求才,則沽名釣譽貪婪浮華的佞才就會來到,若天子沒有主見,大臣奸佞貪婪,這樣求才,則外表忠厚內藏奸詐、笑裡藏刀的毒才就會來到。所以說人才要謹慎的識別不謹慎還不如不求。
黃帝得到一干賢才得道成仙,商王得伊尹國家中興,齊桓得管仲,都是這個原因。君王依從大道,布昭聖武,思輯光明,寬厚昌正,而眾賢人會不請自來,不是到處訪賢才得到的。祭公曰:先生說賢人不求而自至,哪有沒有不是賢人卻不求而自至的?亢倉子說:不求而自至的非賢人,多的很。天下有道,賢人不求自來;天下無道,小人賢不求自來。有道的君主少,無道的君主多,天下賢人少,小人多。所以說不求而自至的小人更多。祭公問:賢固然有益於天下,材也可以有益於天下,都有益於天下,賢與材有什麼不同嗎?亢倉子曰:大王問的問題真是窘啊!功成身退,不圖名利,生活簡樸的叫賢;功成事畢,功名利祿,志得意滿的才叫材。賢可以定國安邦,材只能夠可以治理國家。所謂定國安邦,就是無為而治,百姓不知道他的所有付出;所謂治理國家,恪盡職守,百姓根據他的行為表現知道他。一個賢人統帥許多材人還綽綽有餘,許多才人比起賢人還有不足。所以賢人和才人相去甚遠,有人住在山林還出名,有人在鬧市還很安靜,有人出名卻很正派,有人安靜卻很邪惡。大凡看此人榮貌鄙俗,卻是個賢人的例子,一萬個里一個也沒有;看此人榮貌端雅,卻是個小人的,卻有十分之九。如果有人不讀完長篇大論卻抓住文章本質,看人不看儀表卻能體察內心,不聽世俗的稱讚卻能明斷善惡,不聽眾人的栽贓卻能得知真相,那他就是有識之人。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6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賢道】闡微

昔祭公問賢材何以致之,亢倉子答曰:『賢人正可待而不可求,材慎在求而不慎則無。』此言深契聖王用賢之道。蓋賢者如日月,其出有常;若君道清明,則賢者自至。所謂『天子清靜,大臣賢明,刑不避貴,澤不隔下』,此乃賢才輻輳之基。

亢倉子更剖四境:
一曰『天子勤明,大臣和理』,則懨弘方直之才至;
二曰『君苛察,臣躁急』,則曲心巧應之才至;
三曰『天子疑忌,大臣巧隨』,則奇技仄媚之才至;
四曰『天子自賢,大臣固位』,則浮華貪濁之才至。
此四者,皆因君心不正,所求非道,故應者皆非真賢。

黃帝得常仙、商湯得伊尹、周室得甫申,皆由『體道邁仁,布昭聖武』,非刻意搜求而得。祭公復問:『非賢者亦有不求自至者乎?』此問實暗指佞幸之流。亢倉子雖未明言,然前文已示:君道既邪,應者必邪。

末言『功成賢退,事材者不退』,尤見深意。賢者功成身退,合於天道;而恃才戀棧者,終為禍階。故治國者當修己以俟賢,非可倒置本末也。
馮臼 發表於 2025-7-22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亢倉子·賢道】篇闡發之微義

【庚桑子·賢道】篇載祭公問賢材致用之道,亢倉子對曰:"賢人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無若。"此語實為治國用人之樞要,今試析其三重深意:

一、賢者待時而出,非強求可致
亢倉子謂"賢人正可待不可求",實承【周易】"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之旨。昔姜尚垂釣渭水,孔明躬耕南陽,皆待清明之世方顯其能。此與【論語】"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相通,強調賢者出處自有節律。若君主徒務搜求,如宋仁宗朝"求賢詔"頻頒而實效不彰,反失"不召之臣"(【孟子·公孫丑下】)之真士。

二、求材貴慎,取捨關乎治亂
"材慎在求,不慎無若"直指人才甄選之要。【韓非子·顯學】言"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即主張系統考察。亢倉子更警示冒進求材之弊:若如唐玄宗重用李林甫"野無遺賢"之諫,必致"無若"(無所獲)之局。故【管子·明法】云"使法擇人,不自舉也",正可與此互參。

三、政治生態決定人才流向
"天子清靜,大臣賢明,刑不避貴,澤不隔下"十六字,實為招賢之根本。清靜者,黃老無為而群才自效;刑賞公者,法家"刑過不避大臣"(【商君書·賞刑】)之實踐。昔漢文帝減賦輕刑,賈誼、晁錯輩競獻良策;而秦二世"刑者相半於道",雖懸重賞亦無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此即"有道賢致,無道奸來"之歷史明證。

末言"功成賢退,事材者不退",尤具深意。范蠡泛舟、張良辟穀,皆合"功遂身退"(【老子】第九章)之天道;而戀棧者如吳起肢解、商鞅車裂,適成反鑒。亢倉子此論,實熔儒道法三家於一爐:以道家自然為體,以儒家倫理為用,以法家制度為術,誠為先秦政治智慧之結晶。

今之治政者,當悟"待賢"非消極守株,乃在營造"皋陶喑而大理,天下無虐刑"(【荀子·解蔽】)的良性生態。若徒效燕昭王築黃金台故事,而乏"清靜""賢明"之實,終難免"葉公好龍"之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