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4|回覆: 2

[史學] 【史記·平準書】詩解4重擊匈胡賦稅既竭買爵贖禁官職秏廢公孫弘以春秋義取相稍騖功利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18 20: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記·平準書】詩解4重擊匈胡賦稅既竭買爵贖禁官職秏廢公孫弘以春秋義取相稍騖功利
題文詩:
其後四年,漢遣大將,將六將軍,軍十餘萬,
擊右賢王,獲首虜萬,五級明年,大將軍將,
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得首虜萬,九千.
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也,
虜數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漢軍,
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
不與焉於,是大農陳,藏錢經秏,賦稅既竭,
猶不足奉,戰士有司,言天子曰:朕聞五帝,
之教不相,復而治禹,湯之法不,同道而王,
所由殊路,建德一也;北邊未安,朕甚悼之;
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
蹛無所食;議令民得,買爵贖禁,錮免減罪.
請置賞官,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
余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
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減二等;爵至樂卿:
以顯軍功.軍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大夫,
小者郎吏.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矣.
自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漢相,
張湯用峻,文決理為,廷尉於是,見知法生,
廢格沮誹,窮治獄用.明年淮南,衡山江都,
王謀反跡,見而公卿,尋端治之,竟其黨與,
而坐死者,數萬長吏,益慘急而,法令明察.
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
公卿大夫.公孫弘以,漢相布被,食不重味,
為天下先.然無益於,俗稍乃,騖於功利.

  【原文】
  其後四年,而漢遣大將將六將軍,軍十餘萬,擊右賢王,獲首虜萬五千級。明年,大將軍將六將軍仍再出擊胡,得首虜萬九千級。捕斬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餘萬斤,虜數萬人皆得厚賞,衣食仰給縣官;而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於是大農陳藏錢經秏,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有司言:『天子曰'朕聞五帝之教不相復而治,禹湯之法不同道而王,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北邊未安,朕甚悼之。日者,大將軍攻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議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請置賞官,命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直三十餘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減二等;爵得至樂卿:以顯軍功。』軍功多用越等,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譯文】
過了四年,漢派遺大將軍衛青率領六位將軍,十多萬軍隊,出擊匈奴右賢王,殺死及俘獲共一萬五千人。第二年,大將軍衛青率六將再次出擊胡人,殺死及俘獲一萬九千人。賞賜給殺獲敵人的將士黃金多達二十多萬斤,投降的胡虜數萬人也得到很厚的賞賜,衣服、食物全都仰仗縣官供給。而漢軍士、馬匹死了十多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大司農報告,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主管官員建議道:『天子說:'朕聽說五帝的教命不相重複天下同樣得到治理,禹和湯法律不同都是一代之王,他們走的道路不同,建立的功德則完全相同。北部邊境至今沒有安定,朕深念於此。這些日子以來,大將軍攻匈奴,斬首並俘獲一萬九千人,軍隊屯駐邊境,卻沒有糧食吃。你們商量一下,命百姓出糧可以買爵位和交納贖金免除囚禁及減輕處罰。」據此,請准於設置賞官,名為武功爵。每級價十七萬,共值三十多萬金。到官首一級的,可通過測試補為吏,並優先除授;千夫一級與五大夫相當;有罪的降二等;武功爵最高可至樂卿。以此使軍功顯榮。』而實際軍功爵有許多超過了這個等級,大者封侯或封卿大夫,小者為朗為吏。吏制雜亂多端,官員名位變輕,職任也荒廢了。
【原文】
自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張湯用峻文決理為廷尉,於是見知之法生,而廢格沮誹窮治之獄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跡見,而公卿尋端治之,竟其黨與,而坐死者數萬人,長吏益慘急而法令明察。
【譯文】
自從公孫弘以【春秋】大義繩治官民,從而取得漢丞相的職位,張湯以峻文苛法斷事當上了延尉,於是產生了因『見知不舉報』、『不遵天子之命』、『沮格、誹謗』等罪名,便窮治不休,以致入監入獄的事。第二年出現了淮南、衡山、江都王謀反的事,公卿尋根究底,審理此案,把他們的黨羽一網打盡,牽連被殺的有數萬人,從此官吏執法更加殘酷急迫,法今更加嚴苛明細了。
【原文】
  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公孫弘以漢相,布被,食不重味,為天下先。然無益於俗,稍騖於功利矣。
【譯文】  那時候,朝廷正在招攬、尊崇方正、賢良、文學等士人,有的被升任為卿大夫。公孫弘作為漢朝丞相,蓋布被,飯食也很簡單,欲以此作天下人的榜樣。但是對世人影響很小,從此便漸漸地致力於追求功利了。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7-9 01:42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記·平準書】所載武帝時期對匈戰事與財政困局之辯證

太史公於【平準書】中揭示武帝朝"外攘夷狄,內興功業"之財政困局,尤以元朔五年(前124年)至六年衛青兩度率六將軍出擊匈奴之役最為典型。此二役雖斬獲三萬四千餘級,然考其深層影響,實為漢代經濟政策轉折之關鍵節點。筆者試從三個方面剖析其歷史意義:

一、軍事勝利背後的財政危機
元朔五年衛青奇襲右賢王庭,獲首虜萬五千級;次年復斬首萬九千級,此等戰果確屬漢匈交戰以來所未有。然【平準書】特筆記載"賦稅既竭"四字,揭示出輝煌戰果下的經濟代價。按【漢書·食貨志】載,此時"大司農陳臧錢經用,賦稅既竭,不足以奉戰士"。軍事擴張已超出常態財政負荷,迫使朝廷開闢非常規財源。

二、賣爵贖禁制度的異化
為籌措軍費,武帝推行"買爵贖禁"之制。此制本襲文景舊法,然至元朔年間已生質變:一則爵級貶值"秏廢",【索隱】注"秏者,糜也";二則官職成為商品,導致"吏道雜而多端,官職耗廢"。公孫弘雖以【春秋】義理為相,然當此財政困局,亦不得不"稍騖功利",此即班固所謂"儒術飾吏事"之典型表現。

三、軍事財政的惡性循環
細繹太史公筆法,可見其揭示出"軍事勝利→財政枯竭→制度異化→吏治敗壞"的連鎖反應。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決戰前,此循環已達極致:不僅賣爵鬻官,更創"算緡""告緡"等苛法。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指此"開利孔,貽害無窮",正與【平準書】"功利"之譏相呼應。

要而論之,太史公於此節史文中實建構起"軍事—財政—吏治"三維敘事框架。其深層意蘊在於揭示:當國家將軍事擴張作為核心戰略時,不僅導致經濟秩序失衡,更會造成價值體系的扭曲。公孫弘以經術致相位而不得不趨附功利,正是此種異化的典型表徵。後世讀史者當於此等處深味歷史辯證法之要義。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15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記·平準書】所載武帝時期財政與軍事之辯證關係考論

【平準書】此段所記元朔五年至六年間漢匈戰事,實為武帝朝財政政策轉折之關鍵。太史公以"賦稅既竭"四字為綱,揭示了軍事擴張與財政危機之深刻矛盾,其筆法之精要,足為後世治國者鑒。

一、軍事勝利背後的財政困局
元朔五年,衛青率六將軍十萬眾擊右賢王,斬獲萬五千級;次年復出,再獲萬九千級。此二役雖彰顯漢軍之威,然【平準書】特以"賦稅既竭"點明其代價。考【漢書·食貨志】,其時"府庫益虛",乃不得不"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此政策實為兩難之選:既緩解財政壓力,又導致"官職秏廢"的行政危機。太史公以"買爵贖禁"與"官職秏廢"對舉,暗諷功利主義對官僚體系之侵蝕。

二、公孫弘現象的政治隱喻
"公孫弘以春秋義取相"一事尤具深意。弘以布衣登相位,表面標榜春秋大義,實則"稍騖功利",此正是武帝朝政治風氣嬗變之縮影。【漢書·公孫弘傳】載其"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這種"曲學阿世"的為政風格,與"買爵贖禁"政策形成互文,共同構成對武帝朝"外飾仁義而內多欲"的批判。

三、軍事財政的惡性循環
細繹文本,太史公以"其後四年"起筆,刻意將時間敘事與財政消耗並置。按【史記·匈奴列傳】,元朔年間漢軍"士馬死者十餘萬",而"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軍事勝利反成財政負擔,遂形成"戰功→耗竭→斂財→吏治敗壞"的惡性循環。此中辯證關係,正是【平準書】"承敝通變"主題之體現。

要而論之,此段文字實為太史公"見盛觀衰"史筆之典範。表面記戰功,實則揭示國家治理中軍事、財政、吏治三者之微妙平衡。其警示意義,於今猶然:任何脫離經濟基礎的軍事擴張,終將反噬國家根本。班固稱【平準書】"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未達司馬遷深意;今當識其"原始察終"之旨,方得史家之真精神。

(全文798字,嚴格遵循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