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5|回覆: 3

[史學] 【史記·平準書】詩解2輸轉拜爵輸粟除罪漢興七十民富足食自愛行義物盛而衰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18 20: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史記·平準書詩解2輸轉拜爵輸粟除罪漢興七十民富足食自愛行義物盛而衰
題文詩:
匈奴,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
給當食者.於是募民,能輸及轉,粟於邊者,
拜爵爵得,至大庶長.孝景時上,郡以西旱,
亦復修賣,爵令賤其,價以招民;及徒復作,
得輸粟縣,官以除罪.益造苑馬,廣用宮室,
列觀輿馬,益增修矣.至今,即位數歲,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
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
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
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間成群而,
乘字牝者,儐不得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
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
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當此之時,
網疏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
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
爭於奢侈,室廬輿服,於上,無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變也.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天道之常,謹小慎微,慎終如始,不忘初心,
利民為本,公者千古,私者一時,防微杜漸.
  【原文】
  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於是募民能輸及轉粟於邊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長。  【譯文】
匈奴常常侵撓北部邊境,在那裡屯駐很多戍守的士兵,邊境屯糧不足供給。於是招募百姓能納糧給官府或者運送糧食到邊地的封拜爵位,最高的可至大庶長。
【原文】
  孝景時,上郡以西旱,亦復修賣爵令,而賤其價以招民;及徒復作,得輸粟縣官以除罪。益造苑馬以廣用,而宮室列觀輿馬益增修矣。  孝景帝時,上郡以西發生旱災,又重新修定了賣爵令,降低價格以招徠百姓;遇赦的罪徒犯重罪罰為官作的,能向官府繳納糧食以免除罪過。更大造苑囿(yòu)多養廄馬以擴大用度,而官殿、列觀、車馬等也大量增修起來。
【原文】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pìn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譯文】
今上(按:指漢武帝)即位幾年以後,再漢朝創建以來的七十多年間,國家沒有戰事發生,除非遇到水旱災害,百姓家家豐衣足食,國家的糧倉都堆滿了糧食,少府倉庫還有許多布帛等貨材。京城積聚的錢幣千千萬萬,以致穿錢的繩子朽爛了,無法計數。太倉中的糧食大囤小囤如兵陣相連,有的糧食只得露天堆積在外,以至腐爛不能食用。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馬匹,田野中的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年輕母馬的人受排斥不許參加聚會。居住里巷的普通人都吃細糧和肉食,為吏胥的老死不改任,做官的以官為姓氏名號。因此人人知道自愛,懼怕觸犯法律,崇尚禮儀,厭棄做恥辱的事。那時候,法網寬疏而百姓富實,因而產生了利用財物作驕奢不法事的人,兼併土地的人家以及土豪巨黨,以威勢武力橫行於鄉里。宗室有封地的以至公卿大夫以下,爭相奢侈,房屋車服超過了自身等級,沒有限度。事物在興盛之後就會轉向衰敗,這是必然的變化規律。
+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6-12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記·平準書】所載"輸粟拜爵"政策,實為西漢初期應對邊疆危機與財政困境之重要經濟舉措,其背後蘊藏之治國理念與歷史規律,值得深入剖析。本文試從制度淵源、社會效應及盛衰之道三方面論之。

一、制度淵源:戰時經濟之權變
匈奴屢犯北境,致"屯戍者多,邊粟不足",此乃承襲秦制"納粟拜爵"之變通。【商君書·境內篇】已有"得甲首者賞爵一級"之制,文帝時晁錯上疏"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遂開"輸粟於邊"先河。至孝景時上郡旱災,復行此政,可見其非臨時之策,實為"以爵位易實利"的常備機制。大庶長之爵可授(二十等爵第十八級),足見朝廷對邊糧之亟需。

二、社會效應:民富自洽之良性循環
"漢興七十載"間,此策促成"民則人給家足"之治世景象。其妙處在於:一則使富商大賈"以虛爵換實利",將民間資本導入國防;二則減輕小農賦稅,如【漢書·食貨志】載"民賦四十,官與粟二石";三則形成"粟有所渫,爵不虛授"的互利格局。太史公"自愛重犯法"之評,正指經濟寬裕使民風趨厚,印證【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之理。

三、盛衰之道:物極必反之歷史辯證法
然"物盛而衰"四字實為全書文眼。文帝時"貫朽粟陳"之盛,至武帝時已轉為"財匱而民怨"。輸粟拜爵本為權宜之計,後漸成鬻爵濫觴,如【鹽鐵論】所斥"捐爵令行,豪強相率"。此政策演變軌跡,恰印證【周易】"亢龍有悔"之道——當軍功爵制異化為財政手段時,其激勵功能必然異化,終致"爵輕而粟重"的惡性循環。

要之,平準書所記非徒經濟史料,實為治道鏡鑒。班固稱司馬遷"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未察其"見盛觀衰"之深意。今日觀之,任何制度皆需在"經"與"權"、"利"與"義"間保持動態平衡,此乃【平準書】留給後世之永恆啟示。
+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6-27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記·平準書】所載"輸粟拜爵"政策,實為西漢初期應對邊疆危機與財政困境之創舉,其背後蘊藏之治國智慧與歷史規律,值得深入剖析。

一、政策背景:戰時經濟之應急機制
匈奴屢犯北疆,致"屯戍者多,邊粟不足",此乃典型之"邊患-軍需"矛盾。漢廷采晁錯"貴粟論"(【論貴粟疏】),以爵位為交換條件,動員民間力量輸送糧秣至邊塞。按【漢書·食貨志】載:"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四千石為五大夫",此制度創新既緩解後勤壓力,又避免直接增稅擾民,實為"以虛名換實利"之策。大庶長(二十等爵制第十八級)之高位可憑輸粟獲得,足見朝廷救邊之急切。

二、政策延伸:災荒救濟之制度調適
孝景時期上郡等旱災時復用此制,表明其功能已從軍事補給擴展至災害賑濟。司馬遷以"亦復"二字點明政策延續性,揭示西漢前期制度彈性。此類臨時性政策漸成常制,反映"民得拜爵"對緩解財政危機確有實效,然亦埋下爵位輕濫之隱患。

三、盛世隱憂:經濟繁榮下的社會異化
"漢興七十載"至武帝初年確為史家稱頌之治世,【平準書】卻獨具慧眼指出"物盛而衰"之兆。民雖"富足自愛",然"行義"之風已見式微。班固【漢書·食貨志】補敘:"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恰可印證太史公"物盛而衰"之判斷。輸粟拜爵本為權宜之計,長期施行卻導致價值異化——爵位本應"以德序位"(【周禮】),今反成可交易之物,此實為武帝后期"利出一孔"政策之先聲。

四、歷史鏡鑒:制度變遷的辯證法則
此政策演變揭示三條治國哲理:
1. 應急制度若缺乏退出機制,終將反噬原有價值體系
2. 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須警惕社會公平之損耗
3. "民富"未必自然導向"行義",需禮法並重以維世風

要之,【平準書】此段非僅記經濟政策,實為司馬遷"通古今之變"史觀之體現。其以"輸粟拜爵"為切入點,層層剖解西漢由儉入奢、由盛轉衰之軌跡,恰合【老子】"福兮禍所伏"之智。後世讀史者當於此等處着眼,方能領會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之深意。
+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8-28 21:55 | 顯示全部樓層
【史記·平準書】詩解二:輸粟拜爵與盛世隱憂

【平準書】乃【史記】八書之一,專述漢初經濟制度,尤以財政、貨幣政策為重,太史公以『物盛而衰,固其變也』為綱,深察經濟與社會之關聯。此段所涉,正值漢興七十載後,國力充盈而邊患未已,朝廷以經濟手段應對政治、軍事難題,其間政策之得失,頗可玩味。

匈奴屢犯北境,為固疆守土,朝廷廣置屯戍。然邊地糧秣供給不足,成一大困局。為解決此難題,漢廷推行『輸粟拜爵』之策:募民能輸粟至邊地或承擔轉運者,依所輸多寡拜授相應爵位,最高可至『大庶長』(二十等爵制之第十八級)。此策實為以國家名器(爵位)換取民間物資(糧食),以補國家財政與後勤之短。至孝景帝時,上郡以西旱災,亦復用此術,許民輸粟於縣官以除罪。此即『輸粟除罪』,以經濟貢獻抵償法律罪責。

此二策之施行,有其特定歷史背景。漢興七十餘年間,行黃老無為之治,與民休息,『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府庫充盈,民間富庶,乃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物質之豐裕,帶來社會風氣之變:『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此乃盛世之象。

然太史公慧眼獨具,於一片昇平中窺見隱憂。物質極盛之下,奢靡之風漸起:『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經濟之發展,導致貧富分化與社會矛盾。朝廷為解決邊患與災荒而採取的『輸粟拜爵除罪』等權宜之計,雖解燃眉之急,然其本身亦潛藏危機。以爵位、赦罪為交換,雖得實利,卻可能輕慢國家制度、淆亂法律公正,長期而言,或損及統治根基。此正應其『物盛而衰,固其變也』之深刻史觀——鼎盛之中已孕育衰敗之因子。

故此段文字,非僅記一時之政令,更透過經濟現象,揭示『漢興七十餘年間』由治而盛、由盛漸生弊之動態過程。太史公之筆,既錄『民富足食,自愛行義』之太平光景,亦察『物盛而衰』之歷史規律,其洞察之深,足為後世鑑戒。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